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知识,家庭如何选择保险?

2020-09-29
如何规划家庭保险 保险规划选择 如何规划家庭保险理财

近日有不少新莞人家庭来信咨询记者如何理财,他们在东莞已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但是不想回老家生活而想在东莞扎根,在目前股票市场较为低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理财才能保证较稳定的收益?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理财师和保险专家为市民提供一些参考。

现状:家庭保障性不足风险太集中

潘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年32岁,在一家台资企业打工已10年,是部门经理,年薪有18万~20万元左右,有个5岁的女儿,太太也在这家公司工作,但现在请假在家,准备生第二胎。他和太太只有公司买的社保。资产方面,在老家湖南有一套124平方米的房子,市价为25万元左右,一年期定期存款20万元,股票基金28万元(目前有6%的收益),股票41万元(目前有17%的收益)。

另外,家庭开支包括每月生活费2500元,每年3万元左右,手机话费每年2500元,房租每年6000元,小孩学费8000元/年,每年回老家或旅游要1万元左右。为女儿买了一份中国平安的吉祥送宝险,每年交6600元,要交10年。

潘先生表示:“自己不想回老家湖南生活,想在东莞生活,想在2~3年内买一套80~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以解决小孩上学等问题,并且5年内买辆10万~15万元左右的小车。”

工商银行东莞分行的理财师对此分析说:“该家庭夫妻只有社保未投保商业险,保障不足,同时,投资性资产(股票)占可运用资金75%,比重过大,两夫妻都在同一外资企业工作,风险太集中。”

理财师建议:提高保障水平

工商银行东莞分行的理财师表示,从潘生现时的资产配置情况看,低风险的产品定期占21%,进取型的产品股票占投资性资产79%,可见潘生是个人风险偏好属进取型的客户。但从潘生的资产配置情况看,风险太高,占比太大,万一遇上股票周期低迷的时期,会损失惨重。所以,理财师建议,潘先生家庭首先在备用金只需留下3~6个月的家庭支出即可,太多会闲置了资金。

另外,其他保障方面,因潘生两夫妻都在同一企业工作,且无其他收入来源,风险相对较大,一旦企业出问题,全家收入断流,所以必须配置保险做好防守。购保险的原则是首先考虑家庭的经济支柱,其次到子女,建议每年安排潘生7000元及太太3000元为两夫妻购买商业保险。因消费型定期寿险有“低保费,高保额”的特点,夫妻俩可以选择购买,保障范围应包括意外保险及住院医疗保险、重大疾病等。

购房安排方面,在东莞购置80~100平方米较好的新房现时价约8000元一平方米,约80万元,建议做房贷,贷款期最好为10年。

子女教育金安排方面,考虑到子女教育基金及两夫妻的养老基金未作规划,理财师建议通过每月固定的小额投资,平滑风险,每月投入1000元,14年(刚好女儿19岁读大学),应该可以应付两个小孩的教育基金。

可考虑购纯债基金降低资产组合风险

对于潘先生资产组合风险较高方面的问题,南方基金分析师表示,可以进行基金定投,而且可以适当选择债券型的基金,使整个资产组合风险减低。

而类似一级债基是很好的避险工具,而且可以适当考虑债券指数基金,这些当前市场中较为稀缺的纯债基金,可以适度降低潘先生家庭的资产风险。

相关知识

新婚家庭应如何投保 可按家庭贡献来选择_保险知识


从单身变为一个家庭,责任和义务随之而来,因此考虑家庭保障在所难免,新婚家庭应该如何购买保险?小编就此采访了多位的保险专家,他们一致认为新婚家庭的保险因家庭类型不同而异,但整体应根据个人对家庭收入的贡献大小成正比分配。

在中等收入家庭里,保险最主要的目的是体现高保障性,保额要根据个人对家庭收入的贡献大小成正比例分配。对此,龙鸿锦建议新婚家庭可为家庭主要劳动力重点关注定期寿险和健康险,为子女和次劳动力购买意外险,以进一步提高家庭的保障水平。

专家还建议,普通家庭除年结余的10%-20%用于储蓄和保本类投资外,剩余资金可与现投资的金融产品一起进行组合投资,补充选择一些平衡型基金、债券类基金进行定期投资,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享受资本市场的长期增长效益。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婚家庭的生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类:丁克型,上进型和体验型。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投保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

