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知识汇总,社保商业混搭 带您备足养老金

2021-05-05
商业保险养老规划 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规划 商业保险知识

近日,有关“延迟退休”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海更是自10月1日起率先试水“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退休话题再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保障退休后较高的生活质量?分红型商业保险集保障与理财功能于一体,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商业养老保险必不可少俗话说的好:“人老有四有,活到九十九!”这“四有”是指有个老伴、有副身板、有群老友、有点老底。调查显示,目前有九成人担心未来养老。据理财专家测算,如果现在退休,20年的退休生活需要63.5万元,但如果是20年后退休,则需要106.2万元养老。但这只是普通百姓的养老标准,中产阶级退休后要维持现在的生活标准,则需要更高的费用。据测算,月支出在4000元和8000元左右的中高收入者,退休后需要的养老费用分别为180万元和580万元。

从目前的社保平均水平来看,社保的养老金替代率约为30%,也就是说目前拿3000元月薪的市民,退休后拿到的社保养老金大约为900元。因此,仅靠社保养老金难以保证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保险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将养老金比作一顿饭的话,社保是米饭,而商业保险是菜和肉。”社保与商业养老保险是互补关系,都是养老金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目前来看,商业养老保险一般应占总养老费用的40%。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的补充,它和社保一样,帮助客户积少成多,不一样的是其交费方式相对简单,一年只需要交费一次。它和社保一样年轻的时候攒年老时的养老钱,不一样的是所交的钱将来全部返还作为你的养老金。所以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选择每年的交费额度,未雨绸缪老年生活。

精选阅读

保险知识汇总,带您了解社保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社会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处置劳动者面临的特定社会风险,为其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劳动收入时提供基本收入保障的法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主要区别有:1、实施目的不同。社会保险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时的基本保障,不以赢利为目的;商业保险则是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运作,以利润为目的;2、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商业保险是遵循“契约自由”原则,由企业和个人自愿投保;3、实施主体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成立的专门性机构进行基金的筹集、管理及发放,其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来经营管理的,被保险人可以是符合承保条件的任何人;4、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为被保险人提供的保障是最基本的,其水平高于社会贫困线,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0%,保障程度较低;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完全取决于保险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和投保人所缴保费的多少,只要符合投保条件并有一定的缴费能力,被保险人可以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保险知识,混搭健康险 实惠有保障


陈先生想要投保一份保险以便将来需要时保险能为自己的健康埋单,但是面对各家保险公司频繁推出的种类繁多的健康险产品,陈先生感觉有点昏了头。

专家建议,消费者不防学着“混搭”:在选择险种时,可根据是否有医保和自己的保费预算,将重大疾病保险和医疗报销型保险或医疗津贴型保险搭配;在投保重大疾病保险时,还可将储蓄型的长期险和消费型的短期险搭配。

三类健康险保障保额各异

在商业保险中,能为消费者生病花销提供补偿的健康险一般包括重大疾病保险、医疗报销型保险及医疗补贴型保险三类险种。

重大疾病保险是针对一些特定的重大疾病而设计的保险。从保障范围来看,只有当被保险人罹患某类特定的疾病时,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而从保险金给付来看,其给付多是一次性的,并且一次性的理赔额度通常较大。

医疗报销型保险,即以意外事故或疾病产生医疗费用为给付条件,按约定的比例给付保险金的医疗保险。最常见的是住院医疗费用和手术费用报销型保险,也有一些门急诊费用报销保险。

医疗补贴型保险,即因意外伤害或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时,由保险公司提供补偿的收入保障保险。

混搭更实惠

各类健康险的保障侧重和保险金给付特点各有不同,每个人视情况不同所需要的健康险不同,而根据自己的特点将不同的健康险作不同方式的“混搭”,可让健康保障更全面。

首先,应考虑是否已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

如果有社保,那么投保商业健康险就是一个补充,使医疗保障更加全面。对于这部分消费者来说,通过个人医保账户和社保统筹部分,通常每年估计大约有70%的医疗费用都可以由社保报销。如果没有参加社保,则需要商业医疗保险来提供全部的医疗保障。

其次要考虑保费预算。一般原则是,每年的医疗保险费是年收入的7%-12%,如果没有社会医疗保障的话,这个比例可以适当提高。

最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保和预算情况来确定“混搭”的险种。

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重大疾病保险主要包括储蓄型的长期保险和消费型的短期保险。储蓄型长期险每年所缴保费一样,保障时间可长达20年、30年或者终身,消费型短期险的保险期间则通常为1年或5年,可通过不断地续约延长保险期间。

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储蓄型长期险和消费型短期险其实各有优势。消费型重疾险期间较短,在短期的保费开支方面,消费型短期险比较有吸引力。

