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险种,给儿童投保需要遵守七大投保原则

2020-09-14
投保险财产规划 保险需要规划 给家人规划保险

父母在给孩子投保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先保大人

父母是孩子的保险。在为孩子购买保险之前,父母一定要先给自己建立完善的保障,因为承担家庭责任及交费义务的是大人。夫妇双方尤其是家庭经济支柱的意外保障、医疗保障、重大疾病保障和寿险保障一定要充分,以保证父母这个经济来源万一中断时,孩子可以通过保险得到的经济支持而生存下去,并且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如果家长在单位里享受的保障比较健全,并且已经给自己买了充足的商业保险,则可以考虑多给予孩子买点保险。

2、了解现有学生保险

在考虑给孩子买保险之前,需要提前先了解孩子已经有了哪些保险,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花无谓的钱。所以建议在学校给学生上了保险的家长,先去了解一下这些保险的具体保障条款,看孩子缺少什么保障,再购买这些保险作补充。

3、分年龄段投保

一般来说保险越早买保费也越低,对于父母越合适,孩子也越早获得了保障。但是,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投保的重点和投保的多少也就有所不同。

幼儿时期,由于新生儿死亡几率大,学龄前儿童抵抗能力差,容易得一些流行性疾病,但这时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险种赔偿率也不高,一般而言,身故时年龄不足1周岁,给付比例占保险金额的20%;满1周岁但未满2周岁的儿童,给付比例为40%;满2周岁但未满3周岁的儿童,给付比例为60%;满3周岁但未满4周岁的儿童,给付比例为80%,满4周岁,给付比例才能达到100%,所以建议多买住院医疗补偿型的险种。有能力的父母可以考虑早为子女教育金做打算。

小学时期,由于意外隐患很大,应适当增加意外险的投入,并且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考虑未来教育金的储蓄。当然如果家庭条件很好,应该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考虑未来教育金的储蓄,这样每年保费负担可以减少。

如果孩子已经到了十四五岁,还没有买教育类的保险产品,这时,可以不必局限于儿童险,因为一些险种16岁或14岁以上就可以购买,这类险种中,宜选择时间间隔短的分红产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教育金给付。当然,也可以考虑缴费和支取都非常灵活的万能寿险。这个险种不仅有保障性,还有很高的投资性,大人孩子都可以受益。同时,这个年纪的意外险、医疗险也是不可或缺的。

4、投保预算

牺牲目前的生活质量而换未来的高收益是不可取的,一般而言,全家每年的保费支出应占总收入的10%-20%,子女的保费支出占总收入的5%-10%即可,这样既能规划孩子未来的生活,又能保持现有的生活品质不下降。

5、先保障后收益

选择儿童保险的重要原则是保障第一、收益第二。专家建议,应最先考虑孩子的健康和成长的保障问题,即首先考虑保障,然后才是投资回报。由于孩子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在给孩子挑选保险时保障应尽可能全面。

6、险种不重复

根据监管规划,未成年人投保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保额最多10万元,因为身故时各保险公司实际赔付金额不能超过10万元。另外,医疗报销型的保险不能重复,各保险公司最多理赔为实际花费,不能重复报销。

7、豁免条款不能少

要尽量购买带有保费豁免条款的教育金保险产品,这样即使在缴费期间家长发生意外或者罹患重疾而失去缴纳保费能力,保险合同依然有效,孩子上学所需的花费仍能得到保障。

相关推荐

应该尽早规避的七大投保误区_保险知识


伴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消费已渐入寻常百姓家。那么,投保人如何做一名精明消费者,避免走进保险陷阱呢?以下是专家教您辨别保险消费误区。

由于市场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保险纠纷频频曝出。作为保险消费者,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更应该了解保险知识,树立正确的保险理念,从着手细节来避开保险消费误区。

误区:舍本逐末,投保健康险无益

多数消费者希望通过投保保单来获取更高投资收益率,来解决诸如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家庭支出,却忽略了健康投资的重要性。

