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一):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一)

2020-07-03
保险规划的一般流程 制定一份保险规划 设计一份家庭保险规划

一、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要肯定我国保险市场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 也必须认识到现在保险市场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保险市场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 但这些隐患如果不及时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关的措施予以解决, 那么后果将是毁灭性的。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多层次的, 下面我们将从宏观政策、 供给方面、 需求方面、 中介市场等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

一个市场能够迅速成熟和发展起来, 宏观调控机构为每一个公司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至关重要。现代的制度经济学、 产权经济学强调宏观部门由于其权利的垄断性和强制性, 将对资源的配置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宏观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现的,保险市场也不例外。有效的宏观政策可以推进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其迅速壮大起来,但其任何弊端都有可能将保险市场引入歧途。

(1)市场竞争模式不确定。

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 独家公司垄断保险业务的格局被打破, 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培育, 我国保险市场多家竞争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但令人遗憾的是, 时至今日对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模式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即使是作为保险法规 “母法” 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 也只是在第一章第七条原则提出 “保险公司开展业务, 应当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 。

竞争模式不确定,以下问题就难以避免: 一是对市场竞争的规划缺乏全局性, 其典型特征就是出现 “目标缺陷” , 既没有长期目标, 也没有阶段性目标。二是对竞争市场的培育陷人盲目性。一个缺乏整体目标的市场建设不可能在建设过程中避免盲目性, 这是不言而喻的。三是对不正当竞争的抵制陷入被动。由于竞争模式不确定, 从而导致对竞争行为的积极引导不足, 这就势必使抑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的被动局面。

(2)保险法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同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一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表现在:保险机构增多, 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有了新的发展,保险业务量迅速扩大, 同时,保险市场还引进了竞争机制,保险公司逐步适应了竞争规律, 逐步接受了竞争的现实。但与目前我国保险事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况相比, 我国保险立法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我国 《 保险法 》的颁布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保险业务无法可依的局面, 为依法办保险、 依法管保险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现在仍存在问题:一方面是人们的保险法治观念淡薄、 缺乏良好的保险法制氛围;另一方面是 《保险法 》 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 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

入世与保险业目录

延伸阅读

保险市场,国际保险市场的内涵和结构(一):保险市场的内涵


 保险是个历史范畴,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充当风险转嫁、 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制度, 必然会伴随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经济交往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而涉足世界经济体系, 并进而形成专门的保险市场。现时的世界经济体系不仅涵盖了各国商品的交易关系、 资本融通关系、 外汇兑换结算关系, 以及技术、 劳务、 信息交换关系, 而且也必然包括了保险交易关系。事实上, 世界保险市场乃是各国保险市场的总汇, 也是世界各国保险交易关系的总和。

 一、国际保险市场的内涵

 市场是一个基本经济范畴, 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析, 市场与交换领域以及交换的组织形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如若交换仅局限于某个区域, 其只能称为区域性市场; 而当其范围扩大至全国, 乃至冲破国界,进入世界范围, 才冠名其为全国市场或国际市场。因此, 国际保险市场的含义是指世界范围内各国保险界进行保险交易活动的领域。保险市场的发展往往是从局部走向全国, 又从一国拓展到世界的。世界近代保险产生于意大利经济繁荣的北部城市, 从最初分散的交易, 发展到其他区域,并以一日两市的集散形式进行交易, 而后走向成熟并扩展至英国, 直至最后普及于各国, 并形成世界范围的保险市场。

 市场不仅是交易活动的领域, 而且也是交易行为的总体, 其基础是交换关系。任何交易活动的具体方式是会随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 它可以从固定时间、 固定场所当事人双方面对面地直接交易发展到利用现代通讯工具随时进行交易。历史上的英国劳埃德咖啡馆曾经就是早期典型的海上保险市场,承保人与各种商人、 航海家直接洽谈达成协议。而今, 保险的交易已经发展到用电话、 电讯、 电传, 乃至电子网络方式进行国际间的业务洽商。可见市场的核心是交易行为, 但不是单个的行为,而是交易行为的总体才可构成市场的含义。而且, 这种交易还必须是自愿的、 大量的平等洽商, 自由选择而达成的交易。世界保险市场的交易行为往往是保险人之间的交换, 是以各国保险交易行为体系为基础的, 然而在国际保险交易活动中, 同样体现了上述基本特点。

