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医疗机构,医改新亮点 广州社会办医有望纳入医保报销

2020-09-29
人社局保险规划 新常态下保险规划 保险新筹规划
近年来,医改进程不断加快与深入,近日广州地区又传来好消息:社会办医可能纳入医保定点范畴,外资医院看病也可能进行医保报销。由于广州地区偏远地区医疗水平相对较薄弱,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14%,门诊服务量只有全市医疗门诊量8%,住院才占5%左右。为鼓励社会办医走进偏远地区,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决定规划调整和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

那么,鼓励社会办医究竟侧重哪些地区?专家介绍,将重点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在广州市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如从化、增城、花都等地,举办二级以上规模的大型医疗机构;优先考虑发展短缺的专科医疗机构(中医、康复、护理、肿瘤、儿童、精神卫生、老年病和慢性病等专科医疗机构),鼓励和支持全科医生、名老中医独立开办个人诊所或与他人联合开办合作制诊所,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不断做大做强。

为此,广州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办法》,其中涵盖多项实质性扶持措施。

首先,审批方面,规范和简化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审批程序,实行并联审批,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时间不超过30个工作日,执业医师定点执业注册审批,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

其次,在用地方面,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用地统一纳入全市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凡具有医疗卫生使用性质的独立用地(非租赁)和用房(租赁),均可作为举办医疗机构的选址。

而对普通市民而言,社会办医疗机构也将纳入医保定点范畴显得更有含金量。《办法》规定,社会办医疗机构按规定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民政部门申请并获得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的,纳入广州市社会保险、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享受与同等级、同类别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社会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

相关阅读

医疗机构,赤峰基层医改 医患同受益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探索实施工资绩效改革,通过二次绩效考核明显提高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一些基层医院起死回生,尤其是患者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方。记者日前来到赤峰市,亲历基层医改带来的新变化。

绩效考核激发医生积极性

新医改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性,由财政补助资金对基层卫生院的收支差额进行补助。这是不是意味着医生再捧起“铁饭碗”,回到以前“吃大锅饭”状况?敖汉旗下洼镇中心医院院长李永生坦言,医改之初,他心里也没有底。李永生说,过去,职工的工资没保障,主要是靠开单拿提成,考核指标基本就是开了多少处方卖了多少药。现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平药价格下降38.5%,没了高价药。虽然政府财务保障医务人员的基本工资,改变了以药养医的局面,但又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养好医”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赤峰市卫生局局长斯钦德力格尔说,在尊重上级政策的基础上,赤峰各地灵活操作,把人事部门规定的绩效工资2000元的60%作为基础性绩效,直接进入工资总额,将另外的40%和单位收入结余的50%合并作为奖励性绩效,盘子里的水一下子就多了,明显拉开了收入差距。

赤峰市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的标准一改过去纯经济收入指标,而是包括业务量、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等综合指标在内的千分考核制,重点向工作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方案实施后,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工资稳中有升,骨干医生的月平均奖励性绩效达到3000元,人均月实发工资近7000元。

“政策明确规定单位收入结余的50%可以化作绩效考核,大家都开始努力开展业务大比拼,增强创收实力,进而提高服务能力。”赤峰市巴林左旗医院院长韩凤山说。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韩凤山说,医改实施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基础建设有了明显“更新换代”。激励性机制出台后,技术人才基本稳定在基层,诊疗条件大大改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老百姓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基层解决的目标。

小小的考核方式之变,不仅带活了医疗机构,更主要是群众从中享受到改革的成果。67岁的患者孙淑芹,雨天路滑摔倒导致左腿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由于生活困难,为节约费用,她决定就在老家的下洼镇中心医院做手术,医院请对口支援的旗中蒙医院的骨科专家前来手术,最终花费不足千元。

记者在赤峰市元宝山区美丽河镇古山卫生院看到床位爆满。28岁的村民张丽雪选择就在家门口做剖宫产手术,实际花费2072元,新农合报销后个人只付449元。另外一名来自四家村五组的村民张利,也是就近做了阑尾切除术,实际发生费用1047元,报销后个人仅拿270元。

稳定的经费保障是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的重要条件。斯钦德力格尔认为,只有地方政府充分重视起来,医改资金足额及时拨付到位,才有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基础。医改实施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基础建设有了明显“更新换代”。激励性机制出台后,技术人才基本稳定在基层,诊疗条件大大改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老百姓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基层解决的目标。

医疗机构,重庆多项医改走在全国前列


市人大针对医改仍存在的问题“把脉”开出“药方”

重庆市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4年以来,取得了哪些成绩?又存在哪些问题呢?昨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称,重庆市围绕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5项重点内容稳步推进,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市人大调研组对这些问题“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报告高度肯定了医改取得的成效,并称“重庆市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比如,重庆市打破城乡居民户籍界限,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省级统筹,统一“参保政策、待遇标准、信息系统”;建立药品交易所,所有产品挂牌价与全国各省市药品中标均价相比整体下降9.22%,有效降低了药品采购成本。

此外,重庆市基本药物制度率先延伸到村,较早在全国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等。

看病贵看病难依然存在

医改4年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市卫生局局长、市医改办主任屈谦受市政府委托,向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作相关报告时表示,门诊与住院医保报销政策不尽合理。目前普通门诊主要由医保个人账户支付,门诊医保报销只限于癌症病人晚期化疗等重特大疾病;住院报销相对门槛较低,报销比例相对较高,一些患者可门诊治疗的小病也选择住院治疗等,造成医疗资源和医保基金浪费。

此外,现行512种基药目录存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用药种类不全的问题,基药目录中部分低价、利薄、有效的药品,药企不愿或不再生产,出现“死药”现象。

同时,基药使用政策尚不能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明年实施50种单病种付费

接下来医改制度该如何继续完善呢?