专家支招:保险规划师指出,健康险就其本身而言,与其他金融产品不同,目的是为了防范以后可能发生的风险,主要强调健康出险进行补偿,本身没有什么保单价值积累的功能。健康险附加分红功能,但分红额度有限,不利于健康险规范发展。所以,如果注重投资功能,就不要以健康险为选择对象,可以选择养老型或分红型的保险或者其他金融产品。

误区:正值年轻力壮不需要

买健康保险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年纪轻轻,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什么都很好,根本就没有买保险的必要,认为疾病离自己很遥远。

专家支招:事实上,青少年罹患某些重大疾病的概率甚至比年纪大的人还要高。保险规划师指出,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障不可知的、无法确定的风险,对于已存在的或必然发生的风险则无法通过保险来规避。从保险费率来看,年龄越小,身体状况越好,投保健康险越有优势。

误区:多投多得,保障多多

投保条款的范围注重涵盖多、保障全,为了增加保障额度同时购买多份健康险。

专家支招:多投多得有时并不成立,重疾险可能因确诊患有保险合同所指定的疾病就可领取理赔金,但住院医疗险有的属于费用补偿型,有的属于定额给付型,投保哪一类应视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费用补偿型保险是根据被保险人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按照约定的标准确定保险金额,可以用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或者补充社保不足的部分。而定额给付型保险则按照约定的数额给付保险金,如常见的住院津贴日额。在购买住院医疗险时,如果投保人已有一份费用补偿型住院医疗险,或自己单位医疗福利比较全面,不妨投保定额给付型住院医疗险,该险可按照需要的额度购买。

误区:不看保障,只看回报

只冲着险种的投资回报情况或分红水平而购买保险是不正确的保险消费理念。

专家支招:保险理财师指出,投资回报情况及分红水平高低与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公司经营状况、持有保单时间长短等诸多客观因素都有关系,投保者应始终把获得风险保障作为买保险的根本目的,尤其不要因为投资回报率及分红水平没有达到预期而退保。

误区:有社保,无需商业保险

现在我收入很稳定,凭现在的经济条件,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种人身风险,而且我现在有社保,不需要商业保险。

专家支招:社会医疗保险一般仅按一定比例赔付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商业保险可以补充社会保险的不足。安邦人寿保险理财师表示,消费者可以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量力购买商业保险,以确保在真的发生重大保险事故时不至于因社保保障程度不够而使家庭陷入财务危机。

误区:看别人保单,跟风投保

别人给孩子买教育金,那我也给宝贝买一份,别人给媳妇送礼物送保单,我也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

专家支招:保险理财师表示,对自身及家人的情况和财务状况缺乏充足了解而盲目投保,无法购买到合适的保险产品、选择适当的保额。投保者可以自行分析自己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或者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购买保险,以使自己和家人获得充分的保障。

误区:省去读合同,直接缴保费

保险合同往往是维护保险客户利益的依据,然而,目前很多人将这一最重要的环节省略,只听信于别人的讲解。

专家支招:保险理财师指出,投保者在决定投保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以了解将要购买的保险产品的具体保险责任范围、免责条款等,也要明确自己的告知义务和签订合同的具体流程。最后,安邦人寿理财分析师提醒大家,个人信息一旦发生变化,需要尽快去保险公司更新保单上的个人信息,保障在真正发生保险事故时获得保险金的权利。

保险知识,遵守十大原则让您明白投保


买保险是买倍数

如果我今天买了一份保险,明天或者后天就发生了风险,那么保险公司赔给我的钱是我今天所花的钱的多少倍,这是衡量一张保单保障意义的有力数据。对于四十岁以下的人,这个数字应该不低于20,如果是消费型的寿险,则有可能趋近于200。由此看来,在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大多不具有这样的特征(不包含意外险)。

