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预定利率,为什么几年前买的保险,现在看起来非常垃圾!

2020-04-17
保险规划的风险体现在 为父母做的保险规划 为爸爸制定保险规划

最近,有用户咨询小编:为什么我在几年前买的保险,和现在的一些保险产品相比却非常垃圾?!这位在困惑的同时也很恼火,是不是不该买这么早?

小编想说,咱先别急,容小编给你解释一下。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影响保费的关键因素: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在定价时,根据对投资收益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通俗地说就是保险公司提供给我们作为用户的回报率。

更高的预定利率,意味着保险公司承担了更大的成本和投资风险,而大家得到了实惠。更低的预定利率,意味着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减轻了,但我们就需要支付更大的成本。所以,用户每年交钱给保险公司,预定利率就相当于保险公司给我们的利息。

在1999年前, 保险公司还很不成熟,卖了大量预定利率8%-10%的保单,意味着这些保单都必须按近10%的利率长期甚至一辈子兑付。这让保险公司承受了巨额的债务,且存在极大的风险。所以从1999-2013年,预定利率被保监会严格限制在2.5%。

而这十几年间,通货膨胀高涨,人们投资股市、房产、基金都赚的盆满钵满,唯独2.5%的预定利率,让保险失去了竞争力。

2013年8月15日开始,普通人身险实行新费率政策,其预定利率不再有2.5%的上限,而是由保险公司自行决定。目前传统人身险预定利率在3.5%-4.025%之间,虽然目前市面上的重疾险的预定利率主要在3.5%左右,对保费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很多分红型的理财保险,预定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以前的保单,是有比较大的先天不足。

以这位用户的例子,09年20万保额的重疾险,年交保费要8千多,而现在8千多保费可以买到50万保额终身重疾险了。

那有人就会问小编了,我不买这么早就好了?反正也用不到,还不如到后面再买?

这样的保险观念是错误的!

原因在于:

1.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购买保险的种类就会越少,大多数重疾险、医疗险、寿险等保险的承保年龄在50岁左右,想要用时再买,恐怕为时已晚!

2.随着年龄的增长,购买保险的保费在不断加大。可能2013年以前的保单和现在的保单相比会有保障保费明显的区别,但在2013年以后的保单对比,并不太有明显区别,所以在2013年以后购买的保单,并不会让你感觉到很差,相反你再推迟几年买,用当下的保单金额,是买不到当时的保额。

3.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方面出险的几率比较大,有一点小毛病,都可能成为保险公司拒保你的理由。

4.在你感觉疾病的迹象时再买最合适?你要知道健康险是有等待期的,你的身体能否等得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要有检查报告,再购买保险,就是骗保,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5.谁也不知道意外、疾病等风险啥时候来,也许下一刻,也许明天,也许后天...也许只有上帝才知道,要是发生风险时,你的保险还没有备,将怎么办?

所以,保险购买还需要趁早买,趁年轻买,趁健康买!没有任何一份保险能够满足我们所有的保障需求的,所以每年都要对自己的保险进行体检,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风险情况,做到及时补充,才能保障日常风险全覆盖。最后,大家无须纠结于预定利率的事情,就目前来看,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保险产品会越来越细分,大家只需购买当下适合自己的产品,未来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及时补充就OK。

延伸阅读

预定利率4.025%好像是很厉害的样子,什么是预定利率?


近期各家保险公司又开始新一轮的轰炸:4.025%的预定利率将停,抓住最后机会!听起来预定利率4.025%好像是很厉害的样子,那什么是预定利率?

什么是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

简单来说,是这样子。就是长期型的保险产品,不论是年金险还是重疾险,我们都是先交保费,可能很多年后才能把理赔款拿回来,在这期间,我们其实付出了一些“机会成本”,

而所谓的“机会成本”,就是同等的钱,如果不交给保险公司保管,可以拿去做其他投资来获得收益。

因此,对于长期的重疾险,寿险或者年金险产品,保险公司在定价的时候,就得考虑给我们消费者一定的利率回报。

这个利率回报,就叫做预定利率。

近期各家保险公司又开始新一轮的轰炸:4.025%的预定利率将停,抓住最后机会!

