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市场份额,农村融资基础现状不乐观,改革步伐急需加快

2020-08-19
保险规划步骤不包括 保险基础知识 不同年龄规划保险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金融服务三农体系也日益完善,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和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滞后性,使得许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仍缺失严重,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不容乐观

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浙江省诸暨市,行政区域为2311平方公里,人口107万,外来人员50万,常住人口150万,乡镇常住人口112万,辖属3个街道,24个乡镇,468个行政村,全市各类企业包括个体工商企业8.6万家。

金融机构偏少。全市金融机构219家,其中城区85家,乡镇134家,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1.46家,乡镇农村平均每万农村人口仅拥有1.19家。低于全国每万人农村人口拥有1.51家银行网点的平均数,全市平均392家企业为一家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设罝占比明显偏少。

全市金融机构营业场客户办理业务等侯时间太长,柜台前“长龙”不断,排队较为严重。据统计全市排队较严重的网点达158家,占总机构的72%,春节前后排队网点几乎为100%。

ATM机偏少。全市巳开通的ATM机为611台,其中城区为332台,乡镇248台,村31台,平均每万人拥有4台,乡镇平均每万人拥有2.49台,全市ATM空白行政村为436个。ATM机面前排队为422台,占总数的69%,春节前后排队率更高。ATM机设罝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农村乡镇明显偏少。

结算支付网点偏少。全市开通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的网点108家。开通银行本票业务的网点102家,加入电子汇票系统业务的网点64家,开通三省一市汇票业务的网点92家,网上支付业务工业园区2家。这与诸暨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庞大的企业群相比,不相适应,明显偏少。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缺失成因

让农村居民就近便利地获得最基础的金融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是一项亊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在各级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的指导下,各金融机构承担了社会责仼,作了不懈努力,在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但由于一些金融部门认识的差距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自助设备机具,结箅支付渠道等金融服务环境的发展面临挑战。

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认识不到位。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全面渗入,使得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部门注重的是自身的创利能力,而对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的改善在思想认识上有一定的差距,对服务“三农”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行动上往往有所忽视。由于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往往投入多获利微小,一些金融机构都把这项工作当作包袱。虽然担任“服务三农”重任的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作了大量的努力和付出,但因顾及自身盈利能力,也很难支撑庞大的农村金融市场,难于适应广大农村农民对农村金融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机构布局不合理。随着金融市场的竟争加剧,金融机构为逃避风险,节约成本,精简人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纷纷在资源配置上,将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重点向金融资源雄厚的分支机构倾斜,特别是把业务的重点放在城区业务的发展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也纷纷缩减县域分支机构,尤其缩减农村乡镇的金融机构,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乡镇网点空白区占60%,农村信用社也借此撤销了一些农村乡镇的网点和信用服务站,使一些乡镇农村形成了金融服务盲区,造成当地农民存取款难,汇款难、兑换零钞难,为此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去几十里外的营业网点办理业务。尤其是老年人,外出务工人员、农村学生交费,子女们汇给父母的款项支取等都较为不便。

农村金融服务设施建设弱化。近年来在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模式下,银行对网点的设置和支付服务硬件的投入都要考虑其经营成本和效益。在农村乡镇设置网点效益低,尤其是自助设备投入成本高,安全防范也较困难,加上现阶段有关部门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益补偿机制,各金融机构出于成本和内部风险控制等因素考虑,严格控制农村乡镇加入支付系统的网点数量,ATM机匮乏,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不足5成,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由此造成农村农民虽手中有银行卡,但卡中资金支取极不方便,农民不得不频繁往返跑许多路,既费时费力,又要承担交通费,成本较高。

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时不我待

十八大会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总体工作方针,同时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在3013年底前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在全国范围內农村乡镇,行政村的基本覆盖,以解决农村网点稀缺,最基础的金融服务难以获得的“顽疾”,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资金、日常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需求。

