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马来西亚风土民情与独特的婚俗介绍

2020-11-26
保险的规划与心愿 对保险的认识与规划 保险观念与规划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这块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大地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繁荣兴盛的社会,也创造了灿烂夺目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奇异独特的风土民情。在马来西亚留学,也要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

马来西亚日常礼仪

马来人的见面礼十分独特。他们互相摩擦一下对方的手心,然后双掌合十,摸一下心窝互致问候。

马来人忌讳摸头,认为摸头是对人的一种侵犯和侮辱。在马来西亚与马来人交往,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否则便会视作对他们不礼貌。同马来人握手、打招呼或馈赠礼品,千万不可用左手。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马来人用餐习惯用右手抓饭进食,只是在西式的宴会上,马来人才使用刀叉和匙的。吃饭时,客人要细心观察主人的动作,依照主人的样子做,避免做出主人忌讳的动作。马来人用餐十分讲究卫生和礼节,进餐前必须把手洗干净。

马来人相互拜访时,衣冠必须整齐。马来西亚人是热情、谦恭、大方、讲究礼节的民族。在马来人家中作客应注意举止得体,尊重长者。

马来西亚服饰礼仪

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对外开放时,女士需穿长袍及戴头巾,否则将被拒之门外。

马来人男女传统礼服分别是:男士为无领上衣,下着长裤,腰围短纱笼,头戴“宋谷”无边帽,脚穿皮鞋;女士礼服也为上衣和纱笼,衣宽如袍,头披单色鲜艳纱巾。马来人男女礼服和便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又宽又长,遮手盖脚且色彩鲜艳,图案别致,样式美观。目前打工族为了工作穿着方便,一般着轻便的西服,只在工余在家或探亲访友或在重大节日时,才着传统服装。在各种正式场合,男士着装除民族服装或西服外,可穿长袖巴迪衫。巴迪衫是一种蜡染花布做成的长袖上衣,质地薄而凉爽,现已渐渐取代传统的马来礼服,成为马来西亚“国服”。在马来西亚除皇室成员外,一般不穿黄色衣饰。

马来西亚独特的婚俗

马来人的婚俗很有特色。婚礼在女方家举行,持续一周,包括男方带聘礼到女方家接亲、教长为新人念经祝福、举行新人沐浴仪式和合婚仪式等,主要仪式均在晚上进行。七日后,新郎方可偕新婚妻子和嫁妆回自己家里。迎亲时,男方走一半路,女方走一半路;男方要打扮得像高官显要,打着雨伞高高兴兴去迎接新娘;女方则要显出悲伤的样子,因为要远离亲友,故而心情不好。

举行婚礼时,新郎和新娘再次打扮一新,端坐大堂正中,接受来客的祝贺和红包。客人祝贺时不是举杯饮酒,而是鞠躬致意,向新人身上撒上五谷,还要将青草或茶叶煮泡的、象征身体健康的汁液喷洒在他们身上,祝福他们五谷丰登、早生贵子、白头偕老。在这个过程中新郎和新娘既不能吃也不能喝,只能专心致志地接受客人们的祝贺。参加婚礼的人,除了新婚夫妇的亲朋好友之外,过路的人都可以进去祝贺。婚礼仪式结束时,新郎和新娘回送亲友一枝鲜花,花中扎着一个鸡蛋,表示花好月圆。

马来西亚一些少数民族中自古以来盛行婚事从简的风尚,萨曼族就是这样。这个民族的男子想成家,必须具备负担一家人生活的能力,靠自己伐木建房、筹备家具、添置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强健的身体。这个民族的女子婚嫁的条件是要达到年龄要求,主要是看乳房的大小,是否已来月经及其他生理变化来判断姑娘是否发育成熟。萨曼族的婚礼简朴、热烈,持续一天时间,新郎、新娘的婚礼服同一颜色、同一布料。新郎的头饰是用新鲜的树叶编织而成的帽子,新娘身上装饰着用新布搓成的布条。在司仪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向长辈和亲友们鞠躬致谢,并互相鞠躬致谢,以表示夫妻恩爱。

另外,伊班族人的婚礼也很特别。订婚的时候,男方先向女方的家乡送去糕点、白酒,给女方的邻居也送上一小包糕点。订婚后不久,即可在屋长的主持下完婚。举行婚礼的时候,新郎、新娘双双同坐在一面大铜锣上,屋长则手持大公鸡在他们头上舞动几下,为他们驱邪,也为他们祝福。

