设为首页

人社部,如何推进三种养老保险接续 专家建议打破养老金双轨制

2020-11-05
养老保险如何规划 做好养老保险规划 养老保险具体规划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稳慎研究实施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对养老保险进行顶层设计的综合改革方案是人社部当前的重点工作。这是25日从人社部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完善养老保险以增强公平性

完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增强公平性、适用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是从整体上来完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制度长期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增强公平性、适用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作为重点。人社部在制度层面上对相关的问题作出规范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当前的一个重点工作,该部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予以研究和论证。

稳慎决策推迟退休年龄

具体实施时间要视人口结构变化、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要求来确定。

对于与此相关的推迟退休年龄问题,尹成基表示,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政策,要根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就业的状况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要求来综合平衡,确定什么时候实施这样的政策。

尹成基表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一直在密切关注社会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和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的反映。“对这个问题作出决策,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还要有严格的程序,而且要关注社会不同层面人群的关切,稳慎地进行决策。”尹成基说。

正调研论证养老金入市

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要安全第一,通过投资规避相应风险。

关于养老金入市问题,尹成基表示,人社部已就此开展调研论证,进一步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和保值增值办法。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有多种渠道,养老金不只是入市这一个概念,它有其他更多能获得稳定收益的投资渠道。养老金当然会有一部分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只是养老金投资的一个方面,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人社部强调要以安全为第一,通过投资规避相应风险,实现保值增值,这是最终目标。

推进三种养老保险接续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进行整合,人社部将积极推进整合工作。

去年底人社部对城镇职工养老险、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险的接续转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后两项在去年实现了制度上全面覆盖。尹成基称,目前人社部正在根据征求的意见修改和完善这个办法,尽快发布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推进合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在人社部正在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一些地方已经把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制度上体现了城乡居民的公平性,要打破城乡制度的二元差异。人社部后续还要积极推进这两项制度的整合工作。

专家观点

尽快打破养老金双轨制

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教授表示,我国就业局势大致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维持在4%左右较低的水平,无论是否推迟退休年龄,对于有二次就业意愿的退休者,以及医生、工程师等稀缺专家型人才都很难改变其继续就业的现状。预计推迟退休年龄,对于整体就业形势,并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退休年龄都没有调整过,人均寿命则不断增长,养老金标准又在逐年增加,基金支出存在一定压力。为了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推迟退休年龄确实相对重要一些。

褚福灵建议推迟退休年龄应该小步慢走,例如用10年左右时间才延长一两岁。有关部门也可考虑对推迟退休年龄采取完全自愿的选择,这样可让公众自选对自己更有利、更符合实际的方式。

由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退休的双轨制问题,使得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水平要高于企业。如果推迟退休年龄,也要配合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有关部门在制定养老保险改革整体顶层设计综合性改革方案时,应予以充分考虑。我国应该依照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加快推进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速度。

保险就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部分,保险的强大保障作用,之于人们,不仅仅可以当人们受到损失时,偿还人们的经济,还可以对人们的生命财产起到强大的补偿作用。养老保险对于人们的意义就是在当人们年迈退休在家时,生活能够获得一份保障,减少子女的生活负担。

精选阅读

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


上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要求,国家在企业先行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险的转变。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总体上仍然实行单位退休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由此造成了养老“双轨制”。

并轨最大的瓶颈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心待遇会降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一针见血,“不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觉悟低,也不是国家决心不够大,待遇降低的改革肯定难以推行。”

“双轨制”形成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按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并与在岗者工资增长挂钩。多数退休者退休金一般不低于退休前在岗档案工资的7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大多在80%以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显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中位数为24000元,企业养老保险金的中位数为18000元,两者差距明显。

由于企业与机关事业群体个人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一致,导致两大群体退休金差距逐年增大,虽然从2005年开始,连续9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但个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再拖延,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媒体关于养老金“双轨制”的文章,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现在,决策层对“并轨”已经达成共识,养老制度最终统一的大方向也已经明确:并非简单地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并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进,最终取消“双轨制”。

人社部委托相关单位完成的养老金改革课题已经相继上报,人社部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待方案成熟后,涉及的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清华养老金工作室”主任杨燕绥等人认为,养老金属于社会政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十年进行变革。顶层设计应对此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社会共识,再分步实施,让人民知道如何配合政府实施新的规划。

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难点,还是养老保障水平较高的群体不愿纳入较低的群体之中,调动起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改革的积极性成为关键。

