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知识汇总,老人理财的安全方略:做好合理资产配置

2021-02-08
保险理财规划财产安全 合理的保险理财规划 安全保险知识

随着我国理财市场的逐步壮大,老百姓的理财意识也一天天增强。然而就老年人理财而言,由于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当以享受生活安度晚年为主,理财讲究安全、轻松、快乐,为此,在重阳节敬老日,我们请理财专家为老人设计几个安全理财的方案。

让账户里的钱“活”起来

目前上海市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已经达到了300多万,每到发放养老金的日子,许多银行营业网店都排起长队,排队的都是白发老人,一方面,老人非常辛苦,另一方面,银行网点压力陡增。承担全市45%养老金发放任务的上海银行,压力尤其很大。

对此,上海银行理财师马天红认为,应该引导老年人好好利用这些养老金。当前物价涨幅加快,人民币在境内的购买力逐级下降,如果不是急需用钱,就不该提出来闲置在家里,而应该让账户里的资金“活”起来。

老年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许多老人选择定期储蓄或购买国债,但是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这完全可以用其他理财方式替代。比如可以投资一些风险较低的货币基金或中短债基金,收益高于储蓄,流动性又好;还可以跟银行签协议,定期定额投资基金,分享股市大牛的蛋糕。

做好合理资产配置

对于老年人来说,理财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稳”字。但是眼看着别人投资股票等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自己也想参与,却不知道该如何配置自己的资产,以保证既安全,又有高收益。市工行理财师薛蓓表示,股票作为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老年人不适合大比例配置。尤其是在股市大幅震荡的时候,老年投资者更应该调整好心态,选择具有真正成长性的个股投资。

薛蓓认为,尽管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但从普遍意义上来讲,40%风险资产和60%无风险资产的比例,整体上较为合理。对于规划养老的老人来说,现金、住房和医疗是其主要的理财需求。因此投资理财产品,应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要关注点。风险投资应以较为稳健的基金为主,同时,合理的保险也必不可少。

目前市场中比较合适老人的理财产品也比较多,除了货币基金之外,如果一段时期内不需要动用的资金,可以投资银行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半年期的产品年收益率一般能达到4%以上。如果担心股市高位回调,可以考虑投资打新股理财产品,之前的大部分产品年收益率都在10%以上。如果看好股票基金,又怕面临短线回调的风险,就可以采用定期定额投资的办法,长期来看,既能降低风险,又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扩展阅读

保险知识,何谓真正的资产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理财”的概念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尤其最近几年来,不论股市还是房市,那波澜壮阔的上涨和触目惊心的下跌,让投资者既感受到了欢欣,又感受到了痛苦。事实上,无论投资哪一类资产,无论实际的投资收益情况如何,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其理财的目的是简单而相似的: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把握资产配置

那么,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投资收益呢?美国学者Gibson1986年发表于《金融分析家杂志》上的一篇名为“组合绩效的决定”的文章表明:投资收益的91.5%由资产配置决定。也就是说,剔除资产配置所产生的收益,具体的证券品种选择、择时操作以及其他因素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所占比重不足10%。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长期来看,作出进入或退出股票市场的决定,就决定了投资收益的90%以上,而具体买卖哪只股票、买卖的具体时点如何、操作手法如何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国内因为市场有效性不及美国市场,相关研究的结论大多支持70%左右的投资收益来自资产配置。

作为普通投资者,要想达到自己理财的目的,重点在于把握资产配置。广义上讲,资产主要分为三大类:权益类资产,即以股票为典型代表的、投资收益主要由价格波动带来的资产,包括以此为主要投资标的的各类理财产品(如股票基金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包括各类债券、存款以及以此作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如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其他个人资产,包括个人拥有的其他不动产(房子)和动产。资产配置就是根据投资者本身对收益的要求、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市场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有效的大类资产比例划分。而在某类资产中具体选择哪个品种、进入和退出的具体时点选择、方式选择,并不是资产配置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不要走入误区

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并没有资产配置的意识,在目前国内的各类提供理财工具和理财服务的金融机构中,也没有哪家能够完全从资产配置的角度为投资者提供理财产品和服务。下面我们就投资人理财与资产配置中的几个误区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去阐述如何进行资产配置,以达理财目的。