为什么大家会在意预定利率的多少呢?

因为年金险(非分红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直接锁定未来长期收益的,虽然不同年份会有不同的收益率,但基本上都是锁定的,这是年金的一大优势,而曾经高预定利率的年代,也确实让一小波消费者获益不少,90年代初期,国内寿险公司的预定利率曾经高达8.8%,随后也因此差点让平安,国寿差点底裤都赔穿。

1999年~2013年,保监会一度将预定利率的最高值定在2.5%

2013年8月,预定利率2.5%的上限取消,预定利率开始提升到3.5%-4.0%

2015年~2018年,市场上开始出现预定利率4.025%的传统年金险。

监管部门怕保险公司太激进用一个很高的预定利率做出一个价格很低的保险产品,万一未来保险公司自己的投资收益率连预定利率都覆盖不了,保险公司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偿付问题了,甚至陷入破产。日本就有很多这种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先例。因此保险监管部门为了维持市场整体的秩序,保障投保人的权益,会对保险公司定价时所使用的预定利率设定上限,目前中国普通的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是3.5%,长期的年金产品预定利率上限是4.025%,保险公司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只要不超过这个上限就可以啦。

但是今年1月,监管叫停4.025%!

因此,很多人或是保险公司把这次的叫停,跟90年代初期的那个8%相提并论,觉得是20年一遇的薅羊毛的机会,但是其实我们要知道预定利率并不等于收益率,预定收益率4.025%也有可能实际收益率才3.5%,当保险公司在给某一款产品按照4.025%的预定利率定价时,保单期初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也一并包括在内,只看预定利率就喊买买买的,肯定不靠谱!所以在购买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IRR公式计算内部回报率。这才是衡量年金险产品收益率地唯一标准。

以上数据依据网络及各个官方网站公布资料整理,具体政策以最终文件执行情况为准,详情可咨当地保险经纪人和保险代理人。

重大疾病保险,这3类重疾险看起来很好,我却不推荐!


随着大家保险意识的增强,购买保险的用户越来越多,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作为我们基础保障中的必买保险之一的重大疾病保险。要是说,有什么种类的重疾险是小编不推荐购买的,一定是下面三类。

1.保费倒挂的重大疾病保险

最近,有朋友问小编了,我给54岁的父亲买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保额5万,每年保费7000多,还要缴纳10年。小编一看,这很明显就是保费倒挂的现象。

解释一下:所谓保费倒挂,是总保费>基础保额。在这种情况下,属于我们花了更多钱买了较少的保额。其实,是非常不划算的做法。

通常,保费倒挂比较容易出现在年龄偏大的人群购买保险或因某些风险原因造成的购买保险时增加保费。因此,只要出现了保费挂到,小编就会直接建议不要购买了。

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可选择同类的重疾产品(不会出现保费倒挂的)或选择其他替代产品(老年防癌险之类)来进行保障。

所以,面对重大疾病保险,我们不是说之直接购买就行的,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保障需求选择,并进行好好计算,最起码要让自己先不吃亏吧!

当你选择的重大疾病保险出现了保费倒挂,这样的保险就一定不要买了!

2.提前给付的重大疾病保险

所谓“附加提前给付的重疾险”就是附加重疾保障的人寿保险。它的表现形态:一般是以寿险或其他保险为主险,重疾险为附加险。

提前给付主要表现在它的理赔上:当被保险人首次确诊为保险合同规定的重疾时,保险公司理赔保险金后,相应主险的保额就要减少理赔掉的那一部分。

简单说,主险和作为附加险的重疾险共享一份保额,重疾险的保额用掉了,那么主险的身故保额也会下降,甚至责任终止。因此,如果是提前给付的重疾险,一旦发生了重疾险理赔,主险的保额就会相应减少甚至终止。

其实,市面上有不少这类产品,以寿险为主险,有点重疾保障功能,却被包装成重大疾病保险,而这类保险的相比单独的重大疾病保险来说,不仅重疾保额额度小,而且还没有轻症保障和轻症豁免等附加保障,所以,面对这种保险,小编是不建议购买的。

可能有些人就会问了:都被包装成重大疾病保险,我怎么能够分辨出来是提前给付的重疾险啊?