该人士表示,丁克型喜欢过“二人世界”,资金多用于旅游、聚餐等,他们的家庭流动资金相对不足,短期内抗风险能力较弱,且普遍缺乏长期的家庭理财规划,所以有必要适当地投养老险。如果频繁地旅游、聚餐,还需投一份意外伤害险与医疗险,用保险承担部分医疗费用。

一般而言,上进型家庭忙于奔波劳顿开拓事业,身体健康尤其需要关注,因此医疗险尤其是重大疾病险不能漏掉。而体验型家庭则是一面商量着如何做一对“称职父母”,一面又努力储备资金,他们的保障计划就应该为长期的财务安排做出规划,在考虑孩子的教育储备金的同时,为夫妻二人的养老作出统筹。

青青与男友恋爱了七年,今年1月4日终于走进了婚礼殿堂,两人均有单位购买的医保,但没有购买其他保险,保障程度较低。对此,该业内人士建议夫妻二人购买商业保险增加风险保障,以降低未来的家庭风险。而根据保险的“双十原则”,即用年收入的10%购买10倍保额的保险,根据这项原则,他们可通过购买保险组合,如主险年金险,附加意外险、意外重大疾病险等,以满足家庭保障需求。 

而小王夫妇日常生活开支主要是旅游、购物、聚会等,都有社保和较好的单位福利。农业银行某资深理财师建议他们适当减少生活中的非硬性开支,并为“二人之家”制定一个强制性储蓄或持续性投资的计划。

“如果储蓄期限在两年以内,建议办理银行的零存整取,如果储蓄期限较长,可以考虑办理基金定投业务。基金定投是指在每月固定的一天以固定的金额投资到指定的开放式基金中,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方式。”小王夫妇由于已经有了社保和较好的单位福利,因此主要考虑寿险、意外险和重大疾病保险。因为形成期的家庭,经济来源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一旦失去了经济来源,接踵而来的生活、教育等都无法维持,因此,应考虑经济来源这个保险备要项。另鉴于家庭正处于形成期,储蓄少消费需求大,建议购买人寿保险如定期寿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医疗费用保险,这些均属于消费型的短险,一般一年缴费几百元,保险费低保额高,对形成期家庭不会造成经济负担。 

如小王夫妇的形成期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他们有固定的收入,但一味追求高品质生活,缺乏长期的家庭理财规划,因而强制性储蓄与持续性投资对他们尤为重要。

保险知识汇总 一般家庭如何选择人寿保险


保险产品只有适合自己的需求才是最好的。普通家庭的人寿保险大致可分为保障型、理财型、投资型三大类。

保障型是人寿保险基本功能,最大特点是以较少的保费投入,换得较大的保障。像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都属于这种类型;而理财型保险则是解决人们未来可预知的风险保障问题。比如养老、子女教育等是人们可预知的,一个人这辈子也许不生病,但一定会老,一个孩子也许不会有意外伤害发生,但一定会上学受教育、结婚创业。那么,这笔养老金、教育金就是可预知的风险;至于投资型保险,主要具有缴费灵活、保额可调整、保单价值领取方便等特点,但这些是建立在高额缴费的基础上。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如果保障型和理财型保险是家庭的基本需求,那么投资型保险则可理解成富贵型保险,千万不能将家庭保费的支出集中在投资险上,却没有足额的基本人身风险保障。

通过以上分析,普通家庭在选择人寿保险时,应先选择保障型的,其次是理财型的,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择投资型的,千万不能颠倒顺序,否则,有可能出现“买了别墅,物业费交不起”的情况,即买了投资理财保险,却没有更多的资金去选择应该拥有的保障型保险。

至于家庭成员购买保险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购买保险是按照风险的主次顺序来选择的。在一个家庭里,家庭顶梁柱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一旦这个顶梁柱有问题了,那么全家都将面临风险。所以,家庭里最先拥有保险的人是家庭顶梁柱,即主要收入来源者,而并非小孩。而现实中却是许多家庭往往给孩子办了很多保险,大人却一点保险没有,这是极其不科学的。

保险知识,保险如何选择


如果把投保比作选择住房,投保储蓄型保险相当于“买”,而选择消费型保险则好比“租”。如果经济实力足够时,买房当然好过租房,但当经济紧张时,租房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我每年都及时缴纳保费,将来万一出事了,保险公司肯定会给我一大笔钱。但在保险结束后,一切平安的话,保险公司是否还给我钱呢?”这是许多投保人考虑的问题。

保险产品中永远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不返还保费的产品保额会比较高,而返还型的产品却让人总觉得很划算。似乎是一个打左灯、向右行的问题,也经常被消费者比喻为鱼和熊掌,可否兼得?