保险保的是明天的风险

有人说,我现在买一份30万元的保险,如果交20年的话,每年交的保费算下来也有30万元了,可是每年的物价都在涨,30万元到那个时候还能干什么用呢?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风险的定义:不确定什么时候发生的才叫风险。如果我们确定能够交满20年的钱,那么从保障的意义上就不用买保险。问题是你用什么办法来保证你在未来的20年中都会是平安的和健康的呢?因为意外都是在瞬间发生的,疾病的发生也不过是一夜之间的事。

保险是理财,不是投资

我们经常看到客户在计算现在买的保险将来可以赚多少钱,甚至有代理人也在帮客户算返还是多少、分红是多少等等。其实保障是有成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钱来买保险比把钱放到任何投资渠道的回报来得都要低。我们只要考虑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在保险公司买了100万元的重疾险,如果刚交了一年的钱就得了大病,保险公司就要赔偿我100万元,这100万元真的是保险公司赔的吗?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而不是慈善机构,它从哪里拿钱来赔?说白了是拿没出事的人交的保费赔给了出事的人,摊到每一个没出事的人头上的钱叫保障成本。所以要想投资赚钱就不要买保险,买保险赚钱的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在交费过程中发生风险。换句话说,保险是不可以算的,能算得出来的都不叫保险。

保险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买的

有人觉得目前很年轻,既注意饮食又注重锻炼,出门也是很小心,暂时应该不会有风险,等年龄大些了再买保险也不迟。笔者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想法,有一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前几天觉得胃疼,去医院检查发现是心梗,装了两个支架花了七万多元,后悔没能让保险公司报销。我说,你还有更应该后悔的,就是你这一辈子再也不能买保险了,因为保险只卖给健康的人。

保险不是想买多少就可以买多少

保险从本质上说保障的是被保险人未来所能创造价值的能力。比如一个四十岁的人,年收入五万元,他可以买到一千万元的保额吗?答案是否定的,保险公司会认为这个投保的要约存在道德风险而拒保。

买保险就是写遗嘱

中国人不像西方人一样有年轻的时候写遗嘱的习惯,其实细想一下,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一个写好了遗嘱的人面对任何突发事件和生活中的逆境都会是非常坦然的,因为他知道:他对家人的梦想和关爱在经济上已经数字化和落实化了,对每一个他所爱的人在经济上想要给予的报答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保险首先满足的是被保险人的最后费用

有人说,保险是死了以后才给钱,我自己享用不到,所以我不会买。我们设想:一个人如果得了一个很严重的病,需要80万元的治疗费,此时他如果向他的亲弟弟求助会是什么结果呢?他弟弟可能非常愿意帮他,可是他弟弟的太太会同意吗?因为她知道这笔自己赖以养老的钱有可能永远不会归还了。而此时如果这个病人自己有一张100万元的寿险保单,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他只要把受益人变更成他的弟弟,他弟弟一定会借他80万元。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有效补充

很多人在单位都享有非常好的福利,觉得看病都可以报销,没有必要再买商业保险。这里涉及到健康保险的分类:医疗保险保障的是由于看病产生的费用,疾病保险保障的是由于得病而造成的损失。显然我们的社会保险属于前者的范畴。我曾经遇到一位客户,公司提供非常周到的保险,到他六十岁光荣退休的时候,突然得知公司给他们买的是团体保险,被保险人是所有在公司工作的人,不包括退休人员。无奈,他又找到各大商业保险公司,想重新给自己买一份保险,得到的回答都是:已经超过投保年龄,无法承保。

保险分为保障型和保证型

很多有钱人都觉得自己现有的资产足以应对任何生活中的风险,所以不再需要购买商业保险。其实这只是从保障的角度来理解。换一个角度:如果你有一亿元的资产,你如何保证这一亿元一定就是你的呢?当你躺在病床上,对这一亿元的资产失去管控能力的时候,你又如何确保你会拥有生命的尊严呢?这就是西方国家有钱人大多会购买高额寿险的原因:或者凭空创造一亿元,或者免税转移一亿元。一个发育成熟的保险市场,保证型保险的市场份额一定远远大于保障型保险,而在中国,目前保证型保险的市场份额几乎是零。