精选阅读

新西兰风土民情介绍


在新西兰,毛利人仍保留着浓郁的传统习俗。他们大都信奉原始的多神教,还相信灵魂不灭,尊奉祖先的精灵。每遇重大的活动,他们便照例要到河里去做祈祷,而且还要相互泼水,以此表示宗教仪式上的纯洁,他们有一种传统的礼节:当遇到尊贵的客人时,他们要行“碰鼻礼”,即双方要鼻尖磁鼻尖二三次,然后再分手离去。据说,按照其风俗,碰鼻子的时间超长,就说明礼遇越高,越受欢迎。给别人拍照,特别是给毛利人,一定要事先征求同意。

新西兰人见面和告别均行握手礼,习惯的握手方式是紧紧握手,目光直接接触,男士应等候妇女先伸出手来。鞠躬和昂首也是他们的通用礼节。初次见面,身份相同的人互相称呼姓氏,并加上“先生”、“小姐”等,熟识之后,互相直呼其名。

时间观念较强,约会须事先商定,准时赴约。客人可以提前几分钟到达,以示对主人的尊敬。交谈以气候、体育运动、国内外政治、旅游等为话题,避免谈及个人私事、宗教、种族等问题。会客一般在办公室里进行。应邀到新西兰人家里作客,可送给男主人一盒巧克力或一瓶威士忌,送给女主人一束鲜花。礼物不可过多,不可昂贵。

当地大部分居民是英国人的后裔,因此,这里流传的是许多英国人的身势语和示意动作的习俗。他们对大声喧嚷和过分地装腔作势是表示不满的。当众嚼口香糖或用牙签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新西兰人用欧洲大陆式的用餐方式,那就是始终左手握叉,右手拿刀。

新西兰人的生活节奏比较缓慢,人民生活比较悠闲。开放的市场和丰富的商品给不同的阶层的人以很大的选择余地,但从总的消费水平来讲,新西兰人追求商品的高档化,购物趋向名牌、时新。

新西兰人性格拘谨,即使观看电影,也往往男女分场观看。对酒类限制很严,经特许售酒的餐馆,也只能售葡萄酒,可售烈性酒的餐馆,客人必须买一份正餐,才准许喝一杯。但啤酒销售量相当大,名列世界第五,平均每人每年要喝110公升啤酒。

新西兰人崇尚平等正义,工人、商人、医生、教师都杂居相处,彼此直呼其名。只要找个小小的理由,几乎谁都可以见到总理。至于要见部长、市长,则随时可以相约。

印度风土民情介绍


印度礼仪

印度人在日常相见,往往双手合十,表示问候。根据与对方长幼、级别的高低,手的位置也不同。面对长者,指尖应与前额齐平。平辈相见,手在下颌与胸口之间。对于晚辈,手还可以再低。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握手礼在一般场合也很盛行。与印度人握手时,应避免用左手,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象征。

印度服装

印度妇女的服装一般是由色调相称的紧身短上衣和“莎丽”组成。“莎丽”是用五、六米长的布料、纱或丝绸包头裹身或披肩而成印度传统女装。莎丽里穿同长的衬裙,多为白色。现代妇女更喜欢穿旁遮普式套装,由细长裤和半长或长袍组成,并配上2.5米长类似围巾的披肩。

信奉印度教的男人多穿围裤,称为“陀地”(这是一块用来包裹身体下部股、腿,直至膝盖的白色料子)、“古尔达”(长衬衣)、“格米兹”(衬衣),有时戴甘地式船形帽。伊斯兰男教徒一般穿“巴嘉玛”(长裤)、“吉尔达”并戴帽。印度锡克教徒头上通常缠着各色包头巾。现代男子普遍喜欢穿方便的衬衣和裤子。正式场合则穿西服,系领带。

印度饮食

印度教教徒中,有很多人食素。素食者最普遍的食物是大米、面饼、蔬菜、豆类、牛奶、酸奶和奶酪。荤食者普遍食羊肉和鸡肉。因印度教教徒奉牛为神,所以忌食牛肉。伊斯兰教徒吃牛肉,忌食猪肉。印度菜多汁,味道厚重。印度人一般用手把米饭、面饼和菜和在一起食用。

印度丧葬

按印度教风俗,人死后,由家属给尸体洗澡,穿上新衣服。然后,将尸体放上柴堆,覆盖干柴,浇上酥油。在祭司的指挥下,死者直系男亲属高举火把,绕柴堆转多圈后,点火将尸体焚化。火葬后第四天,死者家属到火葬场取死者骨灰,并盛放在一个金属罐里,后投到圣河里。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教徒不火化,按教规,实行土葬,葬礼由阿訇或牧师主持。