她主导的工作室建议,从2016年开始,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储蓄养老金账户,采取个人缴费与单位缴费相结合,由财政拨付的退休金从2017年开始逐年递减,领取的个人养老金逐年递增,以保障过渡期基本养老金待遇不变。

按照这个制度设计,退休金彻底退出,机关事业单位加入全国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用时需要20年。

个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直是“并轨”的难点,由于担心改革后待遇下降,2008年提出试点改革的地区一直没有实质性动作,“削高就低”的养老金并轨改革阻力重重。

而采取这种逐年替代的制度安排,则可以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总和养老金替代率为个人退休前工资总额的60%-80%,实现退休金政策的平稳退出。

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实验室主任郑秉文认为,改革之后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其实是有好处的,这份养老金在退休时就是他们的一份资产,受法律保护,而传统的退休体制则不是这样,比如,下海经商或其他重大变故,养老金就没有了。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并轨”要考虑两方面情况: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60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另一方面城镇企业职工个人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也需要继续改革完善。

保险知识汇总,“双轨制”养老金 让更多人失去“尊严”


世上其实没有绝对的公平,同样是人,甚至有着同样的学历和背景,但是因为机遇和选择的不同,最终其实不可能完全一样,而免不了会产生差距。很多时候,非要强求绝对的公平,也多半是一种“这山看着那山高”的心态使然。不过,同样是正厅级干部,凭什么在企业退休只能拿4000元,当公务员退休则可以拿8000元,而且公务员工作期间还不用交养老保险?政府机关和企业的退休金“双轨制”所导致的退休待遇上的巨大不公,恐怕无论落到谁的头上,都无法心平气和。

假如说,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收入差异还可以归咎于生活地域不同,生活成本有别,二者之间的矛盾还有着空间距离上的分隔的话。那么,同样生活在一座城市之中,不仅可能是邻居好友,甚至可能就是夫妻,却因为“企业”和“机关”而不得不忍受待遇上的巨大差别,近在咫尺的悬殊差异恐怕不可避免彰显不公、激化矛盾。

曾经读到一篇文章,维妙维肖的描述出了存在于“企业人”和“机关人”之间的天壤之别:“一位企业退休企业职工,与他同时退休的‘公务员’同学,退休金竟是他的三倍”;“一对夫妻。丈夫是一家公司的总程师,工龄40年,退休金为1008元;其妻在卫生局当勤杂工,工龄仅12年,退休金却是1300元”。当存在于“企业人”和“机关人”之间的不公,被浓缩在老友之间,呈现于家庭内部时,无疑显得更为刺眼,也更加凸显其荒诞本色。

绝对的公平固然无法奢望,但是如此明显的不公,显然不应被熟视无睹。当一名退休人员可以仅仅因为“企业人”、“机关人”的出身不同,便在退休待遇方面产生天壤之别时,如此有失公正的分配机制,受损的恐怕远非企业退休职工这一群体,而恰恰是整个社会的公平规则。

让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朴实的言辞,却令人心潮澎湃,但尊严其实并不是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由由具体的细节构成,公平与公正更是活得有尊严的基本前提。养老金的“双轨制”,在让少部分人很有尊严的同时,却让更多的人失去了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说,兑现“活得更有尊严”的承诺,倒是不妨从消弭养老金的“双轨制”入手。

平安退休,打破退休双轨制改革窘境


一直以来,双轨制被视为养老制度的最大不公。目前,中国机关、事业单位的4000万职工并不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由财政直接给发退休金。2012年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1900元,而同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是其2倍到3倍,这一悬殊差距日益引起公众不满。

目前,公务员养老仍沿用旧制,事业单位改革虽行至半程,其养老制度却乱象丛生。学界普遍认为,若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并入城职保,“腰斩”其待遇,改革阻力过大,并不现实。改革路径设计,必须稳定被改革者心理预期过渡期内,不大幅降低其待遇;差距部分,以职业年金进行弥补。

对于双轨制的改革,必先期付出成本,短期内财政压力将明显加大。具体来说,财政需要多花两笔钱:第一笔,财政需要为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额外缴纳工资总额的20%,以实现与城职保的并轨;第二笔,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中雇主缴纳的这部分,约为在职工资的5%。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计算,若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略为降低,改革20年~28年后,并轨的基本养老金可以实现财务平衡,传统退休金退出市场,统一的国民基础养老金长成。

“双轨制”难撼

近年来,围绕养老金双轨制、延迟退休年龄、养老金缺口、养老基金投资体制等问题,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都会热点。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年年开“两会”,年年网络“拍砖”都会瞄准养老金双轨制。