提高认识,着力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地方相关部门、各金融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改善农村基础环境是服务“三农”,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广大农村和农民谋利益,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普惠百姓,根植城乡,积极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地方政府,金融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只有共同努力,致力于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才能更好更快改变当前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落后面貌。

合理规划,破解银行网点布局难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应予以高度重视,要立足农村、服务农村,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向县域以下乡村基础金融服务辐射,在经济发展水平良好,人口较集中,有前景的中心村也要尽可能设置网点,让金融服务农民在近距离范围内获得有效金融服务的全覆盖,以满足农民存取款、汇兑、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

相关阅读

市场份额,个险渠道先进经验


个险渠道先进经验

业务发展:

1、强抓落实,实行“三包”:分管副总包区域进行严格督导;科长包乡站(团队)吃住在一线,靠前服务,靠前帮扶,靠前追踪;员工包到人、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电话追踪,开展暖心工程,而且“三包”活动成效与绩效工资挂钩。

2、借助分红利好-抢抓机遇,以“假日经营”为重点,充分利用五一节、母亲节、六一节、6、16客户节和世博会等节日为炒作点,优化销售组织,调动全员积极性,全面拉动,确保目标的顺利达成。

3、细化市场、分级销售,高端客户市场集中开发为主体。对于5年期业务,采取细分销售队伍的办法,挑选了60名大单精英,组成大单精英突击队--鹰之队,主攻5年期业务(全年达到5800万),为大部队全力拓展10年期进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专门制定了精英销售活动方案。成立了大单精英突击队,并与每位精英签订了任务目标。定期为精英突击队召开专场产说会,推动5年期业务发展。运用大单高手典型与市场潜力分析,树立业务员高产能信心。组织大型客户联谊活动,尽快完善VIP客户制,对年交期缴保费在若干万元以上客户,实行VIP会员制,巩固抢占高端客户群;4、结合续期业务、趸交满期及红利派发工作的开展,改进服务跟进方式,认真做好业务的转保工作。用好续期客户来积累新客户。重点筛选有XX的客户,筛选有加保可能的客户,筛选已办有保险且缴费期已满的客户,积极创新销售方式。

5、以抓大促小为措施,提升农村贡献度。拟定出台农服部80强竞赛方案,通过专项培训、阶段评比等措施,争取全年首年期交超过60万的网点达到80个,二季度80强网均业绩超20万。

6、抓好日常管控,强化执行力建设。4月份以来,坚持每天下午6:00运用视频形式召开业务调度会,点评业绩、宣导典型、互动交流。抓好绩效考评,强化责任心提升。坚持“季竞赛、月考评”的办法,推进绩效考核,提高全员工作积极性。

队伍建设:

1、明确队伍发展目标,制定相关配套相关方案照各渠道业务发展的需求,遵循市场匹配的原则,设定渠道各项人力目标,同时出台强化队伍建设的方案,强力推进。计划细化到单位、到月份,实行人力目标责任追究办法。

2、打基础、建队伍:围绕“基础管理年”,以各级、各类主管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大力宣导基本法,贯彻落实基本法,利用基本法的利益导向和主管成长计划的激励措施,使更多的销售精英成为主管,使更多的主管成为既是业务高手,又是经营团队的能手,突出抓好主管队伍建设。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主管日工作模式”推广为基础,结合5-3-1、1-1-1、3-3-1的工作模式,规范各层级人员的日常工作,有效提升团队基础管理功能。强抓主管晋升工程,提升主管占比及技能;以直辖组为抓手带动人力提升,围绕基本法强势抓好直辖组建设,拉大团队框架,提升举绩人力。

3、确保全员举绩:市公司《对连续六个月、三个月零单人员佣金发放规定的通知》要求,提醒各基层单位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确保80%的3个月零业绩人员人员开单破零。

