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知识汇总,医疗保障制度今年起覆盖全民

2020-11-09
保险保障规划基本流程 保险家庭保障规划缺口 保险保障规划包括

就业

城镇今年新增就业33万人

昨天,市劳保局公布了今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预期指标:就业方面,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困难群体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保险生育覆盖率要比2007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养老保险一项就将新增加23万人;在劳动关系调整方面,将使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

养老

无保障老人5月领取养老金

今年,本市将坚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在养老方面,本市5月份将为城乡无保障老人发放福利养老金;新农保将扩大覆盖范围;新标准养老金1月15日调整发放到位;此外,本市7月1日将上调月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伤残津贴等社会保障待遇。

医保职工门诊报销起付线将降低

在医疗保障方面,除了实现全民医保外,还将着力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包括降低在职职工门诊报销起付线,提高社区就医报销比例;提高贵重医用材料和人工器官报销标准;适当放宽特困群体的救助标准等。同时,本市还将启动门诊医疗费实时结算工作,改变门诊医疗费报销方式等。

相关推荐

保险知识汇总,四川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


记者日前从四川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四川省今年将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建设,在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据介绍,为确保目标任务能顺利完成,四川省将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今年,四川省将把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老人、残疾人和儿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到2010年底,四川省将彻底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另外,四川省今年还要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住院报销范围和比例,在30%的统筹地区开展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试点,50%的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要比2008年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分别提高到当地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同时,四川省还将进一步简化报账手续,积极探索推广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办法,提高医保经办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据了解,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四川省还要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3年内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今年,四川省30%的地区要达到这一目标,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药物报销比例要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

保险知识汇总,丽水保民生 完善医疗保障社保制度


昨日上午,市委书记楼阳生在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陈瑞商陪同下,来到市社保中心、莲都区社保中心,围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8时55分,楼阳生首先来到莲都区社保中心大厅,向工作人员、前来咨询的居民详细了解居民医疗保险实施情况。“今天我做些医疗保险工作调查。我来提问,请大家说。”楼阳生直接切入正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进展得怎么样?居民参保个人出资多少?参保居民一次最多报销多少医疗费用?交流中,楼阳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问得仔细,人劳社保局、社保中心工作人员一一回答了楼书记的提问,并详细介绍有关情况。

今年,莲都区和市本级开始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试点工作,按照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要求,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以外的所有城镇居民,包括老年居民、未成年人,年满18岁的在校学生、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及城镇其他非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莲都区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建设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参保居民信息和医疗机构联网等。到9月10日止,市区已有4.174万城镇居民参保。按省里统一部署,我市云和、遂昌也同步开展此项试点工作。

参观了市社保中心,听取莲都区、市人劳社保局、市教育局负责人的发言,楼阳生说,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重大民心工程。各有关县(区)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下步要着力扩大覆盖面和针对前期暴露出的问题研究完善有关对策措施,为明年在全市面上推开做好准备。要吸收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经验,按照省里提出的“低水平、广覆盖、保大病、保基本”原则,扎实做好制度建设、吸收参保、及时理赔、社会救助等工作,让百姓从中获得实在利益。要改进管理和服务,让群众在参保、缴费、就医、报销等环节感到方便。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让更多的百姓知道政策内容和好处,充分调动群众自愿参保的积极性。要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健全监管制度和制约机制,确保基金运行安全。加强社保中心建设,中心人员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当好惠民政策的宣传员,成为党委政府和群众感情联系的纽带,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保险知识汇总,失业保障制度需要新的发展


当前,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并没有消除。由于下岗制度逐步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城镇公开失业出现了长期化、低龄化等新趋势,以低缴费率为支撑、以正规就业人员为主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将需要新的发展定位和完善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中国失业保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模式

由于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严重性,各国政府都把扩大就业、治理失业、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失业问题,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通过采取积极劳动政策(修复劳动力市场)与被动劳动政策(完善失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经验,中国必须把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发挥劳动方市场基础地位作为基本思路,同时根据国情特点和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健全和完善失业保险、失业保障、社会保障及劳动保护体系。对这两个方面都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力争平衡协调好二者的关系。达到促进就业与保护劳动权益的和谐,应当成为中国解决失业问题的指导思想。

在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失业保障问题上,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是,将目前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至全体城镇从业人员,还是转换制度模式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灵活就业与流动就业大量增加的现实。理论界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用失业救助或社会救助计划取代失业保险计划,这即符合扩大失业保障覆盖面的需要,又节约失业保障负担和管理成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根本没必要、也没条件搞失业保险制度,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满足失业救助的需要。我们认为,完全推倒重来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建议把失业保险与失业补偿账户的并行模式作为中国近期完善失业保障制度的目标模式。这是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础上的双元失业保障类型,既可以适当扩大失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又不至于把比较刚性的失业保险制度完全应用到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新失业群体身上。

二、关于失业保险制度的定位问题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失业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正规就业人员防范失业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逐步承担起解决失业职工风险防范的主要责任。从这个意义上看,不应把它视为一种过渡性措施,也不应作为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混同的扶贫机制,失业保险制度应当成为我国城镇正规就业人员防范失业风险的主要制度。尽管目前这一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但不应成为否认这一制度及其作用的理由。对于大多数正规就业人员来说,通过建立一定的失业保险机制,可以减缓其在失业状态下的生活保障及寻求新职业的压力,并成为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当然,由于中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变化很快,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仅能局限于城镇正规就业人员的范围之内。为这些人员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应当避免过高的管理成本,同时不要使其成为影响劳动力发育和正常流动的障碍。

