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知识汇总,社保基金首涉保障房项目落户南京

2020-11-02
保险保障规划基本流程 保险家庭保障规划缺口 保险保障规划包括

近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与南京有关方面签约,将30亿元资金以信托贷款形式投入南京保障房建设。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这次南京保障房信托项目贷款是全国社保基金以信托产品形式投资保障性住房在国内启动的第一单。

全国社保基金会已在多地调研,将陆续扩大该领域的投资。

作为融资方的南京市保障住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是南京市为政策性住房搭建的统一运作平台,其发起方为房地产管理局、国土资源局、交通集团和城建集团等单位,整合了保障房的规划、融资、建设、管理等环节。

据介绍,此次投资为信托贷款方式,于去年12月30日,经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一致表决通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信托贷款形式向南京市保障房公司发放30亿元,期限为2年11个月,利率为6.05%,信托由江苏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发行,民生银行提供连带担保。

当前,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推进,但资金来源日渐成为困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问题。此次30亿元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南京市花岗、西善桥等四个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可为南京市提供8万套保障性住房。

社保资金的开闸,无疑为地方政府开辟了一个新的资金来源。

对于社保基金方面而言,王忠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社保基金是投资,投资是一定要赢利的,尽管是保障房,我们不挣大钱,但我要保证不能亏。”

王忠民分析称,南京的保障房建设以公司的形式运作,其模式是在一个区域建设中有机地嵌入了保障房建设规划,使得保障房建设和区域发展、区域规划、交通、商业、教育、服务等一系列相配套,这样的保障房未来肯定有人愿意付出合理的成本去居住。

相关阅读

保险知识汇总,社保基金停止开户


社保基金一直都是股票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各方投资者对于社保基金的入市也是极其关注。历史数据显示,在去年11月、12月以及今年1月份,社保基金连续在沪深两市开户,累计总开户数达到32个。市场人士表示,一段时间内的集中开户表明社保基金在此期间投资意愿增强,但对于市场有何实质影响还得看后续的实际投资情况。

“2月份社保基金没有开户,但并不表明社保基金的投资过程就此终止了。”某业内人士认为。

另外,由于牛年初期市场行情火爆,2月份市场股票、基金开户数出现“井喷”。数据显示,2月份的新增股票账户数达到152.78万户,几乎是前一个月的5倍,同时也创出11个月来的新高。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2月份的开户数同比增长16.7%,这在过去一年中都非常少见。与此同时,2月基金开户数也达到144660户,环比增加156.5%,创11个月来的最高。

数据还显示,2月份A股期末持仓账户数为4746.74万户,较1月份增加73.23万户,增幅1.57%,持仓账户数为7个月最高。此外,A股持仓比例也有小幅回升,报38.58%。

截至2月底,两市股票账户总数为12545.08万户,其中有效账户数为10485.44万户;基金账户总数为2854.18万户。

滁州市举行住房公积金保障房项目贷款


滁州市坚持走保障性住房建设之路,从严格把关保障房资格审核到构建3.6万套保障房,滁州市的辛苦付出最终得到了住房公积金的协助。

保障房项目建设的落实

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坚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建设体系。紧盯全省一类城市前列的工作目标,按照“四位一体”的思路建设保障性住房。即把保障性住房与征迁安置房建设、国有企业改制、棚户区改造、新区建设一体化推进。同时,坚持高位做到“四优”:组织优化、位置优越、保障优先、政策优惠。

在保障房建设中,滁州严把资质关、设计关、质量关、财务关、验收关,出台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终身制实施办法,要求各地在保障房建设中做到“有书可诺、有表可依、有牌可查、有碑可溯”,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真正把工程建设成明白工程、放心工程、群众满意工程。此外,滁州还严把保障房分配的“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查、退出”六关;全面实施“三公开、三上墙”制度,全面开展保障房分配“回头看”的监督检查,对分配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交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确保保障房分配工作公开、公正、公平,真正把保障房分配给最需要居住保障的人。

去年十月,滁州获批国家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

2011年,国务院决定在2010年29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这次全国新增64个试点城市。

自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试点城市的申报工作,市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扎实做好基础工作、认真筛选试点项目、积极向省有关部门回报争取,得到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支持并优先推荐。

市公积金中心、房产局等有关部门正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紧锣密鼓地进行公积金保障房项目贷款的实施工作。公积金保障房项目贷款的发放,必将有力地加快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步伐,发挥住房公积金在实现“住有所居”目标中的作用。