代理人为客户做售后服务不是义务

很多客户会认为:我通过哪个代理人购买的保单,售后服务就应该找这个代理人。于是就担心代理人离职、转行等等行为会把自己变成“孤儿保单”。这种想法再想得极端一点:一定要找比我年龄小的代理人买保险,至少他有可能比我活得久,可以帮我做好理赔。其实,保险合同只有甲乙双方,代理人与保险公司不存在雇佣关系,是独立的丙方。从正式保单递送到客户手里的时刻,代理人的义务就已经完成了,任何售后服务都应该由这家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来做。代理人的工作只是售前服务,那为什么很多代理人会向客户承诺终身服务呢?很简单,他们是期望从这个客户身上得到加保以及转介绍,得到新的保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代理人经常变换保险公司,却仍然能为以前的客户做好服务。

保险知识,遵守十大原则 助你明白投保


买保险是买倍数

如果我今天买了一份保险,明天或者后天就发生了风险,那么保险公司赔给我的钱是我今天所花的钱的多少倍,这是衡量一张保单保障意义的有力数据。对于四十岁以下的人,这个数字应该不低于20,如果是消费型的寿险,则有可能趋近于200。由此看来,在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大多不具有这样的特征(不包含意外险)。

保险保的是明天的风险

有人说,我现在买一份30万元的保险,如果交20年的话,每年交的保费算下来也有30万元了,可是每年的物价都在涨,30万元到那个时候还能干什么用呢?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风险的定义:不确定什么时候发生的才叫风险。如果我们确定能够交满20年的钱,那么从保障的意义上就不用买保险。问题是你用什么办法来保证你在未来的20年中都会是平安的和健康的呢?因为意外都是在瞬间发生的,疾病的发生也不过是一夜之间的事。

保险是理财,不是投资

我们经常看到客户在计算现在买的保险将来可以赚多少钱,甚至有代理人也在帮客户算返还是多少、分红是多少等等。其实保障是有成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钱来买保险比把钱放到任何投资渠道的回报来得都要低。我们只要考虑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在保险公司买了100万元的重疾险,如果刚交了一年的钱就得了大病,保险公司就要赔偿我100万元,这100万元真的是保险公司赔的吗?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而不是慈善机构,它从哪里拿钱来赔?说白了是拿没出事的人交的保费赔给了出事的人,摊到每一个没出事的人头上的钱叫保障成本。所以要想投资赚钱就不要买保险,买保险赚钱的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在交费过程中发生风险。换句话说,保险是不可以算的,能算得出来的都不叫保险。

保险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买的

有人觉得目前很年轻,既注意饮食又注重锻炼,出门也是很小心,暂时应该不会有风险,等年龄大些了再买保险也不迟。笔者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想法,有一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前几天觉得胃疼,去医院检查发现是心梗,装了两个支架花了七万多元,后悔没能让保险公司报销。我说,你还有更应该后悔的,就是你这一辈子再也不能买保险了,因为保险只卖给健康的人。

保险不是想买多少就可以买多少

保险从本质上说保障的是被保险人未来所能创造价值的能力。比如一个四十岁的人,年收入五万元,他可以买到一千万元的保额吗?答案是否定的,保险公司会认为这个投保的要约存在道德风险而拒保。

买保险就是写遗嘱

中国人不像西方人一样有年轻的时候写遗嘱的习惯,其实细想一下,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一个写好了遗嘱的人面对任何突发事件和生活中的逆境都会是非常坦然的,因为他知道:他对家人的梦想和关爱在经济上已经数字化和落实化了,对每一个他所爱的人在经济上想要给予的报答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保险首先满足的是被保险人的最后费用