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应采取以下政策:

第一,完善失业保险的有关统计数据,根据参保类型确定合理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确保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得到贯彻。

第二,适当提高或调整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比例,使雇主与雇员各承担50%的缴款比例。

第三,提高失业保险覆盖质量,确保失业保险费收缴率。

第四,合理确定失业保险金支付时间和失业保险金标准。适当缩短领取时限并适度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

四、失业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

失业保险制度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机制。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正规就业风险防范与失业补偿制度,失业保险只能对参加这一制度的保障对象在需要时提供一定期限、一定水平的帮助或补偿。如果失业超过失业保险待遇期限而又无法就业,变成长期失业者,或者临近退休年龄的失业者,就必须由其他社会保险制度或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合,否则将出现不同制度之间的空挡或漏洞,难以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安全网”的作用。建议将失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相连接。对于那些接近退休年龄的长期失业者,需要建立一种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可以根据工龄、年龄及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状况,适当延长失业保险待遇期限,或者提前进入退休状态,但其退休待遇将适当降低,以鼓励其回IJ]劳动力市场。对于日益严重的青年失业问题,也应当在失业保险制度中有所体现,建议将部分失业保险金用于青年失业者的失业培训支出。这要与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至于外来民工、大量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补偿问题,建议在一定时期内建立一次性的失业补偿制度。

五、建立失业补偿账户制度

为了解决失业保险制度难以覆盖新失业群体的难题,根据劳动力市场柔性化、灵活化的客观现实,应当为大量的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设计一套新型的失业保障制度。这种新失业保障制度既不同于失业保险制度,又不简单地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取代。其主要参加人群是具有城镇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和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凡是参加失业补偿账户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降低缴费率(比如参保标准可以为正规就业人员参保标准的50%)。雇主及雇.员的所缴费用全部计入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失业补偿账户的具体框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六、将失业保障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把失业保险、失业补偿与促进再就业密切结合起来。首先,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部门分割与身份分割,形成一个更加整合的劳动力市场,更有效地配置劳动力资源。其次,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克服和解决日益突出的青年人失业问题。再次,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力度,不断提高失业者的就业能力。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改革,积极改善就业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二要规范劳动力市场,为失业者寻找工作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和就业指导。三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培训市场,鼓励各种形式的职业和技能培训。四是为弱势群体就业提供优惠政策。

保险知识汇总,浅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伴随我国第一代打工者逐渐步入退休年龄,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已经开始突兀地显现出来。

来自湖南衡阳的易承芳今年54岁,1987年她来到广州打工,1998年按规定开始参加广州市的养老保险。本来应当明年退休的她,却因为没有达到《广东省社会保险条例》规定的个人缴费须满15年的年限而无法领取养老金。在现行的养老制度下,户籍湖南的易承芳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退保,领回个人账户内缴纳的资金和利息,11年的养老保险变成了银行的活期存款。二是把养老保险关系转回衡阳老家,但只能转个人账户的资金,单位缴纳的资金,由于是统筹账户不能互转,易承芳必须补缴过去11年企业缴纳的统筹资金。这两种选择,都意味着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作用的基本失效。

易承芳的养老问题讲起来有些复杂,但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是整整一代务工者面临的养老困境。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是在1997年后才开始启动,而且由于地区之间无法互转,这就意味着千千万万个易承芳将成为晚来且依然割裂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牺牲品。

即便我们再乐观一点,把眼光投向比他们年轻一点的人,15年的参保年限没问题,但“无法互转”却依然坚挺,在他们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的流动面前,非要用“没有长远眼光”来说明大规模退保潮出现的原因,多少有一点强词夺理的味道。

从解放人的角度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的人口流动总是最先发生作用的。1978年,自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的政策开始,巨大的人口流动潮就成为市场经济推行过程中最波澜壮阔的景象。30多年来,从被束缚的土地上向城市流动的人们,脱离了“盲流”的称谓,成为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明证,成为“人口红利”的突出体现,成为经济奇迹和“世界工厂”荣耀的创造者和支撑者,他们仍然不属于他们工作的城市,他们在主动流动,也在被迫流动。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高度依赖,但城市却从不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劳动人口,甚至对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表现出相当大的不情愿和限制,这一点,我们从不乏例证。

易承芳们的问题,其实是劳动力在实现了流动和解放后社会政策未能及时跟进后果的集中显现。它现实地证明,在全国范围内的合法人口流动浪潮已经开始30多年,它所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被钉在行政区域的条块分割中,钉在户籍制度上,画地为牢,无法随人口的流动而自由转续。

这种巨大反差的本质,就是人为的把城乡居民直接划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社会集团。两个集团各自封闭,独自运转。从进城务工者来说,他们的人生直接断裂为两个切面,工作在城市、纳税在城市,而结婚、生儿育女、孝敬老人和养老安居却要退回所来之地,以另外一种样态存在。

没有自由流动就没有人的解放,这是多年来已成的共识。但人的自由流动,不等于让人永远漂泊在路上,永远被抛在半空中,无所依托,风险自担。说到底,自由流动是解放人,不是像用零件一样,报废了,扔掉,再换一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