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知识,保险促进科技创新

2020-11-10
保险科技战略规划 保险理念知识 船舶保险知识

要调动科技人员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开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或转移新技术开发应用中的各种风险。增强各方面人员对开发应用新技术的安全感,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放心地从事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保险可以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起到保驾护航的经济补偿作用。例如,石油、天然气勘探及开发是一种高科技、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的作业项目,特别是海上勘探和开发作业,不仅风险大,而且极为集中,在作业过程中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为配合中国石油勘探部门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和开发中国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解除石油勘探作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0年起开始承保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及开发作业,为石油勘探作业提供保险保障。除此之外,我国保险公司还承保了核电站建设、卫星发射等高科技领域的项目,一方面保障了高科技建设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业务范围。

保险公司能够为生产安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提供广泛支持和服务。例如,199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与上海第七棉纺厂共同研制成功XLF90?型无火花细纱落纱机电源滑动装置,解决了棉纺行业落纱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爆火花引发火险的技术难题,并获得国家专利。

保险为新技术开发、推广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为开展这类保险业务需要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要求,这在客观上对保险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推动中国保险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如卫星发射保险、海上石油勘探保险、核电站保险等高科技领域的保险业务,不仅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具备相应的赔偿能力,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保险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以卫星发射保险为例,人造卫星是一个精密、复杂的航天器,卫星一经发射,任何微小的局部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飞行任务的失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保险公司要有能力根据发射卫星的不同要求,明确保险责任,合理确定保险金额、保费及保险期限等,这就需要保险公司拥有一定的专门人才以及技术条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最早于1985年为国内的实用通信卫星、遥感卫星提供保险。其后,中国各保险公司的卫星保险业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1990年4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保险金额为1.2亿美元,期限为点火后365天,这是中国第一次承揽发射国际商用卫星,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在卫星发射中的服务范围、承保、理赔技术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又如1995年1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为香港亚太通信卫星公司承保了亚太二号通信卫星的发射保险。该卫星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突然爆炸,卫星火箭全损。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承保和分保、技术评定、风险评估、保单设计等方面,严格按国际保险市场的惯例进行,由于在国际再保险市场建立了可靠的分保渠道,这一财产险和责任保额分别为1.6亿美元和1亿英镑的卫星理赔工作在短短的50天内完成,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声誉。

延伸阅读

保险科技迅猛发展 加速场景消费保险落地_保险知识


近两年,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从产品、渠道、运营等方面冲击着传统保险业。模式的创新、资本的助力、标杆企业的崛起,构建了互联网保险爆发的基础。而保险科技的运用,则是在爆发的基础上,为互联网保险加了一把火。

大数据的积累、分析,人工智能的应用、机器算法做到产品迭代等科技的应用,能更好地洞察用户需求和把控风险,进而对保险产品进行精准设计和定价,并有助于推进核保精算运作;区块链正运用于信息管理,将多种渠道的客户信息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客户账户,有助于实现数据共享;人工智能逐渐应用于客户投保、承保、核保、核赔、理赔、客服等业务流程环节,使核赔理赔服务便捷快速透明,极大避免了人为干预,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营运服务效率。

“互联网+”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个消费场景。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新兴的场景都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及其相关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需求则催生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这几年也相继涌现出一些互联网保险初创公司,虽然有相似的模式也有完全不同的模式,但是这些保险科技或互联网保险初创企业都在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洞察和改造保险这个传统的行业。

保险知识,创新资金支持养老社区建设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总裁杨超向“两会”提交五项提案,其中一项涉及“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截至200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49亿,而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仅有3.9万多个,养老床位只有149.7万多张,是老龄人口总数的千分之十,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杨超认为,“养老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医疗服务专业化、社区规模体系化、资源配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基本养老的需求。”

他提出,应该加大政府税收优惠力度,在对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统一暂予免征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赋,甚至永久性取消这些税赋。

其次,应加大政府融资支持力度。杨表示,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银行贷款等渠道还远远不能满足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应进一步加大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支持方式。

如,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养老项目建成时,按照项目投资规模一次性返还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二是政策性银行对于养老社区建设项目的贷款给予利率和期限优惠;三是鼓励实行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支持养老社区建设。

此外,杨建议,应该重点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

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机构在发展养老保险业务的同时参与养老社区建设,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延伸服务链条,增加附加值服务;而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点的保险资金,也是养老社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截至2008年底,我国保险总资产已逾3万亿元。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金融30条”中明确提出,“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鼓励、支持保险机构出资建设养老社区的具体优惠政策,促进养老社区快速发展。这既有利于扩大投资,又有利于改善民生工程,还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一举多得。”杨在其提案中称。

保险知识,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


产品创新是改变目前保险市场低水平竞争的关键。而只有严格保护保险产品创新成果,保护保险产品的知识产权,才能形成鼓励创新的机制,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提高保险产品的劳动含量和科技含量。