屈谦表示,将合理调整各级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报销比例,降低大型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基层就近就医。

在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方面,将推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医保基金年度预算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推行单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明年起全面实施50种单病种付费。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测结果互认、处方点评和一日清单制,加大对重复检测、开大处方、滥用药品等行为的监管力度。

医疗机构,四川推动社会办医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7月24日,记者从四川省政府网站获悉,为进一步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提高卫生惠民水平,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省政府办公厅于近日印发了《办理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分工方案》(下简称《方案》),对深化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分工。《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要坚持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思路,按照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要求,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工作。

同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确保药品供应,解决好农村和偏远地区配送不及时问题;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增加基本药物品种和剂型规格,切实解决农村儿科、妇科、慢性病等药品短缺问题。《方案》还要求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研究分级诊疗办法,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格局,并探索建立医患纠纷调处机制。《方案》还提到,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制定落实乡村医生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稳定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出台措施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加快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明确要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建立以医德医风为主要指标的考评考核机制,把患者就医感受和群众满意度作为确定医院等级、核定医务人员收入的重要指标;完善惩戒措施,对违反职业道德对患者实施过度医疗的,给予严厉惩处。

而对于进一步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强调,加快公立医院规划,促进优质资源合理布局;研究制订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措施,促进执业医师合理有序流动;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科学合理补偿机制,解决患者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问题。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

此外,《方案》提出,积极推动社会办医。充分发挥社会办医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卫生需求的重要作用,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合理竞争,加大对社会办医在土地、金融、税收、价格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出台政策措施,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职称评定、等级评审、医保定点、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

同时,通过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助推社会多元办医的发展。包括:明确商业医疗保险性质;出台政策优惠鼓励商业保险发展,让商业保险更有力的补充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并通过社会办医进一步创新和健全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

医疗机构,七问社会办医:专访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对于社会办医的相关指示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

意见将如何把社会办医引入快车道?记者9日专访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均可设立港澳台独资医院

问:境外资本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以及社会办医服务领域要求,是否会降低门槛?

答:意见提出,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社会办医准入制度,将港澳台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合理设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境外资本股权比例要求,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履行独资医院审批职责。

意见提出,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机构或向医院集团化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专科医院,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

非公立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配备不低于20%

问:在非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疗设备方面,会否放宽要求?

答:意见要求,各地要科学制订本地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按照非公立医疗机构设备配备不低于20%的比例,预留规划空间。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配置申请,重点考核人员资质、技术能力等相关指标,对床位规模、门急诊人次等业务量评价指标方面的要求。对新建非公立医疗机构可按照建设方案拟定的科室、人员等条件予以配置评审。

同时,引导和支持医疗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联合建立区域性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中心,形成共建、共用、共享和共管机制,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

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问:如何提升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答:意见要求,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统一纳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将非公立医疗机构所需专业人才纳入当地人才引进总体规划,享有当地政府规定的引进各类人才的同等优惠政策;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支持将具备较高水平的非营利性医院优先纳入医学高校教学医院范围。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人员参与医学类行业协会、学术组织和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并扩大其所占比例;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加快实现与医保、公立医疗机构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非公立医疗机构违法违规将列入“黑名单”

问:如何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加强监管?

答:意见要求,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医疗质控与评价范围。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监管作用;切实维护医疗秩序,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统一纳入医疗纠纷预防、处置管理体系。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执业保险;推动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

允许医务人员在不同举办主体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

问: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意见对此将如何贯彻落实?

答:意见要求,制定规范的医师多点执业指导意见,重点明确医师多点执业的条件、注册、执业、责任分担等有关内容。允许医务人员在不同举办主体医疗机构之间有序流动,在工龄计算、参加事业单位保险以及人事聘用等方面探索建立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的衔接机制。为名老中医多点执业创造有利条件。

对具备资质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加快审批简化流程

问:在发展社会办医中,卫生计生、中医药管理部门将如何履行职责?

答:意见要求,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履行对社会办医的规划、准入、扶持、指导、监管等职能。一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完善有关配套政策;二是加快落实非公立与公立医疗机构在设置审批、运行发展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对具备相应资质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予以批准,加快办理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三是加强监管,创新监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留出社会办医空间

问:如何切实将社会办医纳入卫生资源规划范围?

答:根据意见要求,国家会完善卫生资源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并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足够空间,以为了优先满足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需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发展规模,留出社会办医的发展空间。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部分公立医院(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的改制重组,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情况下,支持并优先选择社会信誉好、具有较强管理服务能力的社会资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