为保证公积金保障房项目贷款及时发放、安全回收,《通知》要求,试点工作由市政府负总责,试点项目必须具备“一证三函”(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同意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承诺函),足额抵押,贷款资金专项使用,封闭管理,省部两级公积金监管部门利用公积金项目贷款运行监管系统实时审批、监控贷款资金的发放和使用,并定期现场督察,做到数据全集中、业务全监控、异常有干预、资金有安全,维护公积金缴存人的权益。

滁州市举行住房公积金保障房项目贷款签约仪式

市公积金保障房项目贷款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一是项目贷款运行系统的设备安装到位,系统运行调试成功;二是确定专人负责保障房项目贷款工作,并进行了业务培训;三是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四是项目贷款相关资料基本齐备,电子档案制作完毕;五是相关银行已经完成项目评审报告,履行审批程序。

市建委苏虹主任要求住房公积金保障房项目贷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业务规范》(GB/T 50626-2010)执行,合规运作,高效服务,确保公积金项目贷款及时发放、安全回收,向市政府、向广大职工交上满意答卷。

市监察局、财政局领导也分别提出要求和殷切希望,两家承办银行表示一定要做好服务,合规操作,认真做好贷款发放回收工作。

市公积金中心将和市安居中心密切合作,尽快发放首笔贷款,保证两个保障房项目建设的用款需求。

保险知识汇总,南京社保缴费基数上调


7月1日起,我市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从去年的1583元/月提高至1794元/月,上限从10905元/月提高至12195元/月。

据悉,参保职工一般按自己的实际工资收入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按相关比例每月缴纳各项保险的参保费用。但是,工资收入较低和较高的参保职工,则要按人社部门每年公布的缴费基数下限和上限作为自己的缴费基数。社保缴费基数上调,意味着每月掏的社保费多了。以养老保险为例,社保缴费基数下限由1583元调至1794元,由于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比例是8%,参保职工每月需多掏(1794-1583)×8%=16.88元,用人单位为每个员工则需多缴养老保险44.31元(单位缴费比例为21%)。

不过,由于社保缴费中用人单位承担了绝大部分费用,为了节省开支,许多企业想方设法降低缴费基数。在我市150万参保人员中,有超过40%的参保人按最低基数缴费。这样一来,单位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实际受损的是参保人员,其今后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待遇也将随之减少。

市人社局有关人士提醒说,如因单位不如实申报造成职工缴费基数过低,或缴费月份不足的,参保人员可直接向社保经办机构反映。将于7月1日起执行的《社会保险法》明确,将对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予以处罚,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保险知识汇总,社保强缴项目增加遭反对


新闻背景:11月15日,人保部就《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根据草案,企业缴纳险种从养老、医疗、失业险三项扩至五项,新增工伤和生育险。企业未按时缴纳的,可由企业银行账户划拨或拍卖企业资产强制征缴(据11月16日《新京报》)。

网友李晓亮:按说,完善社会保险,最终是为了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全民皆可受益,个人和企业都不例外。为何这一加强社保的举措,却引起众多网友反对。

目前,不少地方的中小企业都面临融资难等发展困境,举步维艰。在这个节骨眼上,增加企业缴纳险种,强化追缴力度,自然会被舆论认为,此举将严重抵消此前多项减负政策的现实功效,加重了中、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不堪重负,自然也难以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增加险种、强制追缴等社保政策的良善初衷也会消解殆尽。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因为不是民众不愿意增加社保项目,只是相关的配套政策急需完善。假如,民众缴纳的社保费,最终流向和使用都不能让人信服,都没能化为切身可感的社会福利和公共保障;假如社保的异地转移接续还是让人跑断两腿都搞不定,双轨制还是顽强存在;假如社保统筹还是“小水缸”式的运作,“全国一盘棋”遥遥无期……谁还敢奢望社保。

对不少人来说,“社保”并非指代福利和保障,而是自己每月工资条里,那暧昧不清的一项或几项扣费。对于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来说,要“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必须将社会保障当做公共福利事业来做,让全国统筹、财政补差等社保政策配套尽早出炉。

保险知识,买保险,首求保障


东方网7月12日消息:有媒体报道,在上月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在建楼房倒塌之后,客户致电保险公司咨询房屋保险、房贷保险的情况明显增加。俗话说:平安是金、健康是福。一个人、一个家庭平时即使生活安定,拥有健康,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旦变故袭来,平稳的生活滑出正常轨道,大多数人会发现,在突如其来的意外面前,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力量是如此脆弱。这个时候,就能体会到保险产品提供保障功能的可贵。