有人说,保险是死了以后才给钱,我自己享用不到,所以我不会买。我们设想:一个人如果得了一个很严重的病,需要80万元的治疗费,此时他如果向他的亲弟弟求助会是什么结果呢?他弟弟可能非常愿意帮他,可是他弟弟的太太会同意吗?因为她知道这笔自己赖以养老的钱有可能永远不会归还了。而此时如果这个病人自己有一张100万元的寿险保单,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他只要把受益人变更成他的弟弟,他弟弟一定会借他80万元。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有效补充

很多人在单位都享有非常好的福利,觉得看病都可以报销,没有必要再买商业保险。这里涉及到健康保险的分类:医疗保险保障的是由于看病产生的费用,疾病保险保障的是由于得病而造成的损失。显然我们的社会保险属于前者的范畴。我曾经遇到一位客户,公司提供非常周到的保险,到他六十岁光荣退休的时候,突然得知公司给他们买的是团体保险,被保险人是所有在公司工作的人,不包括退休人员。无奈,他又找到各大商业保险公司,想重新给自己买一份保险,得到的回答都是:已经超过投保年龄,无法承保。

保险分为保障型和保证型

很多有钱人都觉得自己现有的资产足以应对任何生活中的风险,所以不再需要购买商业保险。其实这只是从保障的角度来理解。换一个角度:如果你有一亿元的资产,你如何保证这一亿元一定就是你的呢?当你躺在病床上,对这一亿元的资产失去管控能力的时候,你又如何确保你会拥有生命的尊严呢?这就是西方国家有钱人大多会购买高额寿险的原因:或者凭空创造一亿元,或者免税转移一亿元。一个发育成熟的保险市场,保证型保险的市场份额一定远远大于保障型保险,而在中国,目前保证型保险的市场份额几乎是零。

代理人为客户做售后服务不是义务

很多客户会认为:我通过哪个代理人购买的保单,售后服务就应该找这个代理人。于是就担心代理人离职、转行等等行为会把自己变成“孤儿保单”。这种想法再想得极端一点:一定要找比我年龄小的代理人买保险,至少他有可能比我活得久,可以帮我做好理赔。其实,保险合同只有甲乙双方,代理人与保险公司不存在雇佣关系,是独立的丙方。从正式保单递送到客户手里的时刻,代理人的义务就已经完成了,任何售后服务都应该由这家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来做。代理人的工作只是售前服务,那为什么很多代理人会向客户承诺终身服务呢?很简单,他们是期望从这个客户身上得到加保以及转介绍,得到新的保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代理人经常变换保险公司,却仍然能为以前的客户做好服务。

保险知识,白领家庭理财七大困扰


白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白领阶层的福利好、地位高、职位稳定,是令人羡慕的职业。然而白领家庭的理财状况是怎样的呢?

笔者对白领家庭理财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参与本次理财体检的客户大多是大学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几年,处于职业生涯的早期,基本上完成了职业定位,在职务上主要是在职员级别,收入流量稳定,资产积累还相对较少,大多面临着结婚买房买车的生活困扰。投资风格多倾向于短期的保守型投资。希望通过理财规划平滑未来生活的收入和消费的流量,实现资产的有效增值和规避风险,保证未来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

白领理财的现状

从现金流量来看,绝大部分家庭当年年度的现金流状况非常健康,而且大部分的家庭负债比例适宜,家庭可以承担。适度的债务额度不至于令家庭时常感受到债务带来的沉重压力,适度增加负债,可以增加家庭的资产存量。

据统计数据显示,流动性不健康的客户有1581人,占74.96%。这些客户中流动性过盛(流动资产与月支出的比值大于6)的有1059人,占50.21%;流动性不足(比值小于3)有414人,占19.63%。

也有不少家庭由于担心遇到突发事件,从而储备了许多的准备金,导致家庭财务变现能力过强,过多的资金闲置,不利于资产增值。一般情况下在家里留存三到六个月的费用就够了,其余的资金可以合理分配,用于购买保险等,以获得更多的风险产生时的现金使用权,或通过资产组合投资,产生更多的投资收益。而有的年轻人,防范意识不强,手里留的资金不够,容易导致突发事故发生时手足无措。