所谓知识产权是指平等主体间因无形财产而产生的专有权,是人们通过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智力成果,表现为包含有新技术方案的产品、方法。保险产品中的创新成果符合知识产权的定义,应该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

产品是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保险功能的发挥最终体现在产品上。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产品数量虽然很多,但产品的同质性很高,许多都是把国外和其他公司的产品简单拿过来,真正根据社会需求和消费习惯自主开发的产品很少。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必须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满足人们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各保险公司之所以满足现状,不在保险产品研发与创新上下大功夫,开发能力有限只是表面的原因,其真正症结在于我们还没有规范有效的保险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和机制。新条款一经面市,其他公司效仿跟进,占据了产品创新形成的利润空间,大量的研发投入得不偿失。

同其他市场一样,保险市场的发展也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如果说在刚起步时期确实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卖别人的产品尚在情理之中的话(在规范的市场秩序中应通过购买获得使用权),那么,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保险市场也面临着由粗放到集约,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对保险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是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保险产品创造的激励、引导机制。这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具有的最基本的机制,也是知识产权法的最高目的。它通过在法律中确认知识产权关系、关系的主体、客体的法律地位来实现。知识产权法为保险企业提供了实现其利益的最有效的行为方式。通过规定权利授予、禁止性义务和积极作为义务来实现对主体行为的引导。

其次,应建立保险产品创造的保护机制。包括权力主体对其保险产品知识产权的使用、让渡的规定,以及对侵权行为认定和制裁的规定。知识产权法一方面对合法行为予以确认和肯定,另一方面对违法行为予以打击和制裁,使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尽可能恢复到未被侵害时的状态。

同时还应建立保险产品知识产权权利独占性的限制机制。智力成果的独占性与社会性是一对矛盾,为了解决矛盾,需要建立一种平衡机制,主要通过对知识产权的限制性规定来体现,包括对权利保护期的限制、地域范围的限制以及权能限制三个方面。

保险知识汇总,养老观念转变促进养老产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转变,“走出去”到机构养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老年生活论坛在北京举行,这场名为“老生常谈”的论坛由乐成养老主办,以倾听老人声音、了解老人需求为主题,首次以老人为关注点,将养老的真正受益者老人和子女请入论坛,提出自己的思考与看法,在业内开启了“做养老服务需以老为本”的思考与探索。

养老需求日益扩大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约1.776亿,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

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当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当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面对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养老应该“请进来”还是“走出去”?老人作为此次“老生常谈”论坛的主角,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院长张大安夫妇认为,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将来独生子女组成家庭,两个孩子要同时赡养四个老人,压力是很大的,所以现在探讨如何更合理地规划养老问题非常必要。他们表示,自己愿意到专业养老机构安度晚年,既可以给子女减轻负担,也可以避免自己长期独居在家陷入孤独。

如何看待养老产业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走出去”养老被越来越多的老人所接受,也切实地成为他们的养老需求。但目前我国养老市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养老院的照管功能比较强,而服务老人的意识较弱,这也是很多老人拒绝到养老院养老的主要原因。

在此次论坛中,许多专家学者就如何看待养老产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老年学学会社会学研究员陶立群指出,现阶段,养老是我国的一个朝阳产业,应重点发展养老护理设施,尤其应关注80岁以后需要卧床的、患有老年痴呆的、行动失能的老人。养老机构要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气氛和温馨。与此同时,政府也应作为一个窗口,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提高。

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峻松认为,养老机构应注重品牌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乐成养老作为国内最早研究中国养老市场并从事专业养老服务投资的民营企业之一,早在2006年就已经进入到养老行业,率先开始了对国内外先进养老经验的考察与研究,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从餐饮、医疗、生活照护、活动规划、健康管理等多个层面,为老人创造七星品质的老年生活体验。

华龄国际培训交流中心主任肖才伟也提出,现在主要的养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居家养老,一种就是机构养老,而机构养老还分为老人社区、老年公寓、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发展这些养老机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使是对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老年人,也应让他们在晚年能够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

养老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让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各方关注。然而,目前中国的养老事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真正切实满足老人的需求将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核心。

在“老生常谈”这一开放式的论坛上,老人和子女们畅所欲言,对养老机构很多具体的运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和顾虑,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当下众多老人和子女关注的重点。国家职业技术鉴定专家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玲莉女士指出,新兴的养老机构应和教育机构密切合作,提高养老人员的素质。养老服务需要一个社会氛围,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老人的生活情绪,而护理人员良好的业务能力也是对老人保持健康的一个保证。

乐成养老营销总经理高峰介绍,“老生常谈”论坛今后将成为一个长期的、开放的论坛,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汇聚更多老人和子女的真实声音,让更多关注养老的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共同探索与尝试养老服务领域的新模式,为更多老人和家庭提供后顾无忧的养老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