保障放首位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竞争的加剧,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与投资收益相关联的保险产品,以至于一些人提到保险,首先想到的就是投资型保险。这与保险公司在推销产品时在促销产品时,片面强化产品的理财功能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无法抵御保险经纪人“洗脑式”的宣传,导致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并不是按保障需求、而是根据所谓的收益率来选择险种投保。以至于近年来当股市行情好的时候,传统寿险的市场占有率下降,退保率上升;当股市萎靡不振时,投资型保险因收益率下降,引发大量退保。至于保险产品本身提供的各种保障功能,在一些人眼中反而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更有一些保险公司在促销产品时,刻意强化所谓的“历年收益表现”,保险俨然成了理财工具。

专家指出,作为家庭财富金字塔的基础,风险保障向来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一旦生病或发生意外,对自己以及整个家庭打击更大。因此,通过保险产品来转嫁家庭的财务风险,成为当下最重要的理财方式之一。只有为将来规划好保障,我们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和享受今天的生活。在6月初的法航空难中,有一名中国遇难者购买了2008年人保寿险“畅享人生”年金保险产品,保险金额为24万元,根据条款规定,如客户发生航空意外,将获得40倍保险金额的赔付,按此规定,客户最终将得到960万元保险赔付,这是中国保险史上最大金额的个人保险赔款。虽然人死不能复生,但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在悲痛之余还是获得了一定安慰,也体现出了保险的风险转嫁的功能。

保险贵精不贵多

专家强调,保险在家庭理财规划中,要承担的是对于未来财务安排的规划,通过各种保障型(或具有保障功能的险种)来规避健康或意外及其他因素带来的经济损失。至于长期储蓄和理财增值功能,是购买保险的次要因素。

从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障类产品来看,主要包括定期寿险、附加险、意外险、财产险(费用型)。其特点是每年缴付较少的费用,来转嫁掉对应的风险。在挑选这些保险的时候,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精挑细选,贵精不贵多。根据一般的原则,用于购买保险的资金应该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0%至20%。其中要关注家庭成员不同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的构成,根据职业发展和收入的稳定性等因素进行挑选。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者购买保险,而不是许多人传统认为的首先为孩子购买。

对于准备购买房屋保险的家庭来说,主要可以选择房贷险和家财险:房贷险主要是由购房人投保,如果在保险范围内发生不可抗力事件,银行可以从保险理赔金中获得相应于未结本息的补偿,其实也就是购房人不需要再归还相应的本息了。但在有些房贷险合同中明确说明,“保险财产因设计错误、原材料缺陷、工艺不善、建筑物沉降等原因以及自然磨损、正常维修造成的损失和费用”,保险人是不承担赔偿责任的;家财险只负责因火灾、爆炸,以及自然灾害引起地陷或下沉等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具体的内容也要看相关的保险条款。

省钱有窍门

一般情况下,任何保险公司如果按年支付费用,往往要比按月支付便宜很多,最少有10%。所以,投保人在投保缴费时,一定要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缴费方式,以避免无端的多缴费,使自己既办了事,又省了钱。

要想在投保中省钱,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所购买的保险究竟是什么保险。就拿大家日常保险中最常见的医疗险和重疾险来说,医疗险是指为病人提供因治病而产生的一些相关费用的保障。一旦住院或手术,在保额范围内,对这些费用的赔偿多采用实报实销的原则;重疾险则是为保障某些约定的重大疾病所带来的灾难性的费用支付的风险,避免因患重疾而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它一般都是采用提前给付的方式进行理赔,也就是说当被保人一经确诊罹患保险合同中所定义的重大疾病之一时,保险公司就立即给予一次性支付保险金额,这方面根本不存在实报实销的情况。在日常投保中,两个名称非常接近的两个险种,有可能会差别很大。重复投保,或者购买了自己不需要的险种,所造成的浪费无疑是值得人们关注的。

无论选择哪类保险,投保前都要认真阅读保险合同条款,以避免保险保障不够全面,或者因为投机心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有甚者为日后保险索赔造成隐患,遭到保险公司拒赔。不多花冤枉钱,也不要因省钱而丧失了保障,这才是买保险的最重要的省钱窍门。

保险知识汇总,社保基金要长效投资


社保基金是长期投资,绝对不能今天进去了,明天就出来

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王小卓昨日在“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大会”上表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缺少统筹规划,社会保险收益不太高,压力巨大。他建议,完善社保基金的运行机制,使金融机构成为社保基金运营的主体,同时大力发展投资证券基金,采取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提高社保基金入市的比例。