当然也是有分辨方法的。看这个保险的保险合同上这款产品的名称,是XXX重大疾病保险,还是XXX终身寿险附加XXX重大疾病保险,要是后者,就是这类产品了,大家需要警惕。

3.返还型重大疾病保险

返还型重大疾病保险,小编写了不止一篇文章了。比如:返还型重大疾病保险的坑还不了解的朋友,点击去详细了解下。

总之呢,买保险主要是买保额,为了返还保费而使保费增长,降低保额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希望大家在购买保险时,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需求去选择购买,不要被返还等因素所迷惑,要记住:买重疾险的核心原则只有一个:花最低的保费,买最高的保额。所以保额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类保险,小编是不推荐购买的,但如果你的经济条件比较好或一直存不下来钱,可以购买此类保险。小编建议选择保终身的返还型重疾险,毕竟拿到返还的钱之后,合同还继续有效,如果之后罹患重疾或身故,还是能拿到几十万的保额。

小编·小结:不管买什么保险,我们总是希望获得更多保障,所以,有些保险真的未必适合你,当然这其中必有一些坑,一不小心便会陷入其中。所以,购买重疾险前,一定要详细了解之后再购买,切勿急忙下单。

保险预定利率,央行连续加息 保险预定利率过低矛盾凸现


央行去年以来已连续三次加息,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五年期存款利率达到5%。不少专家认为,这预示着新一轮加息周期正在加快到来。

在此背景下,执行了10多年的2.5%的寿险预定利率,不仅已明显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更远低于一月份CPI数据4.9%,这意味着其抵御通胀的能力正全面下降。2.5%的寿险预定利率,何时能顺应市场变化“动一动”?

“在1月份CPI数据达到4.9%的情况下,保险预定利率10余年不变,似乎不太合理。”江苏保险学会理事、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荣茂认为。

刘荣茂说,简单地说,保险预定利率就是指保险公司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目前的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5%,是1999年6月保监会针对当时保险公司恶性竞争、保险预定利率过高的实际,参照当时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设置的。这在当时是恰当的。但是时过境迁,央行在短短4个月内连续加息三次,CPI又进入上升通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险预定利率不仅远低于CPI,甚至连银行利率都不如,那么,谁来买保险产品呢?

预定利率过低不仅影响保险业的生存发展,还会影响到我国的养老问题。刘荣茂说,现在很多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从传统的“养儿防老”、“储蓄养老”转变为“保险养老”,可是,如果保险预定利率过低,受害最深的就是长期寿险,企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连银行利率都跑不赢,将来怎么养老防老?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8月末,4.3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银行存款占29.7%,债券投资占50.5%,权益类资产占16.9%,其它占2.9%。这说明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是保险资金投资的主要渠道,而且央行连续加息对保险资金运用十分有利。

有关人士介绍,保监会自2009年放开债券投资后,保险公司的企业债占比稳步上升。以中国人寿为例,在一年半时间里,已从13.5%上升到20.5%。去年3月国开行发行的20年期和30年期超长债,就受到了保险资金的热烈追捧,其中20年期债券由于认购太火爆导致最终中标利率从原来预期的4.5%下降到4.3%。

中国人寿江苏分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保险公司的银行存款通常采取“大额协议存款”的方式,这类存款利率比普通储户要高,一般采取存款期限为五年零一个月,这样存款利率高于央行规定的5%,同时又不违反相关规定。“如果央行加息,这种协议存款的利率也跟着上调,而原来协议约定的上浮幅度照旧。”