印度节日

印度在每年的3月左右迎来一年一度的洒红节,洒红节是印度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源于古人期盼一年开春之时祈祷丰收的活动,是印度教的春节,也是印度全国性节日。当天活动从清早开始,按照传统习俗,当地的男女老少会在自己的脸上和身上涂抹颜料,还向别人身上抛撒互泼彩色颜料和粉末。晚间,人们会举办家庭聚会,享受一顿丰盛的晚宴。

印度南部泰米尔纳邦德为庆祝丰收所,于1月14日-16日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驯牛节。每年的一月,印度雨季结束,村民们开始种植庄稼。为了祈祷丰收,人们用米和奶做成名为“Pongal”的食物献给神灵。驯牛节就是“Pongal丰收节”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南部的一些村庄每年都要举行激动人心的斗牛运动,这已经成为当地的狂欢节日。

澳大利亚风土民情介绍


澳大利亚人既有欧洲人的豪爽,又有东方人的矜持。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澳大利亚属西方文化;它的生活方式与西欧和北美相似。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大多是轻松而友善的。他们有着良好的维护公共场所道德、卫生的习惯,这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开车的人从不随便鸣喇叭,道路上几乎见不到痰迹、纸屑等杂物,吵架、打闹、骂人寻开心的更是少之又少。澳大利亚人朴实单纯,为人厚道,与他们打交道最放心,他们不会说谎话,表里如一。澳大利亚人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强调友谊和相互尊重。雇主与雇员之间也是平等的,他们友好相处。在澳大利亚,你会听到一个用得很多的称呼:mate。有点像我们中国人常用的“哥们儿”。政府官员会像普通人一样走进酒吧,互称“mate”。为了缓解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每逢周末,他们便会抛开一切,涌向自然,消遣娱乐。政府也鼓励人们在工作之余更好地休息娱乐,有时去度假的人还会得到一份津贴。在他们认为只有充分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较高的物质文明、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文化教养,使澳大利亚的人大多是谦恭随和的。

1.澳大利亚相见礼仪

澳大利亚人在第一次见面或谈话时,通常互相要称呼“先生”、“夫人”、“女士”或“小姐”,熟悉之后就直呼其名。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社交礼仪是多姿多彩的。以见面礼节而论,他们所行的既有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也有鞠躬礼、拱手礼、合十礼,可谓五花八门。澳大利亚有“女士优先”的良好社会风气,对妇女都极为尊重。这里的男人们相处,感情不能过于外露,大多数男人不喜欢紧紧拥抱或抱住双肩之类的动作。在社交场合,忌讳打哈欠,伸懒腰等小动作。

2.澳大利亚拜访礼仪

拜访商界或政府工作人员办公室,需预先约会。业务约会一定要准时,社交约会最迟勿超过半小时。如果你不得已而迟到,最好先打电话通知对方,并告诉他你将会到达的时间,对方会欣赏你的做法。很多生意是在酒吧中做成的。如果你提议喝一杯,通常由你付账,不可各自付账,除非事先说好。澳大利亚人请客一般提前一周左右向被邀请人发出邀请。是否赴约应明确告知邀请人。接受后因故不能前往者,应及时通知邀请人,否则便是失礼。另外,拜访澳大利亚人应事先约定,不可突然拜访。

3.澳大利亚餐饮礼仪

外出用餐时,除禁止在餐馆吸烟的城市外,多数澳大利亚餐馆分吸烟区及非吸烟区。餐馆收7%的货品及服务税。账单不加服务费,若服务好,通常给15%的服务费。如果几个人一同外出吃饭,通常是各自支付自己那一份。如果想去极隆重或极受欢迎的餐厅吃饭,最好事前致电订位。除非在高级餐厅,一般人都会叫服务生将剩余的食物放在盒子里打包带回。

若是聚餐,可问明应不应带点自制的食品。吃饭时要注意西方的餐桌礼仪。女主人照例带头开始用餐。先让客人取用主菜,然后自己才用。宴会终结时,主人或女主人如有疲倦的迹象,则意味着该是告辞的时候了。第二天,打一个电话或寄一张简短的致谢函,并表示对昨夜晚餐的欣赏。这会令主人感到欣慰。礼尚往来,如果礼仪周到,应该在几个星期之后回请一次。

澳大利亚人参加聚会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节:准时赴会,最好比约定的时间迟10分钟。不要带未经邀请的朋友。如果有什么东西你不能吃,应提前告知主人。赴会时可带些小礼品,如鲜花、酒、工艺品等。如果在餐馆里请吃饭,客人不必带礼品。