误区一:在理财中完全忽视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我们既然知道了投资收益的绝大多数来自于大类资产配置,那么作投资决策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就应该集中于,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将个人资产在各大类资产之间进行分配。可实际的情况刚好相反,很多投资人花费相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应该买入哪只股票,什么价位买入,什么价位卖出的问题。而这种决策本身就非常复杂,对投资者的专业性和时间要求比较高,普通投资者本就难以做到。这就是投资中对80/20法则的“倒用”:花费80%的精力,来做只能带来20%收益的事情;而可以带来80%收益的决策,却只用甚至不到20%的精力考虑。想起一件小事,有一次吃早餐点了一份小米粥,老板热情地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正欲脱口而出“一个”。且慢且慢,好像我首先要选择的应该是要不要加鸡蛋,而不是加几个鸡蛋吧?很多时候,我们的证券经纪人、客户经理,就是不自觉地扮演着小店老板的角色,而我们,很有可能就是那个并不怎么聪明的顾客。

误区二:把资产配置与分散化投资完全等同起来。2008年,市场给投资者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风险教育课,而这堂课过高的学费却让很多投资者走入了另外的极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完全的分散化投资,将自己的资产在各大类的资产、产品中平均分配。而更可悲的是,很多投资理财机构中的理财顾问们,也把这样的分散化投资称之为对客户进行“资产配置”,以防范风险。投资是概率事件,投资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提高赚钱概率而降低赔钱概率的过程。分散化投资对不同投资赚钱的概率大小不作区分,寄望于某些品种的上升来抵消某些品种的下降,通过社会整体进步获得平均回报率。而资产配置追求的是“提高确定性”,也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分析各类资产赚钱概率的大小,对于赚钱概率大的资产,加大其配置比例;对于赚钱概率小的资产,哪怕后来证明可以带来很高收益,也要降低配置比例甚至不予配置。比如,在2008年下半年,经历了风险教育的投资者如果仅仅是分散化投资,依然不能避免亏损;而如果选择将大部分资产配置于赚钱概率很高的债券相关产品,则收益率依然令人满意。

保险公司,保险资产配置新政简介


保监会6月初发布的13项旨在“松绑”保险资金的新政草案,在短短10天之内,就有4项“转正”。7月27日,随着《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最后一项新政也揭开了面纱。

账户分置

近年来,保监会立足长远发展,不断拓宽投资领域,将存款、债券、基金、股票、股权和不动产纳入投资范围,为改善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此次《办法》出台,规范了资产配置管理的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人员队伍和系统建设,要求保险公司建立资产管理与精算、财务、产品开发、市场销售、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商机制,将进一步引导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促进资产负债与风险收益平衡。

据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强保险资产配置管理,对提高保险业的投资管理水平、支持保险产品创新、促进全行业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办法》的出台,从保险产品源头厘清了保险资金性质,确定相应的投资政策,支持保险产品创新,改善了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

“从源头厘清保险资金性质”被认为是《办法》中的最大亮点。《办法》要求保险公司根据保险业务和资金特点,划分普通账户和独立账户。保监会在《办法》中解释,普通账户是指由保险公司部分或全部承担投资风险的资金账户,保险公司资本金参照普通账户管理;独立账户是指独立于普通账户,由投保人或者受益人直接享有全部投资收益的资金账户。

“将独立账户和普通账户区分开很有意义,因为保障型险种和新型投资型险种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风险损失的主要承担者不同,所以根据保险公司负债的差异区分资产配置组合是科学合理的。”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账户的分置是在传统型险种和投资型险种之间设置了一道风险防火墙,将保险公司自担的风险与客户主担的风险分别对待,提高保险公司对投资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投资资产的盈利水平,以提升保险公司投资的积极性与合理性。

保监会此次实行分账户管理,旨在让保险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和清晰,同时也是保险业不再单纯追求保费规模的体现。