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近百位参会代表就改革“养老双轨制”上呈提案,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改革现行单位保障制度,统一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2012年6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批转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其中明确要研究制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办法。但时至今日,涉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办法”仍没有下文,养老金双轨制的合并统一也遥不可期。

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已是连续多年呼吁养老金尽快并轨的参会代表,今年参加全国两会,他表示,“养老双轨制是最大的不公平,改革已经很急迫”。全国政协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委员黄文仔则表示,严格来说,公务员领取的退休金也是纳税人的钱,现在公务员与企业员工的退休金差距有3至5倍,明显有“滥用职权”之嫌,“退休金发放应该一视同仁”;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经济学者黄方毅则认为,养老金双轨制理应并轨,如果暂时做不到那就要大幅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的待遇。

针对养老金双轨制话题的热议,人社部两位参加全国两会的副部长胡晓义、王晓初都表示,人社部方面正在就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等社保体制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和顶层设计,但目前尚无具体改革时间表。

养老金之忧

自1997年始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下称城职保),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历史最长。其覆盖城镇就业的企业职工,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有3.06亿人参加这一制度。2009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建立并迅速推广,这是第一个面向农民的国家养老金计划。2011年起,作为一项补丁制度,面向数千万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者和无业居民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城居保)也得以建立。到今年3月底,参加新农保、城居保两项制度的参保者达到4.86亿人。

从覆盖率上看,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理论上,无论何种就业形态,所有人群都在制度保护之下,并有财政资金和国家承诺做后盾。

但这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则,应当是强调自身财务平衡,不能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欧债危机即为殷鉴。

从世界范围看养老金制度

从世界范围看,养老金制度大体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前者是由工作者供养退休者,下一代人支持上一代人;后者是由劳动者自身工作时的积蓄,支持其本人退休后的收入。中国的基本养老金中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并存的设计,本意是将两种制度加以融合,取长补短,但囿于中国养老制度的先天不足,其设计初衷并未实现,最终失去了自身平衡能力,走上了过度依赖财政资金补血的路径。

按照人社部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39万亿元。“养老金不存在支付缺口”的说法,被官方屡屡强调。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自1998年至今,各级财政对养老金的累计转移支付已达到1.27万亿元,这意味着,养老金累计结余的一半以上来自财政投入。

2010年,全国养老基金当期缴费收入1.11万亿元,当期基金支出1.056万亿元,若无当年1954亿元的财政补贴,当期结余仅有555亿元,且有14个省份当期收不抵支。随着支付压力的增加,每年转移支付的数额持续上涨,1998年的补贴资金只有24亿元,2012年已经激增至2648亿元。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还将攀升。

看上去,除去财政补贴部分,目前的养老基金自身结余仍有1万多亿元,但由于目前的养老金统筹层级低,各地区之间无法横向调剂,若财政补贴不及时,一些地区的当期支付缺口将立即显现。

即便不考虑地区差异,从总体数字来看,万亿元积累额也将很快耗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团队测算,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上涨,GDP高速增长,不断增加工资(增长率8.7%)和缴费基数,养老金替代率约为社会平均工资51%的条件下,最乐观的估算结果是可维持到2020年,届时将出现3377亿元的养老基金缺口。依此计算,这一年的财政补贴额将增长到万亿元以上。

在远期的未来,情况则更悲观。按照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等学者的研究,长期来看中国政府最大的财政风险是养老金缺口,未来养老金总负债将占GDP的62%-97%,随着养老金支出的迅速上升,甚至有可能超过国有资产总额。

平安退休,放心养老

近期,媒体又相继爆出,退休十五年再领退休金,以房养老等等养老保险改革之举措,一时间引发了社会的广为讨论,如何放心养老,成了当下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在退休双轨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有经济能力的个人应该早作打算,退休不能只依靠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并行,才能真正放心养老。

退休金,中国养老“双轨制”正式终结 没有退休金如何养老?