王小卓指出,随着我国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仅仅依靠存入银行买国债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地区基金都是存入银行,收益率比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与此同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方式存在管、运没有分开的情况,也影响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对此,他建议完善社保基金的运行机制,使金融机构成为社保基金运营的主体。建立社保基金投资市场准入制度,对社保基金管理主体资格、资金可以进入的投资领域、审批体制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于投资种类以及各种投资工具占投资总和的比例做出具体的规定;明确规定基金的委托人、托管人、受托人的权利和义务。

与此同时,完善资本市场,为社保入市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发展投资证券基金,采取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提高基金入市的比例;培养一批诚信、守法、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使基金管理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增加市场透明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社保资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着力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使不同的社保资金通过对应不同的投资品种实现保值增值。

王小卓同时强调,社保基金是长期投资,绝对不能今天进去了,明天就出来,追求短期效益是不负责任的。从长期来看,也未必就能够实现收益。

对于社保基金的监管,王小卓表示,要理顺监管体制,多部门联手执行基金监管。他建议,建立由劳动保障、财政、发展改革委相关部门组建一个联合监管协调小组,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共同管理,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适时成立基金投资管理监管委员会。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的监管体系。发改委作为国务院一个综合部门,可参与该监管体系,做好年金试点、投资、保值增值等各方面的工作。

王小卓同时透露,国务院已经通过了《社会保险法》,正在报告全国人大。他坦承,中国的法律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一样,对于社保基金的规定是原则性的,缺少操作性。对此,应该抓紧制定条例或者办法,依法管理社保基金投资,使社保基金安全运行,最终实行制度化、法制化。

保险知识汇总,社保基金收入大于支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聂明隽在13日召开的全国社保局长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上半年四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仍达到6966亿元,同比增长19.1%;总支出5648亿元,同比增长19.3%。

分险种看,四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全部实现收大于支,上半年基金运行总体上继续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

聂明隽表示,从二季度起,四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探底回升,增量逐月加快,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的群体和受影响较大的省份参保情况明显好转,征缴超出预期,支出平稳增长,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聂明隽表示,从上半年实际征缴情况看,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基金征缴增速持续放缓但仍超出预期。1-6月,四险征缴收入(不含居民医保)5884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基本养老、职工医保、工伤和生育保险征缴收入分别为4288亿元、1430亿元、106亿元和60亿元,同比增长18.0%、18.5%、17%和21.15%。

二是征缴计划完成情况较好,四险全部超过时间进度。1-6月,四险(不含居民医保)征缴收入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51.7%、60.8%、75.8%和60.1%,全部超过时间进度,其中工伤保险完成进度提前了一个季度,如不出特殊情况,到年底四险均能完成全年基金征缴计划。

保险知识汇总,社保基金三大难题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于日前在京召开“纪念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5周年暨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指出,从目前的形势和长远任务看,全国社保基金在资金来源、投资渠道、法律环境等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资金来源尚待稳定。按照相关法规,社保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收入和彩票公益金等几个方面。但实际上,中央财政预算拨款的时间和额度并不固定,同时,由于国内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保基金的办法停止执行,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工作至今未能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资金来源的不够稳定,延缓了基金规模的扩大,也难以合理配置资产而影响基金投资运营。

其次,投资渠道尚待拓展。根据有关规定,社保基金只能投资于国内银行存款、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等品种,且有严格的投资比例限制。近年来,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收益率不高,股市又长期在低位徘徊,影响到基金的收益水平。长远看,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是提高收益的必由之路。

第三,法律环境尚待完善。2001年颁布的《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规范基金运作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3个突出问题:一是作为部门规章,立法层次低,不利于确保基金安全;二是适用范围窄;三是该办法针对的是基金的投资运营,对诸如基金的战略投资性质、筹资及支取、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性质与定位等重大问题未作出合理适当的规定,保障措施少。

项怀诚表示,发展壮大全国社保基金,首先要扩大基金规模,从当前情况来看,启动国有资产划转的时机正在趋于成熟,要尽快启动国有资产划转工作。他指出,国资划转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贸然急进,但也必须适时而动。当前,国企改革日益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利用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需要把国企改革、社保基金的积累和资本市场的完善三者相结合加以考虑。

项怀诚还透露,在投资领域方面,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开辟海外投资市场的申请已经得到批准,目前相关准备基本就绪,实际投资业务即将展开。

保险知识汇总,社保基金去年累计破万亿


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注入巨资弥补历史“欠账”的同时,社会保险基金尤其是养老基金巨额结存却不断膨胀,万亿基金面临贬值压力