上述情况表明,上调预定利率,保险公司“不差钱”。

针对寿险预定利率过低,业内早就有改革的呼吁。不久前保监会公布了《关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说明保险预定利率过低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与保险系教授孙武军认为,保监会通知中提到的保险预定利率市场化,这是必由之路。虽然我国保险公司与国际大型保险公司不一样,主要收益还是依靠银行定期存款和债券,而国外保险公司是充分市场化的,股市、楼市、期货、艺术品都可以涉足。所以,我国保险利率市场化尚有待时日,但预定利率可以“调一调”。

保险公司有关人士也认为,从产品销售情况看,纯保障的保险产品已经没有市场,现在开发的产品大多是带有一定抵御通胀功能的分红险、万能险,即在固定收益2.5%的基础上,根据操作情况给投保人一定的分红。如,国寿和太保八成保费都是分红险,而平安人寿的分红险和万能险各占四成。

刘荣茂认为,适当提高产品的长期收益率,才能使保险行业真正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保险预定利率,央行连续加息,保险预定利率过低矛盾凸现


央行去年以来已连续三次加息,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五年期存款利率达到5%。不少专家认为,这预示着新一轮加息周期正在加快到来。

在此背景下,执行了10多年的2.5%的寿险预定利率,不仅已明显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更远低于一月份CPI数据4.9%,这意味着其抵御通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中国人寿17.67-0.04-0.23%胀的能力正全面下降。2.5%的寿险预定利率,何时能顺应市场变化“动一动”?

“在1月份CPI数据达到4.9%的情况下,保险预定利率10余年不变,似乎不太合理。”江苏保险学会理事、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荣茂认为。

刘荣茂说,简单地说,保险预定利率就是指保险公司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目前的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5%,是1999年6月保监会针对当时保险公司恶性竞争、保险预定利率过高的实际,参照当时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设置的。这在当时是恰当的。但是时过境迁,央行在短短4个月内连续加息三次,CPI又进入上升通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险预定利率不仅远低于CPI,甚至连银行利率都不如,那么,谁来买保险产品呢?

预定利率过低不仅影响保险业的生存发展,还会影响到我国的养老问题。刘荣茂说,现在很多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从传统的“养儿防老”、“储蓄养老”转变为“保险养老”,可是,如果保险预定利率过低,受害最深的就是长期寿险,企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连银行利率都跑不赢,将来怎么养老防老?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8月末,4.3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银行存款占29.7%,债券投资占50.5%,权益类资产占16.9%,其它占2.9%。这说明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是保险资金投资的主要渠道,而且央行连续加息对保险资金运用十分有利。

有关人士介绍,保监会自2009年放开债券投资后,保险公司的企业债占比稳步上升。以中国人寿为例,在一年半时间里,已从13.5%上升到20.5%。去年3月国开行发行的20年期和30年期超长债,就受到了保险资金的热烈追捧,其中20年期债券由于认购太火爆导致最终中标利率从原来预期的4.5%下降到4.3%。

中国人寿江苏分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保险公司的银行存款通常采取“大额协议存款”的方式,这类存款利率比普通储户要高,一般采取存款期限为五年零一个月,这样存款利率高于央行规定的5%,同时又不违反相关规定。“如果央行加息,这种协议存款的利率也跟着上调,而原来协议约定的上浮幅度照旧。”

上述情况表明,上调预定利率,保险公司“不差钱”。

针对寿险预定利率过低,业内早就有改革的呼吁。不久前保监会公布了《关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说明保险预定利率过低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与保险系教授孙武军认为,保监会通知中提到的保险预定利率市场化,这是必由之路。虽然我国保险公司与国际大型保险公司不一样,主要收益还是依靠银行定期存款和债券,而国外保险公司是充分市场化的,股市、楼市、期货、艺术品都可以涉足。所以,我国保险利率市场化尚有待时日,但预定利率可以“调一调”。

保险公司有关人士也认为,从产品销售情况看,纯保障的保险产品已经没有市场,现在开发的产品大多是带有一定抵御通胀功能的分红险、万能险,即在固定收益2.5%的基础上,根据操作情况给投保人一定的分红。如,国寿和太保八成保费都是分红险,而平安人寿的分红险和万能险各占四成。

刘荣茂认为,适当提高产品的长期收益率,才能使保险行业真正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预定利率,预定利率放开保险费率“低调”市场化