买房与租房的比喻

储蓄型保险的设计是把保险功能和储蓄功能结合起来,如目前常见的两全寿险、养老金、教育金保险,除了基本的保障功能外,还有储蓄功能。如果在保险期内不出事,在约定时间,保险公司会返还一笔钱给保险受益人,就好像逐年零存保费,到期后进行整取,与银行的零存整取相类似。但据理财师分析,到期后返还的这一部分的收益率是明显低于银行1年定期存款税后利率的。因此,买储蓄型保险,实际上相当于多花钱请一个人严格管理自己的收支,除非自己的财务自制能力极弱,否则可以少花这笔钱。

这就好比是购买了一套房子居住,虽然每月的按揭费用比房租要贵,但是所有权归自己。从长远来看,自然会觉得投资买房是理性的选择。买了房子,满足了居住的需求,今后卖出可能还会有一定的投资收益。这点跟储蓄型保险比较像,特别是一些带有现金返还功能的保险。

而消费型保险就是把保险作为一种纯粹的风险保障消费品,不做任何功能附加,如果发生意外,保险这一消费品会发挥赔偿保障作用,帮助家庭渡过难关。但如果到保险期满,被保险人没有发生意外,购买的保险就像家里购买的水、电一样消费光了,保费也就像所花的水、电费一样不可能再退还给消费者。但消费型保险的优势在于其价格相对于储蓄型保险低廉,性价比高。

有人把消费型保险比喻成租借一套房子居住,物美价廉,但是所有权不属于自己,价格可能会每年调整。保险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消费,用最少的保费买到最多的保障,“四两拨千斤”,花钱就是买个安心。然后用节省下来的钱进行更高效的投资,这样自己在有生之年的生活质量会更高。

究竟是“买”还是“租”

对于消费型和储蓄型的重疾保险而言,最大的区别仍然是价格的高低。一般而言,由于消费型重疾险采取的是自然保费,即越年轻保费越便宜,而储蓄型重疾险采取的是均衡保费,因此,对于20岁到30岁的投保人而言,消费型重疾险和储蓄型重疾险的价格相差非常大,投保前者的保费低很多。

但对于45岁以上的人群,由于身体素质开始下降,消费型重疾险的保费则开始大幅调高,而储蓄型重疾险的保费则提升幅度不大。因此,年轻时经济条件有限,选择重疾险,可以考虑“租”消费型重疾险,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实力增强后,再改为“买”储蓄型重疾险。

保险产品究竟是“租”消费型好还是“买”储蓄型好,应根据每个人的实际状况而言,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根据家庭实际状况适时调整“租”和“买”的比例。

保险专家建议,35岁以下年纪尚轻、事业处于成长期、消费开支较大的人群,可重点考虑“租”,选择消费型定期寿险、消费型重疾险,比例可达到80%以上。到35岁以上,当经济实力增强后,则可相应增加储蓄型寿险和储蓄型重疾险(即两全险附加重疾险的形式)的比例。过了45岁之后,主要的家庭责任都已完成,储蓄型寿险和储蓄型重疾险可逐步提高到95%甚至是100%。而意外险则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各个阶段的职业风险和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保额。

案例诠释

明白了以上道理,让我们以30岁男性投保重大疾病险、保额10万元为例,来看一下储蓄型保险和消费型保险的区别所在。该男性在投保之后,可能有4种情况发生,这使得投保不同类型的保险获得的保障和收益不同。

30岁男性投保实例

某储蓄型重疾险,可投保至65岁储蓄型重疾险,保障至85岁;若无重大疾病发生,85岁时返还10万元。

交费年龄保费交费年限保费

30-34岁440元/年20年3554元/年

35-39岁790元/年

40-44岁1560元/年

45-49岁2930元/年

50-54岁4790元/年

55-59岁6770元/年

60-64岁9080元/年

30岁男性4种情况保障收益分析

情况保险收益分析结论

情况1:至65岁时无大病风险发生消费型共花费183575元此回合储蓄型获胜

储蓄型共花费153245元,其中现金价值约67000元。也就是说,至65岁时,实际用于重疾险的花费为153245元-67000元=86245元

情况2:投保5年后出险消费型共花费3196元此回合消费型获胜。由此可以看出,年龄在35岁前,经济压力大的朋友可以购买消费型重疾险产品作保障。当然,35岁后买返还型重疾险价格要稍贵,这点也要加以考虑。