4.澳大利亚服饰礼仪

在澳大利亚,一般场合,不必西装革履或浓妆艳抹,只要穿一些便服即可。妇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穿裙子,在社交场合则套上西装上衣。在达尔文市,当地居民的穿着自成一体。他们在正式场合一定要穿衬衫、短裤和长袜。这便是“达尔文装”。

5.澳大利亚旅游礼仪

澳大利亚有适合各种不同需要的人度假、观光、旅游的景区。澳大利亚人对海外游客热情、友好。澳大利亚不流行小费,但服务人员如果为你提供了额外的服务,可给适当的小费,数目不宜多。到商店里买东西不要讨价还价。坐车不系安全带是违法的,小孩也要系安全带。

6.澳大利亚婚丧礼仪

澳大利亚的青年婚姻是自由的,结婚的平均年龄男为24岁,女为21岁。男女婚前一般要先订婚,由女方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结婚仪式一般在教堂举行。婚礼后通常要举行宴会。一对新人开始度蜜月。目前妇女就业率已达到60%多,越来越多的家庭中丈夫也参加家务劳动。

澳大利亚人的葬礼,先在教堂内举行,由牧师主持追思礼,他们还保存着寡妇沉默的古俗。土著人的丧葬方式可以说集世界丧葬方式之大成,有土葬、火葬、天葬、弃葬、树洞葬、木乃伊葬等。其中土葬和天葬最为普遍。

7.澳大利亚留学礼仪

全部高等院校均可接受外国学生。到澳大利亚留学,需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能力,学校要求外国学生提供英语考试的成绩。各校一般都接受托福考试和雅思考试成绩。托福须在550分以上,雅思须在6分以上。如果成绩未达到此分数,学校要求申请者提前进行英语培训。大学设有奖学金,但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学费只能自己负担。除了缴纳学费以外,全自费生还需支付旅费、生活费、学生会费或管理费。

在澳大利亚留学,要特别尊重他们的礼仪习惯。他们的时间观念很强,工作效率也很高。与澳大利亚人约会时一定要守时。将你的时间和技能用于社区志愿服务可以协助你认识更多的朋友和建立广阔的交际网,并得到别人的尊重。在澳大利亚,如遇上门兜售或慈善募捐的,如果你不想捐,应有礼貌地婉拒,马上关上门是十分无礼的举动。在澳大利亚必须注意不乱掷东西,因为他们希望来访的客人尊重澳大利亚人高标准的整洁要求。他们大多数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倾向于高度重视集体的努力。在澳大利亚,即使是很友好地向人眨眼(尤其是妇女),也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此外,议论种族、宗教、工会和私生活以及等级、地位问题,最令澳大利亚人不满。

8.澳大利亚商务礼仪

到澳大利亚进行商务活动的最佳月份是3~11月。澳大利亚是一个讲求平等的社会,不喜欢以命令的口气指使别人。他们把公和私分得很清楚,所以不要以为一起进过餐,生意就好做了。在业务谈判时,男人应系领带。在交易过程中,男人不应佩戴贵重的宝石或其他装饰品。澳大利亚的女商人穿着较保守,通常是穿裙子和短外套,而不是穿套装。

9.澳大利亚主要习俗

澳大利亚人崇尚自信、自强,崇尚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乐于保护弱者。还讲究保护私生子的合法地位,甚至将保护动物看作是自己的天职。在人际交往中,澳大利亚人有邀请友人一同外出游玩的习惯,对此类邀请予以拒绝,会被他们理解成不给面子。澳大利亚人习惯拥有较大的个人空间。在公共场所都自觉排队等候服务,人与人之间要留有一定的距离,绝不能紧靠前后的人。推推碰碰别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加塞儿”更是失礼行为。拉开门,让你后面的人通过,会受人赞赏。澳大利亚人还有个特殊的习俗,他们乘坐出租车时,总习惯与司机并排而坐,即使是夫妇同时乘车,通常也是丈夫坐在前面,妻子独自坐在后排,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对司机的尊重,否则会被认为失礼。

10.澳大利亚主要禁忌

澳大利亚人对兔子特别忌讳,认为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人们看到它都会感到倒霉。与他们交谈时,多谈旅行,体育运动及到澳大利亚的见闻。受基督教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对于“13”与“星期五”普遍反感至极,认为它们会带来灾难和不幸。他们忌讳“自谦”的客套语言,认为这是虚伪和无能或看不起人的表现。在同澳大利亚人打交道时,有几点需特别注意的是:在正式场合,澳大利亚人反感将本国与英国联系在一起。不喜欢听“外国”或“外国人”这一称呼。在他们认为,过于笼统的称呼是失敬的做法。澳大利亚的基督徒有“周日做礼拜”的习惯。如果想在这天与他们进行约会,往往“难于上青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