在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大提速”的同时,保险业费率市场化的“一只靴子”也终于落地。8月5日是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实施第一天。《国际金融报》记者拨打了多家保险公司客服热线,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等多家公司客服人员表示:“尚未收到相关通知,对于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不再执行2.5%的上限不知情。”

“其实,自8月2日保监会发布上述改革信息以来,我们已经开了好几次会。”一家大型保险集团寿险分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我们正在观察市场反应,短期内不会推出相关产品。”

预定利率放开

根据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改革后新签发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保单,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不得高于保单预定利率和3.5%的小者。也就是说,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由1999年起设定的2.5%上调至3.5%。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钟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利好消息,意味着缴同样的保费,获得的年复利收益更多,保费也就更低。另一方面,对于保险机构而言也是利好消息,意味着与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相比,寿险产品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保险业对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改革期待已久,此次突然宣布放开预定利率确实有些意外。”不过,在钟明看来,“这项改革仍比较谨慎,预定利率上调至3.5%已经略高于目前的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对于预定利率超过3.5%的产品需要遵循一事一报,且需要保监会审批。”

根据长江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刘俊的分析:预定利率上浮至3.5%,传统险保费下降20%左右,单一保障责任的产品利润率下滑30%-50%左右;对于主附险搭售的保险产品,产品新单利润率不一定下降。

保险公司忙做测算

上述大型保险集团寿险分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做内部测算,我们预计,预定利率上调至3.5%,保费可以下降10%-15%。如果预定利率进一步提高,保费会更低。不过,保险公司不可能为此牺牲利率润,一旦预定利率达到6%-7%,公司肯定承受不了。”

“这些年,消费者的保险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但仍有大部分人将保险作为投资工具。”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与一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相比,保险产品预定利率长期维持在2.5%,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实在太低。”

记者注意到,为保障改革顺利实施,保监会同时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政策,包括对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养老业务实施差别化的准备金评估利率,允许养老年金等业务的准备金评估利率最高上浮15%。

“未来,保险公司将更多地比拼产品开发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钟明告诉记者,“对于投资能力比较强的机构而言,可以适度提高预定利率,甚至突破3.5%。至于利润率,保险机构面临的是利差溢而不是利差损。从静态上看,提高收益后,保险公司的利润少了;从长远上看,收益高了,保险产品便宜了,吸引力就大了,投保的人就会多了。”

引发大规模退保?

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改革后,已经持有传统型产品的消费者是否会大规模退保?对此,钟明分析说,新的预定利率实施后,一定比原有利率划算,会出现一定退保。不过,传统保险在保险公司所占份额不超过20%,另外80%是不受影响的投资型保险,因此,即使出现退保,对整个市场影响不大。

数据显示,此次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涉及的传统险,在寿险公司业务中占比较低,特别是从2006年以来,大部分公司传统险在总保费中的占比走低态势明显,传统险价值影响力越来越小。

刘俊进一步分析说:“寿险保费短期受益于银行存款定价利率上浮的延迟以及8号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但是长期的增长空间依然有待于递延养老政策的释放。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保险产品将持续面临同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的竞争。”

李俊认为,“在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未到来之前,相较于银行存款,保险产品依然具有较好的竞争性,但空间会受到理财产品的挤压。”

银保监会全面叫停预定利率4.025%


今年针对4.025%的问题,银保监会先后两次进行“点刹”,到第三次才终于“踩到底”,宣告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保险将彻底退出市场。

这两天,媒体先后报道了两件大事,却并没有引发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但实则对行业意蕴深远。

其一,多家自媒体报道,11月12日下午,银保监会召集13家保险公司总精算师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从12月开始停止销售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产品。

2019年以来,针对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产品,银保监会已经是第三度出手,先是在开门红期间窗口指导叫停备案,之后是在8月出台正式文件将年金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从4.025%下调至3.5%,如今又准备全面叫停已备案产品的销售。