 人们通过自愿交易, 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交换关系, 即确立起保险当事人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价关系。这种关系采用合同形式, 运用条款内容得以贯彻实施和规范, 而作为交易行为总体所构成的市场, 理应是交换关系的总和。

 现代意义的保险市场含义还体现在以市场机制调节保险供需双方经济活动的关系上, 市场运行的价值规律、 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 制约着保险形式、 保险组织和机构的运行过程。世界保险市场同样受这三大规律的调节。

中国保险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二):我国保险业的历史性进展(一)


二、 我国保险业的历史性进展

1. 迅猛发展的中国保险业

1949 年,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 宣告了外资垄断中国保险市场局面的结束和新中国保险业的兴起。由于历史的原因, 上个世纪50 - 70 年代, 中国保险业经历了严重萎缩的时期 - - 自 1958 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停止国内业务开始,中国保险业实已名存实亡的。改革开放为中国保险业重新带来了生机。1979 年底,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国内业务;1984 年, 全国各地的保险机构从中国银行脱离,开始独立经营。

随着保险业务得以在中国的全面恢复,中国保险业积聚多年的能量开始以惊人的速度释放出来。在渐入正轨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保险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 “黄金时代” 。20 年来, 中国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费迅速增长、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提高

中国保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1980 年全国保费收入为 4 .6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 人均保费仅 0 .47 元。到 1999 年,中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已达 1393 .2 亿元, (其中财产险保 费收入521 .12 亿元, 人身险保费收入 872 .10 亿元) , 是 1980 年的 300 多倍,人均保费 110 .6 元, 是 1980 年的 235 倍。保险业收入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 .7%。以年均增长速度计算, 自 1980 年以来, 中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达 35 .1%。2000 年上半年, 全国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 796 亿元, 同比增长 6 .7% ,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8 .9 亿元,同比增长 9 .4% , 占保费总收入的 41% , 人身险保费收入 467 .3 亿元,同比增长 4 .9% , 占保费总收入的 59%。

1980 年 - 1999 年中国保险业发展情况 注:保险密度指人均保费, 保险深度指保费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

从保费收入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来看, 在 1993 年 - 1995 年间,中国保险业的保险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1996 年、 1997 年增速开始放缓, 分别增长 9 .1% 和 7 .1% , 低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9 .6%和 8 .8%。这表明中国保险业在快速补足多年差距后,目前正进入一个平稳正常的发展阶段。

(2)保险市场的供需主体及中介机构不断增加

1988 年以前,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中国保险市场上唯一的保险供给者, 形成行业垄断, 这种体制实际上制约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自 1988 年起, 在中国保险市场上逐步出现了许多保险供给主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我国保险公司已从当初的 1 家发展到目前的 28 家, 其中既包括国有独资保险公司、 股份制保险公司, 也包括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分公司。据不完全统计, 仅中资公司在全国各地开设的分支机构就多达 7460 余个, 从业人员 14 万多人; 另有十余个国家的保险企业在中国设立了近 200 家代表处。可以说,目前中国保险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 中外资保险公司并存、 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之初,保险的需方主体也就是购买保险的需求者仍主要集中于当时的国营企业。但是自中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后, 保险需求者的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求主体向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及个人多元化发展。

除此以外,保险市场的中介人不断增加, 作为保险公司代表的保险代理人制度与作为投保人代表的保险经纪人制度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保险活动日趋活跃。

入世与保险业目录

亚洲保险市场,亚洲保险市场概况(一)


 一、亚洲保险市场概况

 亚洲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地区之一,亚洲与其他各洲以及亚洲区域内的贸易量近年来急剧增长,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其发展前景为世界所看好。亚洲市场主要由日本、韩国、中国(包括港澳台)、印度、孟加拉国、东南亚联盟市场和中东市场组成,其中既有保险业发达的日本、韩国,更有保险市场极具潜力的国家和地区。近20年来,亚洲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对外开放也已形成趋势,这已引起世界众多保险界人士的关注。研究亚洲市场,参与亚洲市场,已成为当今各实力雄厚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方向。

