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安钧璨因肝癌去世引关注 及早撑起重疾“保险伞”

2020-09-30
重疾保险规划 重疾保险知识 众安保险发展规划

前不久,台湾知名艺人--前偶像男团“可米小子”成员安钧璨因肝癌复发去世,32岁的生命就此划上句点,让其亲友及粉丝悲痛不已。此事在坊间引起热议,除了安钧璨正处事业上升期,却遭病魔“吞噬”的事实令人惋惜,重大疾病近年愈加呈现的年轻化趋势,也使更多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重疾险。

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人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高达72%,从近30年的数据看,恶性肿瘤等重疾发病率在全球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另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8亿,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2.5亿,高血脂症患者9000万,烟民3.5亿,肥胖症患者逾7000万。0-64岁之间,每死亡4人就有一人是癌症患者。

与此同时,因环境恶化、工作及生活压力加重,重疾的发生有向低龄化靠拢趋势。从媒体有关健康的“预警”类报道来看,如有患者年仅28岁就得胃癌,不得不做了胃全切手术。又如有患者30岁就脑出血瘫痪在床,只能靠60岁的老母亲照顾起居饮食,此类现象不得不引起重视。况且,一旦遭遇重疾侵袭,高额医疗费用不容小觑。根据卫生部的数据,重疾的人均医疗支出一般达到人均卫生费用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不仅给病患造成心理负担,通常还会使其在财务上陷入困境,即便对很多中产家庭而言,也是极重的财务压力。由此,未雨绸缪,及早投保重疾险,才是应对未知风险的有效措施。

所谓重疾险,指以特定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脑溢血等为保险对象,当被保险人患有上述疾病时,由保险公司就其所花医疗费用给予适当补偿的商业保险。它的理赔原则是“一经确诊即可赔付”,换句话说,只要被保险人确诊的疾病符合重疾险合同条款中的保障对象,一般只要按合同规定有必要的确诊依据,即可向险企申请理赔,而不需任何发票去申请“事后报销”,也不存在类似医保异地就诊报销的问题,既减轻个人的医疗支出负担,也为患者的家庭撑起一把保护伞。

来看一则事例。2011年5月,穆先生在某人寿保险公司购买了一款附加重疾险的两全保险。今年5月10日,他突感胸痛入院治疗,经诊断为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并伴有高血压2级,极高危。住院6天后,病情有所好转,医生建议他尽快进行支架手术。由于穆先生的生活并不宽裕,手术费将是不小的开支。如何解决治疗费用?6月8日,穆先生联系了保险公司,后者立即启动理赔程序,当天就将4万元重疾险理赔款转入其账户。穆先生不禁想起,当初投保时,营销员劝了半天他才同意附加重疾险,没想到每年交纳308元附加重疾的保费,关键时刻为自己换回治病钱,可谓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市场上重疾险产品种类繁多,该“怎么买”呢?这个问题让不少消费者挠头。对此,保险业内人士表示,重疾险主要有消费型和储蓄型两种,消费者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这两者主要区别在于交费方式及保险期限,其中,消费型重疾险能用较少的保费获得较高保障,同时交费期限长,若保障至65岁,交费也应延至65岁。而储蓄型重疾险是每期交费固定,交费期完后仍有保障,如30岁投保交费至50岁,这之后不需交费,一直拥有保障,但缺点是前期相同的保障,保费却相对较高。

相比储蓄型,消费型重疾险具有重保障的特性,且价格实惠。以某险企一款保障额度30万元的重疾险为例,储蓄型保险组合每年保费3803元,而消费型保险组合每年保费刚过1000元,两者相差近3倍。因此,对20岁到30岁,年纪尚轻、事业处于成长期,需要高保额的中青年人群来说,消费型重疾险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不过,人一旦过了40岁,身体素质开始下降,消费型重疾险的保费提升速度非常快,而储蓄型重疾险的保费提高比例几乎不动。因此,相比消费型重疾险,储蓄型重疾险在保费方面占很大优势。若需长期、持续地获得重疾保障,从保费角度长远考虑,储蓄型险种可能更经济。更重要的是,大部分险企对55岁以上人群停售重疾险,保障会出现空档。所以,在家庭经济负担变轻时,消费者要考虑添加储蓄型产品,保障年限能拓宽到65岁甚至更高。

另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从淘宝网店店主、公司白领,到花季女主播、基金经理,常有正值青壮年者因事业竞争压力增大,过度疲劳而猝死的新闻见诸报端,令人唏嘘。但在诸多事例中,都出现意外险无法对投保该类产品的保单受益人进行理赔的情况。就此,保险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不妨配置额外给付型重疾险,以防止发生类似憾事。

据了解,额外给付型重疾险的保险责任包括重疾和死亡、高残,其特点是有确定的生存期(通常为30天、60天等),若被保险人在此期间死亡或残疾,险企将给付保险金。比如,被保险人在发病1小时内猝死,尽管死因可能属于重疾险规定的重大疾病类别,但发病1小时内死亡不符合额外给付型重疾险规定的生存期条件,因此不能赔付重疾保险金,可如果产品包含了死亡责任,那么一旦被保险人猝死,保险公司就将给付死亡保险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