这意味着,投资收益率不断下行,监管进一步收紧,定价利率4.025%的年金险产品将彻底退出市场。

其二,据《21世纪经济报道》,银保监会有意规范两全保险,考虑允许保险公司开发设计保险期间5年期以下的两全保险产品,但不得短于3年。

这则消息虽然隐晦,但无疑透露了一个更为重磅的消息——

银保监会将重新全面放行中短存续期产品(实际存续期间低于5年的产品)。

从2017年134号文开始收紧短存续期产品备案以来,保险业不断推进转型,保险公司负债端增长承压,一些公司的现金流问题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当然,另一个现实是,低利率市场环境下,短期产品的利差损风险相对长期险利差损风险更容易得到控制。

不过,此次放行中短存续期并不意味监管在鼓励发展中短存续期产品,据了解,监管将在产品结构、偿付能力、准备金等方面设置多重标准,险企一旦不达标,仍将会被取消资格。

一收一放之间,于保险业多少有些世事轮回之感,但在利率不断走低的大周期下,这于保险业或许就是最现实的选择。

全面叫停预定利率4.025%年金险,降低长期利差损风险

4.025%成为近些年保险业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一个数字。

加上此次监管的窗口指导,仅2019年以来,监管已经三次对“4.025%”进行表态。

第一次是1月,银保监会对人身险公司进行窗口指导,暂停备案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产品。

第二次是在8月30日,银保监会于官网发布《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意味着,以后保险公司开发设计的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一旦预定利率一旦超过3.5%就需要经过监管审批,不超3.5%的话,只需备案即可,而以前备案与审批的分界线是4.025%。

不过彼时监管尚表态称,以前备案成功的产品依然可以继续销售。

但很显然,监管允许继续销售只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对于市场的影响,两个多月之后,监管开始了真正的“刹车”。

第三次,又是窗口指导,结合其他媒体以及『慧保天下』了解到的情况,11月12日下午,银保监会召集13家公司开展风险提示约谈会,并对13家公司开展窗口指导,叫停其销售4.025%年金险产品。

这13家公司包括中德安联人寿、天安人寿、华夏人寿、君康人寿、信泰人寿、国华人寿、恒大人寿、百年人寿、弘康人寿、大家人寿、上海人寿、复星联合健康险以及信美相互。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跨度中,针对4.025%的问题,先后两次进行“点刹”,到第三次才终于“踩到底”,宣告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保险将彻底退出市场。

预定利率,选择银行保险几个关键请注意


无论是身缠万贯的富翁,还是不幸沦落的负翁,都在理财中意识到“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理财之道,而银行保险这种稳定的理财工具也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理财的主要理财选择之一。银行保险销售渠道简便、安全,但购买时需要关注几个关键。

莫将银保当储蓄 办理业务须辨明

很多人在银行办理存钱和买理财产品时,常常混淆储蓄和银保产品。事实上,保险与储蓄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金融产品。首先,银行储蓄有利息增值,但在存款没有达到预定金额时,一旦发生风险事故,可能会因存款不足而捉襟见肘,所以,储蓄是依靠个人积累来应对未来风险,是“自救”。而保险则只要交纳一定的保费就可以获得预期的保障,一旦发生风险事故,随时可以获得保险金,保险金会大大超过其所缴的保费,这是因为,保险是将许多面临同样风险的人集中建立起来的集体财力,对于少数发生风险事故的人提供损失补偿。所以,保险是把风险交给集体,是“社会互助”;其次,储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买保险须按时缴纳保费,中途退保会有一定损失,因而含有一定的强制性。

另外,一些寿险保单还有保单借款、保单质押贷款等附加功能,这些功能不仅保证了保费交纳的灵活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盘活”保单,满足投保人的流动性需要。

分清收益率 银保、基金理财不相同

保险产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保障,另一个是投资储蓄。保险公司会根据风险保障功能所应承担的成本收取风险保障保费。所以,不能简单地将银行保险产品的收益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基金等理财产品收益做比较。