4、以增员助理为方法加快新队伍建设,尝试在部分单位设置增员助理,专门负责新队伍的建设。抓好新队伍扩充,提高总人力。建立常态增员模式,有效扩充队伍,抓城区,促两乡,城乡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增员日常化。一是做好日常性增员,引导各单位坚持“四个一”的销售形式,即:新单、续费、短险、增员。二是把每周三作为增员日,要求各单位在晨会上专门做增员专题,引导伙伴们积极增员。三是定期召开新人创业说明会和新人客户说明会,使新人增得来,留得住。四是在新人中选拔年龄在25-40岁、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男性营销员,给予持续一年的扶持政策,以确保留存。实施月增员工作模式,将增员工作固定到每月的具体时段市公司每月开办一期新人培训班。

市场竞争

1、出台市场份额考核实施办法,各单位各业务渠道分季度下达市场份额具体目标,实行市场份额一把手责任制,从市公司总经理室成员到基层公司分管经理进行层层责任追究。分渠道建立市场竞争定期分析制度,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对将保市场份额工作落实考核到日常。

2、加大主销险种的培训力度,深度挖掘产品亮点,对同业热销产品进行详细对比,有效提升销售人员在销售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3、加强行业对标分析,切实增强市场的敏感度,及时掌握同业信息,理性应对,在竞争中处于主动。重点瞄准离我最近的和成长性最快的公司,出台针对性强的引才方案、定点超越方案等反制措施,完善激励保障方案,打压对手。买保险就是买服务。

公立医院,为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步伐 国务院医改办将对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专项督查


为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查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国务院医改办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情况对有国家试点县的29个省(区、市)开展督查评估工作。

我国县级医院服务覆盖人口9亿多,占全国居民总数的70%以上,但其承担的医疗服务与其功能定位仍不匹配。2013年新农合数据显示,县域患者外转率超过20%,距实现县域内就诊率90%左右的目标仍有差距。

据了解,此次国务院医改办督查评估工作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各省的省级医改办组织试点县对综合改革的推进情况及实施效果开展自评价;二是从11月中旬至下旬,国务院医改办派出12个督查组,对29个省(区、市)开展现场督查。

督查的重点将围绕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情况、完善药品采购供应机制情况、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情况、改革管理体制和强化内部管理情况、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情况和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情况六个主要方面。

国务院医改办督查评估组将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并实地查看县级公立医院,听取县级公立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代表的意见建议。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缓慢、改革任务落实不扎实的省份,督查组将督促进行整改。

保险知识汇总,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现状与制约因素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一五”期间,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进一步延续了2004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三农”问题的解决被各级政府摆到了优先位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保障的新一轮改革,将为中国农村保险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保险市场只有吸引8亿农民参与,惠及8亿农民,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中国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由于中国至今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较完整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我们这里借助县域保险发展情况,来反映农村保险市场的状况。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国县域保费收入1321.5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30.6%;其中,县域人身险保费收入958.74亿元,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9.7%。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的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还极不发达。

但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有其现实的基础。

一是具备收入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超出中国人身保险起步阶段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1982年开始试办简易人身保险、团体人身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在从1982-1992起步的十年,人身保险业务主要在城镇展开,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没有超过2100元,低于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

二是有现实的需求。主要包括: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2000年,在我国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7.7%,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为7%(刚刚进入老龄社会的门槛),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镇总人口的比重为6.1%。世界经验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使得政府只能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挥有限的作用。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4.2降为2002年的4.13,并进一步降为2003年的4.1。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比如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在农村传统体制下,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丧失了最基本的保障,也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

再如农民工的保障需求。我国现在大约有1.4亿民工,他们既不能享受国家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也极少有人为自己和家人购买必需的商业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陈万志的调查结果表明: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农民工83.2%不愿意买养老保险,90%以上根本就没买。现阶段实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农民工即使参保也很难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这是他们消极对待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上海市政府与当地大型保险公司合作,利用大型保险公司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摸索出了一条“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相结合,解决农民工保障问题之路。

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3年,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2.7%,私人借款占65.97%,其他占1.24%。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既具备收入基础,又有现实的需求,那么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欠发达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呢?