 据《Sigma》资料统计分析,1991年世界保险业呈停滞状态,而亚洲国家全部业务的保费收入居世界第三,除日本外,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增长率均达10.7%。其中,非寿险业务除日本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增长率均为11%以上。由于日本非寿险业占亚洲市场的份额为80%,因而如果日本市场不景气就势必会影响整个亚洲地区的世界名次。亚洲地区的寿险业在全部业务中占有重大比例,20世纪90年代已升至72%左右,日本是世界寿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除日本外,其余国家和地区的寿险增长率都保持在10.5%左右的水平。亚洲各国的人均保费指标差距悬殊。

 1999年日本仍位居世界前列,亚洲第一,达3908.9美元,但较1994年有较大的下降。而中国、巴基斯坦则仅有10多美元。保险深度指标同样如此,日本、韩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均在11%以上。20世纪90年代,亚洲保险业在连续数年增长的基础上,保险费收入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亚洲地区的保险费总额占世界市场的比率为28%左右,其中日本独占鳌头,列世界第一。亚洲的寿险业尤其走在世界前列,其占全部业务的比重几乎是拉丁美洲的4倍,占世界寿险市场的比率达47.9%。亚洲新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保险增长势头继续保持强劲,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频繁,私有化进程加快也极大地刺激了保险业的发展。

 亚洲保险市场一直是增长较快的地区,但除日本外,新兴市场虽然保险业发展迅速,但保险业的重要性还没有体现出来。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其保险深度还很低,在2000年,平均为GDP的3.2%(工业化国家是9.1%);保险密度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为42美元。各市场差别巨大,其中半数国家的人均保费在100~400美元之间,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则是例外,这三个地区的人均保险支出超过1000美元。

 纵观20世纪90年代亚洲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亚洲各国保险业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保险业的稳健发展,纷纷加强保险法制建设,推进保险市场的规范经营。与此同时,各国也进一步加大开放国内市场的力度,加速外资保险公司的审批进程,增加保险经营主体。由于亚洲还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普及程度仍然较低,因而其保险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而且随着各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国民保险意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保险的需求还会与日俱增,亚洲保险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保险市场,再保险发展现状


再保险发展现状

(一)再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自2006年我国彻底取消了法定分保,全面实行商业分保,再保险市场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再保险市场经历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国内保险领域开放度最高的部分。中资再保险公司历经多年改革,目前已有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保险市场与直接保险市场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不受国门限制,是一个具有广泛开放性的国际市场。正因此,自2003年在国内市场上第一家外资再保险分公司开业仅三、四年时间,外资在保险公司已占中国再保险市场公司总数的一半,保费收入大幅增长。根据《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截止2006年底外资再保险分公司总资产为36.26亿元,占全国专业再保险公司总资产份额的12%。

此外,其他外资在保险公司也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2007年4月,劳合社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获准经营非寿险在保险业务;法国再保险公司和汉诺威再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分公司,分别经营非寿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

(二)再保险市场发展展望

1.国内社会经济环境良好

近几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公众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国内社会经济环境良好。保险需求更加多样化,保险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2.保险业的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十一五”期间,保险业的服务领域将更加广泛,在国家基础建设、企业年金管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保险业功能充分有效的发挥,需要再保险市场的强力支持,需要再保险提供更加多样化、专业性的风险保障服务。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面临着巨大发展空间。

3.保险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随着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保险监管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随着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将促进保险业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风险意识,从而更加重视再保险机制的应用,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改善偿付能力状况,从而刺激再保险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为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保险市场日益国际化带来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将会有更多拥有强大技术和资本实力的国际知名保险和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中外资保险公司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这一局面,为我国再保险市场加快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进程、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专业技术与服务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

保监会2007年7月l1日印发的《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中国再中国保险行业年度报告目录

保险市场,保险市场:保险市场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 . 保险市场主体

 指保险商品的占有者, 包括保险人、被保险人、保险中介人等。之所以称之为主体, 首先是因为人是市场活动最活跃的因素, 保险商品买卖离开了买卖的任何一方, 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离开了市场的主体, 市场也就无从考察。其次, 市场主体在市场三要素中占主导地位, 其他两个要素是市场主体活动的载体, 它们不能离开市场主体独立走进市场。就保险市场主体条件而言, 一是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 也就是说能够按照主体本身的意志独立自主地进行保险商品的买卖活动; 二是保险市场主体必须对保险商品、资产、自身行为具有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力。占有是市场买卖的前提条件, 而占有与所有完全不同, 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使商品的所有权与占有权相分离, 以适应市场日趋频繁的交易需要。这就是保险市场中介人之所以成为市场主体的原因所在。