目前市面上的银保产品以分红险为主。分红险的收益由预定利率的保证收益和分红两部分组成。目前预定利率按中国保监会的规定不高于2.5%,分红则来源于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分红部分是不确定的。分红险是一种可抵御利率调整的保险产品,如果银行利率调低,保费还是在以预定利率复利滚存。而如果银行利率调高,保险公司约定的预定利率是不变的,这样看上去消费者会有损失,而事实上,银行利率调高后,大额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债券利率都会随之调高,保险公司通过资金运作产生的投资收益也会相应提高,可以通过红利返还的形式回馈给投保人。

银保如何选 四大环节帮你忙

银行作为金融大超市,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是银行保险又该如何选择呢?专家提醒,首先要考虑保险产品是否是自己需要的;其次要考虑自己能否持续缴费(主要针对期缴产品)。具体可从四个关键环节来预防:

一、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听销售人员介绍时,要向销售人员索要正式的保险条款。问清楚缴费、保障等情况,是一次性缴费还是分期缴费,认真评估自己的保险需求和缴费能力,自己是否有能力购买。

二、认真查看每张需要自己签名的单证。比如“投保提示书”、“投保单”等,不要在销售人员代为填定单证、自己又看不清的情况下就盲目签名。

三、认真查看自己取得的各种单证和条款是否是自己所购买的保险产品,遇到不清楚的情况,可直接拨打保单上的保险公司客服电话进行咨询,或者向专业人士请教。

四、认真接听保险公司的回访电话,如果回访人员语速过快或者解释不清,应要求他们复述清楚。

现在看牙科很贵,医保和商业保险能报销吗


据《第三次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全民口腔患病率高达97.6%,成年人牙齿不健康比例更高,达到口腔健康标准的仅有0.22%,同时,牙齿疾病就诊率极低。

大多数人都会忽视牙齿的保健和早期治疗,等到牙疼的不行了才会想到去医院诊治,这时往往病情程度已经加重,不仅要接受痛苦而又漫长治疗期还有可能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

各险种是如何报销牙齿费用的?

医保:只报销治疗性相关费用!

医保可报:补牙、拔牙等口腔内的小手术、X线检查等

医保不可报:洗牙、牙齿修复(种植牙、烤瓷牙、镶牙等)、牙齿正畸和牙齿美白等

有没有发现:医保不给报的恰恰是最费钱的!

一般商业险:

普通医疗险:不提供牙齿保障

牙科治疗费用在普通医疗险中属除外责任,医疗险基本不提供牙齿保障,原因如下:

(1)牙科保健或牙齿治疗费用较高;

(2)投保时逆选择风险太大(明知牙齿有问题还是投保,而保险公司又不能对牙齿的既往症状做调查,相对而言保险公司赔付概率太高);

(3)一些牙齿治疗项目(比如牙周炎)是不能根治的,更有些项目(比如种植牙)需要每年进行复查,检查治疗周期太长!

意外险:只管意外导致的牙齿问题

意外险只管意外导致的牙齿问题,比如不小心磕掉牙齿,需要补牙,意外医疗可以报销相关费用,但洗牙、洁齿、假牙等跟意外无关的费用是不赔的。按照最新的法定伤残标准,因意外导致的牙齿脱落达到8颗及以上的,就属于10级伤残。如果买了100万保额,那么会赔付10万,按照市面上牙科根治的标准,10万也就刚好勉强种植8颗牙。

高端医疗险:可附加齿科保障

在医疗保障条件下可附加齿科保障,以MSH欣享B款为例,30岁男性附加齿科时,保费增长了1162元,但是额度并不高,个人觉得并不划算!

建议大家选这类产品的时候,注意要看清保障。这边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搞清到底想保什么:到底是想牙齿保健、基础治疗、复杂治疗还是意外治疗?不同的范围价格很大,就算相同保障范围,保额也限制也较多,需要自己来分辨。

辨清是否承保当前地域:不少产品都规定了合作的诊所,这为我们就诊就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因此,在大家投保时一定要结合自己所在的区域,综合考虑。

和社保一样,如果在保障范围内,费用一般由保险公司和诊所直接结算,而超范围的费用,则需要现场支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