投资空间提升

除了将独立账户与普通账户加以区分,《办法》还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开发寿险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变额年金产品、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产品和非寿险非预定收益投资型保险产品,应当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设立独立账户。独立账户资产的投资范围主要分为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另类及其他投资资产。各资产的投资比例,由保险公司通过书面合同与投保人或者受益人约定。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寿险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设为独立账户后,保险公司权益类投资比例的限制改为具体比例按书面合同约定,这意味着投连险投资股市的资金将不受保险权益类投资不得超过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25%的限制,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空间将得到极大提升,投连险将重新获得保险公司的“宠爱”。

对此,王国军认为,实际上,在《办法》出台之前,投连险也是独立运作,只是监管部门没有对保障型险种和投资型险种的资产配置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已。因此,《办法》出台对投连险和整个资本市场的短期影响并不大,但从长期来看,投连险的发展会更规范,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利好的。

另外,独立账户和普通账户的划分,不仅放大了投连险的投资功能,也提升了除投连险外,万能险、分红险等普通保险资金账户的投资力度,使保险资金可以根据各自性质有效发挥效能。

重视风险管理

在放宽投资比例要求的同时,保监会也进一步强化了风险控制。《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制定资产配置合规和风险管理制度,及时识别、衡量、报告和控制资产配置相关风险。保险公司应当根据自身偿付能力状况,加强风险预算管理,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公司整体风险限额,识别各类风险来源,衡量和分解风险,并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动态监控和调整资产配置。另外,保险公司应当制定资产配置相关风险评估标准,建立技术指标体系,定期量化评估风险指标,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向经营管理层和专业委员会报告。

“’风险管理’独立成章,体现出保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王国军指出,保险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保险资金的安全性,而非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性。在强调保险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同时,更加需要强调的是保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以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寿险资金买卖股票,或者开拓其他的投资渠道,并不是为了获得高收益,而是作为一种分散投资风险的方式,更多地是为资金的安全性而不是收益性服务。而且,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安全性和收益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联结纽带是资产负债的匹配和风险管理。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第一批新政策快速“落地”,其他新政的推出时间也应该很快。而随着保监会13项保险业投资新政的陆续出台,预计保险资金将会择时而动,重新在各个投资渠道腾挪布局。这不仅有利于保险行业本身,而且也有利于其他金融和社会经济领域。

保险知识,做好理财 未雨绸缪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理财的需求也应运而生,但许多人仍缺少理财的观念和知识,在个人理财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惑。为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丰富人们的理财知识,本版组织采写了系列相关报道,并从今天起在本版刊出,敬请关注。

"做理财规划?我月收入才4000多元,还没这个必要吧?"去年硕士毕业、现供职于北京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的唐松告诉记者,理财规划应该是等他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专业人士来打理的时候,"至少还要10年,那时可能才会事业有成。"

"这种对于理财规划的看法比较普遍",北京太合富晨理财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丙森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理财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许多市民对理财产品不够了解,对理财工具的运用也不够充分,但对许多人而言,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越早开始越好,二是越长期越好。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投资理财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往往被忽视,即"时间的复利"。如果对比两个目标一致的理财方案,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第一个理财方案是:从20岁开始,每年存款10000元,一直存到30岁,在60岁时取出作为养老金;第二个方案是:从30岁开始每年存款10000元,一直存到60岁,然后在60岁时取出作为养老金。

对此,相信绝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毕竟到60岁时,第一个理财方案的本金只有10万元,而第二个方案却有30万元之多。然而,据专业理财公司的计算数据显示,在年理财收益率为7%的情况下,从20岁开始每年存款10000元一直存到30岁,那么60岁时可以拿到的金额为70多万元,而从30岁开始每年存款10000元一直存到60岁,最终能够拿到的金额却只有60多万元----尽管后者的本金是前者的3倍。这就是被理财行业内称之为"时间的复利"效应。由此不难发现,对于个人而言,越早开始理财,未来会越轻松。

据业内人士介绍,所谓理财,实际上就是对财富的有效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风险管理、投资管理等。