 2 . 保险市场客体

 指保险市场买卖的对象或标的物, 即保险单。保险属于一种特殊商品, 保险单则是保险的一种物化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过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 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某种需要的物。这种物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 商品离开了使用价值, 买卖就不能实现。同样, 保险具有转嫁风险, 获得经济补偿的使用价值。保险市场客体具有很多属性, 其中一点就是它的有限性, 即保险品种受社会发展、认识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影响, 不可能满足主体的所有要求。这样一来, 一方面要求保险人尽可能多地开发新险种, 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风险转嫁需要; 另一方面要求被保险人在购买保险时经济合理地选择市场客体, 最大限度地转嫁风险和节约支出。

 3 . 保险市场交换行为

 指保险市场主体为买卖保险而表现出的外在意志行为。我们说任何企图参与保险市场交换的主体, 尽管双方有保险商品或货币, 如果“ 让渡行为” 不存在, 或者说交换行为没有发生, 那么保险市场依然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说,保险商品的买卖首先表现为人的具体活动, 受人的主观意志的支配。故交换行为同样也是构成保险市场的基本要素。交换行为由简单到复杂, 也同市场一样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起初它对市场的影响和作用十分有限, 但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 交换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目前不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 对市场行为的研究都越来越予以高度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现代条件下, 保险市场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险商品和货币占有者之间的买卖关系及其意志行为。在这一市场上,具有独立人格和主体行为的多个保险当事人和被保险人都存在让渡商品和货币的意志并实施了买卖行为。因此, 一个保险市场的存在, 必须具备保险主体、保险客体和交换( 买卖) 行为三个要素,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保险市场。

保险市场,南美洲保险市场(一)


 一、南美洲保险市场

 南美洲保险市场主要由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智利等国家组成。在世界经济贸易的统计中,往往将南美洲这些国家再加上墨西哥统称为拉丁美洲,上述几国的保险费收入占该地区总保险费收入的90%,因而基本可代表拉美市场的主体。然而,由于1992年后墨西哥已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而且其地理位置又处于北美洲,关于墨西哥保险市场前已述及,不再赘述。南美洲国家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潜力很大,该地区是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总值的6%。该地区国家都属发展中国家,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大,巴西、阿根廷为南美洲经济大国,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的经济也较发达。南美洲保险市场的历史较长,市场的完整性程度较高,承保的技术较好。

 20世纪90年代,南美国家的保险业伴随其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外全面开放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该地区是全世界保险业发展最快的地区。《Sigma》的统计是以拉丁美洲为整体单位的,资料显示1991年拉美各国保险业的实际增长率达10.3%,1992年达13.2%,1993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994年在全球保险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拉丁美洲却出乎异常地快速增长,比率高达32.3%,几乎是该年全球平均水平的10倍。1997年,其增长率高达11.6%,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增长率都保持在两位数。拉美市场的非寿险业尤为突出,不仅其比重占其全部业务的81.5%,而且增长迅猛。因此,该市场理所当然地为世界保险界所瞩目,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最看好的市场之一。

 现在,南美各国都在实行保险私有化,国民的保险购买力有很大提高,政府对外资保险人持欢迎和积极合作的态度,因而南美各国保险业还会持续快速发展。

保险公司的,保险市场结构及运行:保险市场的组织形式(一)


保险市场的主体包括保险商品的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中介方。虽然作为需求方的个人和组织也是保险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本节不作讨论, 而重点介绍保险人和保险公司中, 国有独资保险公司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国有独资保险公司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其基本特征为: 投资者的单一性, 财产的全民性, 投资者责任的有限性。因为只有一个股东, 即出资者只有国家一人, 故而也称为“一人保险公司” 。从组织机构上不设立股东会, 只设立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 财产具有特殊性。国有独资公司具有的优点为: 资金雄厚, 给被保险人以可靠的安全感; 多为大规模经营, 风险较分散, 业务稳定; 一般采用固定费率, 且费率较低; 在公平经营基础上, 注重社会效益, 有利于实施国家政策。我国完成股份制改造前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属于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原苏联、朝鲜等国家所设立的国家保险局, 也具有国有保险公司的性质。

由于国有保险公司其产权不明晰、筹资能力有限、效率较低等原因, 对商业保险而言,国际上存在一种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逐步股份化的浪潮, 一些则转为国家控股的保险公司; 而对从事政策性保险业务的, 则仍然适合采用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形式。