储蓄型共花费22988元-3756元=19232元

情况3:投保10年后出险消费型共花费6902元此回合单纯从出险来看,消费型优胜。但需考虑的是,40岁后购买的重疾保险产品价格会大增。

储蓄型共花费40742元-17363元=23379元

情况4:投保30年后出险消费型共花费124230元此回合储蓄型胜出。此时不论是出险还是不出险,储蓄型重疾险都有优势。

保险知识,如何挑选家庭保险


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保险产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自己的需求才是最好的。所以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不能单独看某个产品本身的保险内容,而是要结合家庭的资产情况、现金流情况和已有的保障及理财习惯来综合考虑,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好比买房子,一个是普通的居民小区,一个是高档别墅,单独看房子本身,肯定是别墅宽敞舒适,比普通小区好,但别墅并不一定适合你居住,因为你可能会因交不起物业费而发愁。

普通家庭的人寿保险大致可以分为保障型、理财型、投资型三大类。

保障型是人寿保险基本的功能,这种类型的保险最大特点就是以较少的保费投入,换得较大的保障。像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如果说保障型的保险是解决人们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保障问题,那么理财型的保险则是解决人们未来可预知的风险保障问题。因为疾病、意外是人们不可预知的,而养老、子女教育等是人们可预知的,一个人这辈子也许不生病,但一定会老,一个孩子也许不会有意外伤害发生,但一定会上学受教育、结婚创业。那么,这笔养老金、教育金就是可预知的风险。

目前,在投资型保险里,“万能险”成为百姓青睐的险种。万能险主要是缴费灵活、保额可调整、保单价值领取方便,但这些是建立在高额缴费的基础上。因此,在选择这种保险时要充分考虑初始费用、风险保障费用、保单管理费用等情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如果保障型和理财型保险是家庭的基本需求,那么投资型保险则可理解成富贵型保险,千万不能将家庭保费的支出集中在投资险上,却没有足额的基本人身风险保障。

保障功能是首选

通过以上分析,普通家庭在选择人寿保险时,应先选择保障型的,其次是理财型的,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择投资型的,千万不能颠倒顺序,否则,有可能出现前面说的“买了别墅,结果住不起”的情况,即买了投资理财保险,却没有更多的资金去选择应该拥有的保障型保险。

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家庭成员购买保险的先后顺序。保险是风险的保障,如果没有风险的发生,就不需要保险。所以,保险是按照风险的先后主次顺序来选择的。在一个家庭里,显然家庭顶梁柱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一旦这个顶梁柱有问题了,那么全家都将面临风险。所以,家庭里最先拥有保险的人是家庭顶梁柱,即主要收入来源者,而并非小孩。而现实中却是许多家庭往往给孩子办了很多保险,大人却一点保险没有,这是极其不科学的。

最后,顺便提醒一下,如果给孩子办保险,除了要遵循前面所说的先保障后理财再投资原则,千万别忘了附加上豁免的功能,即当投保人(大人)有身故或高残、重疾发生、无力再续交保费时,孩子的保险继续有效,这才能发挥保险的真正功用。

还有很多人办保险的时候喜欢和其他理财产品做比较,其实,收益不是保险的本质功能,保险主要是用来化解风险保障家庭稳定、规划未来确保家庭生活品质的。所以,保费的支出不能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一般不能超过年收入的20%。

保险知识汇总,中产家庭的社保选择


医疗和养老保险成中产家庭首选

日前,保险发布了中国首个《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白皮书中的核心内容以及相关结论引起了广泛热议,伴随着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的热播,中国大地上再次刮起了一阵"幸福的旋风"。

当前,中国中产家庭在住房改善、子女教育、财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和不足,从而可能会导致相当数量的家庭放松抵御随时可能到来的"财务风险"。所以,大多数中产家庭,尤其是生活在一线大中型城市的中产家庭仍需要提高抵御家庭财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幸福是"赚"不来的,在理财规划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还要考虑财富的保障,重视对家庭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白皮书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当今家庭理财产品中,保险的作用日渐突出,已经成为规避家庭财务风险的基石。而在这些保险产品中,医疗和养老保险更是成为中产家庭规避财务风险的首选。

中产家庭需要深入分析自身、家庭经济状况和保障需求,在储蓄之外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才能使家庭成员感到安全和稳定。通过转移家庭财务风险,让中产家庭的幸福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在购买了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产品之后,再根据家庭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其他的理财投资类产品,以期实现家庭财富的"滚雪球"效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