二、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欠发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保险主体对农村市场的投入不够、产品设计不合理、营销网络及各项制度建设缺乏创新等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寿险公司缺乏开发农村市场的积极性。除中国人寿等少数在农村具有网点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公司之外,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农村市场持观望态度。原因在于:第一,城市市场依然有利可图。在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寿险公司不愿将有限资源分散到农村。第二,大部分寿险公司在县域市场没有网点。开发县域市场需要重新铺设机构、发展队伍、培育市场,前期投入较大,而实现利润的周期较城市长。

由于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开发农村市场缺乏投入,造成农村保险市场主体缺乏,市场竞争程度很不充分。不利于保险产品的创新。中国农村市场保险主体太少,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处于垄断地位,所占人身险和产险份额都超过70%,太平洋寿险和平安寿险只在个别地区开展业务,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中国人寿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只此一家,别无选择。在这种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自然不利于保险产品和业务的创新。

第二,提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不适合农民的需求。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当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并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切身需要。

首先,产品未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进行的,因而所开发的产品也都是针对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购买能力、保障需求而设计的。目前,在与城市收入水平相差悬殊的农村地区,销售的是同样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的保费、保险金额及保险的范围并不适合农民的实际情况,不能切实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其次,保险产品价格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保险购买能力。针对农民的保险产品应当是价格低廉,保障适度的,是农民能够承受的。目前,大多数在农村地区销售的保险产品,都不是针对当地农民的具体情况而设计出来的,而是城市低端保险产品的延用。大多数农民不具有消费和购买这类保险产品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在收入水平相差悬殊的城市和农村,销售相同的保险产品,对农民阶层来说是不公平并且难以承受的,很多产品没有考虑到农民收入较低且不稳定的特点,产品保障的范围广,保额较高,缴费额和缴费期限都超出了农民能够承受的水平。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长期以往,还会降低农民的投保意愿,浪费农村潜在的保险资源,错失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良机。

另外,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数量较少。由于在农村销售的人身保险产品都是从城市保险市场延伸过来的,本身就不很适合农民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再从中选择较为低端及适合农民购买的保险产品在农村地区推广,导致农民可选择的保险产品非常有限。目前选择较多的产品有千禧理财、英才少儿、康宁终身、康宁定期和短期意外险卡式业务等几种,保险公司在县域特别是农村提供的保险品种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防老、防病、防灾的迫切需求。例如,康宁终身和康宁定期只提供重大疾病保障,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即使身患一般性疾病,治疗费用也是不小的负担。在一些地区,向农民销售分红险产品,并由于续缴保费的不便利而使趸交业务占比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合适宜的。

第三,营销体系建设与组织形式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亟需加强。人身保险的营销渠道通常包括个人代理渠道、团体销售渠道及中介代理渠道。目前,我国农村保险的营销渠道主要是以个人代理渠道为主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体系。自2002年以来,保监会特别重视县域保险的发展,农村营销服务部在2003年和2004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各省的保险监管机构为支持拓展县域业务,鼓励商业寿险公司加快县域网点建设,开辟了网点审批绿色通道,并鼓励各家公司对达到一定要求的农村营销服务部升格为县级支公司或营业部。但是,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远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

营销体系的建设也包括营销队伍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做。很多县域家庭之所以未购买保险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不太了解,不懂保险”,因此必须加大对保险的宣传力度,而农民对保险产品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受营销员的引导和影响。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专门的农险部门的设立、管理模式创新、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创新、与政府的合作模式创新、理赔管理的创新等工作,也相当重要,需要加强。一些寿险公司通过参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中国人寿安徽、黑龙江分公司对农村网点赔款推行透明化管理。将每月的赔款给付明细张榜公布,并在公布后对已决赔款进行跟踪走访,征求意见,确保赔款公正、公平、准确、合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看,包括组织形式的创新等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