由于保险期间短,消费型短期险通常是每1年或每5年续保一次,保费随着被保险人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根据公开数据,一般在35岁后,消费型险种在保费方面的优势已不再明显,而过了40岁,消费型重疾险的保费更是迅速增长。投保人如果持续投保消费型重疾险,保险期间没有储蓄型重疾险长,总保费支出却可能高于储蓄型重疾险。

同时,虽然一般消费型重疾险规定,投保人可于每个保险期间届满或之前缴付续保保险费以示续保,但一些保险公司并不承诺一定接受续保,这将使消费者未来可能会面临无保可续的尴尬。

因此,对于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者来说,还是应优先考虑购买储蓄型的长期重疾险。而对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消费者,则可以考虑在不同的年龄段,将两类产品按比例搭配购买。

具体来说,20岁到30岁的消费者,事业处于成长期,消费开支较大,可加大保费低廉的消费型重疾险的比例,甚至可以将该比例控制在95%以上。到35岁后,身体素质开始下降,相对于消费型重疾险,储蓄型重疾险的保费提升比例不高,可逐渐增加储蓄型重疾险的比例。而到了45周岁后,若家庭经济许可,储蓄型重大疾病险的比例应考虑提高到95%以上。

保险知识汇总,养老金警示


10月初,全美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申请破产,引起全球汽车配件行业震动,但在目前美国为雇员所承诺的养老金支付已经成为公司日益沉重的负担的背景下,德尔福破产案中所涉及的养老金纠纷同样引人关注。德尔福未来养老金债务的负担价值约为85亿美元,其中约有43亿美元没有做实。在公司破产中,在债务重组中员工的养老金将受到很大损失。

事实上,这一类养老金负担问题当前存在于很多美国公司中,福特、克莱斯勒这样的汽车制造厂商都面临巨大的养老负担,而航天、钢铁企业养老基金计划由于无法承受巨大的资金缺口而几近破产,也使得为其担保的PBGC财政状况面临巨大危机。尽管当前存在养老金危机的美国公司大多属于“大烟囱产业”并且多为固定收益模式(DB)养老金计划,其危害和教训已经引起较多讨论,但深入观察德尔福破产案中养老金纠纷的细节问题,仍有一些值得吸取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我国当前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初期处于旧模式过渡、新模式初建的背景,如何推动企业尽快将存量资金转向规范运作和新建企业年金如何防范新的风险更有参考意义。

1.坚持个人账户管理和固定缴费运营,降低企业管理负担和风险。

我国企业年金运营模式明确规定了个人账户积累和固定缴费模式,从制度上防范了这一风险,使得企业避免卷入养老金的沉重负担,将到期支付的表内债务转化为固定支付的当年支出,加上依据经营效益和薪酬解决方案灵活缴费的优势,更容易控制财务状况,降低企业在企业年金管理和支出方面的负担,提高竞争力。另外,当前还有约500亿的存量年金资产在运作中,其中多为大型企业集团,运作模式很多也由企业的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闲置资金在企业内部周转。这种运作模式在补充养老保险体制下具有操作简便、适合企业管理的优势,但相对于新的规范制度也存在隐含的风险。

2.明确责任主体,强化信托责任。

德尔福破产案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养老金责任主体的不明确带来公司层面和员工层面的纠纷。目前我国制度规定以受托人为核心的DC信托模式,其中明确治理主体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当前存量资金的运用潜在风险在于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负责运营的财务公司是否能为养老金资产承担全部责任,一旦出现运营风险,又该如何追究责任。这都无疑促使企业能尽快考虑实行规范化运作,明确受托人角色,使员工的权益保障制度化、标准化。

3.加强过渡问题研究,及早解决老员工补偿问题有利于降低企业投入成本。

当前企业年金市场显著的问题是如何顺利实现新老过渡,对于旧模式转轨企业和新建计划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新老员工公平性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老员工的企业年金补偿。当前参与市场的各方机构也应当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达成企业与员工都能接受的补偿方式,方能推动企业有动力建立计划。因而,吸取德尔福破产案中巨大的养老金缺口教训,加强当前过渡中的细节问题研究,尽早建立规范化运作的程序,及早展开企业年金制度,对企业降低今后企业年金投入成本也是有益处的。

4.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配置和投资产品优势保证员工利益。

以德尔福破产案为代表的美国养老金危机不仅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资产管理上的原因。目前我国在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和员工也会产生相似的疑虑,即在退休时起缴纳的资产能否有效实现保值增值。这一方面可以由制度制衡、加强信息披露和查询、完善管理人绩效评价等操作手段来解决,也可以由战略资产配置、保本产品方案开发、管理业绩提高等投资手段来解决,其中加强DC模式下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重要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