白领家庭理财的困扰及解决方法

尽管白领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他们在理财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

白领家庭理财的第一大困扰就是不健康的消费。消费不健康代表着家庭的消费支出过多,可能导致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实现家庭资产的有效增值。一般情况下,消费支出应是家庭收入的50%左右为合理。这些客户最好将每月的费用分为基本生活开销,必要生活费用和额外生活费用三个项目,养成记账的好习惯,这样有助于理顺家庭的财务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做到节流,以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资产增值。另外过度节约消费支出,影响生活幸福,也是不可取的。

白领理财的第二大困扰就是家庭保障能力不达标率。据统计数据显示,家庭保障能力诊断中的保费诊断处于正常范围的仅有418人,占比19.82%;家庭无保障的有1691人,占比80.18%。保额诊断诊断正常有25人,占1.19%;有2084人此项指标不正常,占98.81%。

由于没有意识到保险给未来家庭生活的好处,很多年轻人选择不投保或即使投保也仅仅是极少量的,难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家庭保障也是家庭理财常见误区之一。但是保费的支付购买也要根据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并不是保险投放的越多越好,也应避免重复投保和保费花费过大的问题,以免造成家庭支出压力过大。

白领家庭理财的第三大困扰--财务自由。财务自由的概念是指,即使你不去工作,只靠投资所得的收益就可以应付日常支出。统计数据显示,有373人此项诊断健康,占比17.69%;有1736人此项诊断不健康,占比82.31%。该项指标是客户很难达标的,除非客户拥有丰富的投资理财专业知识,故投资者亟需通过专业的理财指导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

第四大困扰为投资比率不协调。据统计有投资比率不达标率为68.99%。这项诊断不健康说明这些客户家庭的投资比率较低,投资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达到健康水平的,由于知识层次、时间所限,很多人不能或不愿进行投资。但是投资能带来较高的回报,提升家庭财富增值的能力,将闲置资产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投资于不同的金融理财产品中,可以增加资产未来持续盈利的能力,利于实现自己的理财目标。一般来说,二十五岁以上的人士,应该使这一比例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比如说投资到股票、基金、债券、古董收藏、房地产,等等,应该占50%以上。也就是说收入的50%来源于资本收入,这样就能实现财务健康,达到最后理想的财务自由的境界。

第五大困扰,收入构成不达标率56.61%。由于收入构成过于单一,尤其是其中的工资收入占比过大,一旦收入来源中断,家庭会因为没有资金来源陷入瘫痪状态。建议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兼职收入、租金收入等其他收入分散自己的家庭收入来源,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六大困扰即资产负债状况处于不正常范围的家庭占11.24%。这说明家庭负债比例过高,超过家庭的承担能力,家庭财务正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即使这样可以维持现在的生活,但是如果再想贷款买辆车或者房子就会有问题了。因为,当负债比例过高,每个月需要付出的利息费用就会相应地上升,直接影响到每个月的现金流出,进而侵蚀家庭的资产;而过高的负债还会在家庭财务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例如失业、较大额度的医疗费用支出),带来很大负担,甚至造成家庭财务的"资不抵债"。当无法偿还过高的债务时,则可能导致家庭财务危机的发生。建议通过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的方式,降低目前家庭的负债水平。

第七大困扰即房产持有不达标。由于家庭资产中房产比例过高,家庭资产结构失衡,若利率上调、房产下跌的话,家庭资产面临严重缩水风险,财务也会出现一定的危机,需引起警觉。此外,由于房产属于固定资产,比例过高将影响家庭资产的流动性,不利于家庭资产的增值。

以上七大困扰均为白领家庭理财中显现出的不足,亟需广大白领引以为戒。此外白领家庭理财中还有食物支出、偿付能力、盈余状况、储蓄投资能力等方面,也不容忽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