现金管理是理财的基础,包括各项收入的筹划和管理,各项税费的管理,各项日常支出的管理,以及现金的积累和短期储蓄等,具体的管理工具和形式有各式各样的银行卡片,各式各样的储蓄方式,各种各样的支出方式,包括各种各样的节俭手段等。资产管理是理财的重心,包括对房产、面铺等固定资产,以及储蓄资产、投资资产、保险资产等流动资产的管理。债务管理是理财的关键,主要是把债务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起到优化财务结构的作用,比如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按揭买房,从而提升家庭生活的品质。风险管理是理财的关键,即要正确认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确保家庭财务状况处于良性发展之中。投资管理是理财的重点,即通过投资不同种类的理财产品,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总之,理财就是个人和家庭各种与财富有关的活动的总称,是一生的财富规划,是现代人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必要素质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人生的理财规划中有两个重要目标,即子女教育和个人养老,如果在这两方面没有做好规划,那最直接的后果,一是造成未来孩子的教育经费不足,二是可能导致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

在子女教育方面,如果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一直到孩子大学毕业,需要储备一大笔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在城乡居民储蓄目的中,子女教育排在第1位,超过养老和住房需求。既然子女教育已经成为家庭的第一理财需求,为人父母者就应该尽早着手规划。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从成家时就开始做子女教育规划,其经济压力会比孩子上小学之后才开始做打算的小很多,子女教育理财则可以选择银行存款、国债等安全性比较高、收益率较低但风险最小、投资收益比较稳定的投资。

在退休规划方面,为了保证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也应尽早着手准备,这样一旦遇到疾病等大量资金需求时,就能坦然应对。

业内人士认为,首先应了解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有关政策,根据其具体情况相应地参与社会保险,依托国家提供的最基本的养老保障机制来构建自身的退休养老规划;同时还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帮助人们在退休前积极准备足够的养老基金。此外,还应尽早制定、尽早实施个人储蓄性养老退休计划,采取购买商业保险等办法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眼下有很多的理财产品选择。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一项一生的财务计划,越早做准备,效果越好,尤其是针对养老以及子女教育等需要大额支出的理财需求,应该尽早着手准备,并长期坚持,这样就能"未雨绸缪"。

如何合理配置重疾险?


买消费型重疾险还是返还型重疾险?几乎大家都会了解消费型相较于返还型的优势所在。那么未达约定状态即身故,如何厘定赔付标准?重疾险的理赔大家都认为是确诊即赔,但实际上也包含了不同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1、有些重疾,符合合同定义范围,确诊即赔付;2、另一些重疾,需要做手术才能确认是否符合赔付条件。比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做手术之前,是无法确定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是否已达到重疾险赔付标准的;3、最后就是达到了约定状态的,比如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等。

如果被保人罹患重疾,但却在未达到约定手术或状态时就不幸身故,那么重疾险又是否赔偿呢?这种理赔责任的厘定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很多重疾险理赔纠纷产生的原因!

年龄过高无法做手术,保障责任再次错过?存在不同意见的朋友,都会有一个普遍观点:我现在身体好着呢!如此严重的疾病哪那么容易就降临到我头上!

我们并不是在诅咒您的健康,但不管如今身体如何强健,也不敢保证晚年完全无忧。这就存在着另外一种对消费型重疾险不利的情况:当被保人在80高龄时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术来维持生命,但众所周知,这个年龄做如此重大的手术风险极高,大部分情况下医生都会给出否定意见。如此一来的话,重疾险又难以发挥实际作用了。与之前的例子相比,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会更高。

那么最合理的重疾险配置思路是什么?针对于重疾险责任厘定产生的理赔风险问题,我给出如下解决方式:

情况一、如您购买的是定期重疾险,如保到60、70岁,这种情况最简单,用定寿补充身故保障即可!

情况二、如您购买的是终身重疾险,则需要附带身故责任。不过此种方式我并不推荐。

我们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买保险并不是买保额,而是买保障。对于重疾险的保障作用,您什么时候最需要?当然是60岁前!因为此时,正是您作为家庭顶梁柱的阶段,对于家庭生活质量的保障也是重疾险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而在此之后,随着孩子完成学业,家庭经济负担已经不会再有之前那么繁重。再加上医保进步及其他高杠杆险种的加持,重疾险已经不是主力。

综合以上,重疾险正确性价比选择应该是:定期型产品,保障期限60~70岁;多次赔付型;搭配定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