(二) 股份保险公司

股份保险公司是将全部资本分成等额股份, 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又称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性质为组织资合性、资本股份性。股份保险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主要由权力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三部分组成: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公司的经营机构是董事会; 监事会是股份保险公司的监督机构。为了保证股份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 各国保险业法对其实收资本的最低限额, 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定; 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以股东购买股票的形式募集资金, 股东以领取股息或红利的办法分配公司的利润, 并以自己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分散风险、规模庞大、筹资能力强、效率高的优点, 一般具有雄厚的财力, 对被保险人的保障较大, 因而, 许多国家的保险业法也规定, 经营保险业者必须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股份保险公司的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 公司的控制权操纵在股东之手, 经营目的是为投资者攫取利润, 被保险人的利益往往容易被忽视; 第二, 对保险金的赔付, 往往附以较多的限制性条款; 第三, 对那些风险较大、利润不高的险种, 股份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意承保。

返回目录:保险学目录

保险市场,保险市场的交易


近年来, 保险市场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几次大规模的飓风和那次具有毁灭性的加利福尼亚地震, 使得公众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补偿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能力提出了质疑。个人健康保险在社会中的地位仍然是大众所关心的。

随着金融服务改革法案(GLB)的生效, 允许金融服务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存在,可能会使保险业发生巨大变革。本章对于一些在保险市场中应用的经济上的规律和规则给出了一个总括说明, 同时也对讨论和理解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个框架。

因为微观经济分析对于有关资源分配的问题提供了特殊的分析理解方法,因此在美国绝大多数的经济本科生都要学习微观经济学。本章使用了传统微观经济学中的各种工具来阐述保险市场的交易。我们研究经济与保险的相互关系, 然而本章并没有充分地分析这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而是为风险管理和保险导论性教科书提供了一个恰当而且必要的基础知识。对于学习风险和保险的学生来说, 将经济类院校的核心内容如经济学、 统计学、 经济贸易法、 金融等, 与本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起来学习, 这是非常重要的。

市场就是买方与卖方进行业务交易的场所。通常情况下, 市场仅涉及两方:买方和卖方。然而保险市场却有所不同, 它涉及三方: 卖方(保险公司及其代理人和经纪人) ;买方(几乎所有的美国成年人都买了一份或多份不同类型的保险;各公司都是这样) ;保险监管者。保险监管在不同的方面影响到了买卖双方。比如: 一些法律强迫个人和公司购买某种保险, 然而一些法则又要求保险公司为特殊的群体提供保险。图6-1 展现了保险市场的状况。

当代风险管理与保险教程

保险市场,保险市场:保险市场的类型


 1 . 自由竞争型的保险市场

 在这种类型的保险市场中, 存在着数量众多的保险公司, 任何公司都可以依法自由进出市场。市场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状态下, 同时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投保人和保险人参加市场的交易活动都有完全的自由, 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充分发挥作用, 市场自发地调节投保人和保险人的经济利益。

 2 . 垄断和竞争并存的保险市场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 大量存在的是竞争和垄断并存的保险市场。在这种类型的保险市场中不排除某些方面的垄断, 但在垄断的同时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市场中大、小保险公司并存, 少数大公司在保险市场上取得垄断地位。在这种市场中, 一个公司占据市场份额的25%即为垄断。同业竞争在大垄断公司之间、大垄断公司与小公司之间展开, 各国政府有时则通过政府行为削弱大垄断公司的势力。

 3 . 高度集中的保险市场

 这种市场是完全垄断性质的。这种垄断有两种形式。一是专业型完全垄断, 即在一个保险市场上同时存在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 分别垄断某类保险业务, 相互间业务不交叉, 从而保持各自的完全垄断。2002 年10 月2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的《保险法》第九十二条明确规定:

 “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

 (1 ) 财产保险业务, 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保险业务;

 (2 ) 人身保险业务, 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

 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 但是, 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 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核定。保险公司只能在被核定的业务范围经营。”

 显然, 我国实行产、寿险分业经营, 经营财产保险和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公司不能交叉办理财产和人寿保险业务, 这就是一种专业完全型垄断。

 另一种是地区型完全垄断, 保险公司分别垄断某一地区的保险业务, 相互间没有业务交叉。在这种市场中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