6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其网站上公布2007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末,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总计已超过1万亿元。

数据显示,全国仅养老保险一项,历年累计结存额高达7391亿元,其中2007年结存1869亿元。2007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834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基金支出59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

此外,截至2007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441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979亿元;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62亿元,储备金结存33亿元;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27亿元。五险汇总,2007年年末全国社保基金总计累计结余额达10254亿元。

万亿结存由来

《财经》记者了解到,其中巨额结存主要来源为东南部沿海发达省市,其中尤以广东省为代表。而对于中西部各省市区而言,虽然近年基金收入有所增长,但结存数额仍相对偏少。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个别省份仍需要中央、地方两级财政的支持以确保当年发放。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向《财经》记者介绍,之所以产生如此巨额的社会保险基金结存,一方面得益于各地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与近年来社保部门力推的征缴“扩面”有关。由此,各地社保部门不断扩大社保基金征缴的范围,参保人数每年都有稳定的增长。其中,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每年增长上千万人。

不过,该人士也表示,按目前进展,继续“扩面”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各地有能力参保的企业基本已经纳入社保范畴,此外,一些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或者农民工等,是否参保仍根据自愿原则,若无新的鼓励政策,很难全部纳入社保体系。”

他还解释,对于广东而言,社保基金的巨额结余也与当地人口结构有关。例如,深圳的结存额在广东省内相当高,约有数百亿元。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深圳人口总体年龄较为年轻,“缴费的人多,领钱的人少”,未来随着人口总体年龄的增长,基金的结构还会发生变化。

同时,广东等地大量农民工也被纳入社保范畴,由于社保不能异地转移,导致大量农民工退保。但退保后,农民工只能带走属于个人账户的基金,统筹账户基金虽名义上是企业为农民工所缴纳的,但并不能划归个人,只能仍留在参保地。这也构成当地社保基金结存额大幅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还有学者分析,我国社保缴费率,尤其是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与国际水平相比偏高。近年来,随着各地收入水平的提升,社保部门也在不断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但相对于缴费水平而言仍显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致使社保基金大量结存。尤其对于东部发达省份而言,当地工资水平较高,且退休人员待遇的绝对值也相应较高,但其养老金水平占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替代率)却往往低于中西部省份。

制度隐忧

除此之外,在某些业内专家看来,社保基金结存额膨胀的同时,问题也在不断积累。

事实上,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的管理办法,为保证基金安全,投资方式只允许存银行、买国债。随着CPI指数的一路走高,万亿资金其实更像一个“烫手山芋”,很难避免巨大的贬值压力。

与此同时,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转轨。转轨前参加工作的“老人”和“中人”并无缴费积累,而国家财政又未能一次性对其做出补偿,加之老龄化加剧,对“老人”和“中人”形成了巨额的历史欠账。社保部门针对这些历史欠账,一方面通过偏高的缴费率转嫁到了企业和正在工作的年轻一代头上,另一方面还动用了转轨后新一代人缴纳的“个人账户”基金,以保证当期的养老金发放,使得转轨后“个人账户”有名无实,实为空账。

为消除空账,偿还历史欠账,本世纪初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注资,展开了做实“个人账户”的国家试点。到去年为止,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了进一步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文件,明确了江苏、浙江等省份可依靠自身能力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截至2007年末,相继参与试点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山西、上海、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11省市区,共积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7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1亿元。

从统计数据看,各地基金收支状况已比转轨之初改善良多,基金不断结余。一些专家透露,各地本可借此加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力度,但由于个人账户做实后,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投资管理办法,从保值增值的意义上来说,做实与否差别不大,反而又增添了管理账户的巨大麻烦,地方政府并没有积极性。况且,做实账户还需要地方财政大量注资,这对于各地方政府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宁愿大量基金沉淀下来。

此外,全国总体基金结余虽多,但各行政区苦乐不均,结构很不平衡。各地基金实际上仍掌握在各地方政府手中,中央政府并不能直接调用。一些比较落后的省份仍需要财政转移支付保证当年养老基金的发放。目前,全国各地社保养老基金省级统筹进展缓慢,截止2007年底,全国仅有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重庆、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3个省市区实现了省级统筹,其他省区市仍在探索和观望,中央统筹更遥遥无期。

由此,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注入巨资弥补“欠账”的同时,社会保险基金,尤其是养老基金的巨额结存却又不断膨胀。巨额空账和基金结余并存,巨大反差令人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