随着养老金并轨方案的公布,中国养老“双轨制”正式终结,近四千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告别“免缴费”时代。

其实,如何养老并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也基本上没有退休工资,但是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并不少。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有“致仕”,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如汉章帝元和三年,贤官第五伦请辞时,被汉章帝赐“以两千石俸终其身”,并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所。

唐朝官员在退休方面明确了“七十致仕”,如果不到七十岁,但是体弱多病的也要退职。“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则的话,唐朝官员退休后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宋朝虽然也规定了七十致仕,但并没有实际执行,所以导致朝堂之上,皆老朽昏庸之辈。因为退休只能拿到斗俸,所以官员千方百计拖着不退休。

明朝起,将退休年龄提前了十年以上,只要年满六十岁,就鼓励退休。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于洪武四年,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中央官员退休后享受半俸,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清朝官员退休年龄也为六十岁,如果没有年满六十岁而因病提前退休是没有俸禄的,而满六十岁又有世职的可以拿半俸,但对那些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给。

对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养老制度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一家之内,晚辈负有不可推脱的养老义务,而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减免老人及其子孙的赋税(向国家缴纳一定的钱物)和徭役(为国家提供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国家甚至还通过授官赐爵、赏赐财物以确保老人安享晚年。

唐代:父母在,不远游,不能存私房钱

唐律规定:父母在世时,子孙不能出远门,不能分家,不能存私房钱,否则要被治罪。这样规定,是为让子孙尽心尽力照顾好老人,此项规定较好解决了“空巢”现象。

唐代继承了汉代给老人“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据《唐大诏令集》记载,唐太宗在“即位赦”中曾特别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所谓“尚齿”,就是尊老的意思。

此外,唐令还规定了“补给侍丁”制度。其内容是,对8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为他安排一个照料的人,90岁以上的安排两个人,百岁以上的安排5个人。政府安排的这些侍丁不用服徭役,好让他们专心奉养老人。

唐代甚至还有“精神养老”一说。当时,流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唐初名相房玄龄可谓这方面的典型,他不但对生身父母恪守孝道,对继母,他也“以色养,恭谨过人”。

不色养公婆,甚至可以成为休妻的理由。唐睿宗时的鸿胪卿李向秀对母亲极为孝顺,可他的妻子却经常辱骂婆婆,李向秀以不能色养婆婆为名,毫不犹豫地将其妻子休掉。事实上,骂长辈也是唐律中的重罪,要处绞刑。

清代:子贫致父上吊自杀,儿以过失杀人处罚

宋、明、清三代都规定免除老人子孙的赋税。宋仁宗嘉祐四年的诏令规定,对8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赋税。明清的法律则规定,对70岁以上的老人,其一子可以免赋税。《大清律》还规定,子贫困而无法赡养其父,导致父亲上吊自杀的,要按照过失杀父的刑罚,判处儿子杖一百,流放三千里。

为保证老人有子孙养老送终,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并沿用至清代。存留养亲是指犯人的直系亲属年老,但家中没有其他人可以赡养老人时,对于非犯十恶重罪(封建时代最为严重的十种犯罪,包括谋反、不孝等)的犯人,允许他们通过一定的程序得到从宽处罚,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以缓期执行,让他们留下来照料老人,等老人去世后再继续服刑。

古代政府对养老的关注与投入,有一种近乎于天然的职责与自觉。而这种职责与自觉,无疑是与中国的孝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支撑点,而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尊老养老。中国古代的养老以家庭为主力军,但国家绝不是仅仅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就袖手旁观了,国家养老也是古代养老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个朝代国家养老的方式各有千秋。

专家建议,养老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


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企业年金仅有部分效益好的企业员工能够享有,而大部分人仍只能依靠保障水平较低的社会保险养老,因此,专家建议,为了退休后能过上一份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我们应及早筹划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保险专家表示,投保养老险越早越好,因为保费与投保年龄成正比,且在红利的积累上也更合算。根据个人经济能力和发展周期等因素,一般30岁左右投保养老险比较合适。同时专家建议,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所获得的补充养老金占未来所有养老费用的20%—40%为宜。

目前,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利率的传统型养老险,根据保监会规定,目前预定利率最高为2.5%;另一种是分红型的养老险,即养老险金的多少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有一定关系。

专家建议,在目前低利率时代,可以选择分红或万能型的保险产品,这类产品适合对长期利率看涨、对通货膨胀因素特别敏感的人群。

同时,养老险缴纳期限越短,缴纳的保费总额越少。因此,专家认为,如果经济宽裕,缩短缴费期限是较为经济的。目前保险公司在开发养老险时除了一次趸缴外,还提供3年缴、5年缴等短期缴费方式,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养老保险主要是用于退休后的日常开支,对老年人来说,医疗保健费用才是真正的大风险开销。我国目前的医保体系是“保而不包”,因此在投保养老保险时,最好同时安排好医疗保障保险。具体来说,每年的养老储蓄类保费支出不要超过目前年收入的8%—10%,养老疾病保障类保费支出不要超过目前年收入的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