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补偿型医疗险是越多越好吗

2021-01-18
保险理财规划好吗 保险越早规划越好 保险是人生的规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越来越注重自身和家庭安全的保障。很多人在选择医疗保险时选择了补偿性的保险,不过,很多人对此类型保险了解甚少,消费者在挑选医疗保险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近期,有消费者向北京保监局反映,在保险公司购买了多份医疗保险,出险申请理赔时却发现,多份保单的赔款总额以被保险人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金额为限。消费者对于“购买了多份保险,但并未得到多份保险保障”表示疑惑。

保险的本质就是为人的身体、健康、财产等提供保障,然而保险也并非全部都是买得越多赔得越多。对于近期保险消费者所反映的购买多份医疗险而没有按约定金额获得赔付的问题,北京保监局相关负责人提醒,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属于报销类补偿,并不是买得越多赔得越多。

据了解,医疗保险分为定额给付型和费用补偿型。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按照事先约定的保险金额给付保险金的医疗保险,与消费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补偿无关。如保险消费者投保意外险、大病险,无论购买几份,只要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通常而言均可获得保险公司赔付。不过,有的会设定上限的,如儿童投保意外险的最高保额被设定为10万元。

与意外险、健康险的赔偿所不同的是,费用补偿型医疗险,是指保险公司根据合同中规定的比例,按照投保人在医疗过程中所花费的诊疗费和医药费的总额来进行赔付,即赔偿总额不能超过开销。以损失补偿为原则,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是以被保险人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为限,通常而言需要凭发票报销,累计给付不超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

基于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的特点,保险监管相关规定要求保险公司设计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产品时须区分被保险人是否拥有公费医疗、社会医疗保险等不同情况,在保险条款、费率以及赔付金额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

而无论是费用补偿型还是定额津贴型,医疗险通常都要遵循补偿原则,即如果被保险人已经通过社会保险等其他途径获得了诊疗费用补偿,这部分不得重复补偿。T保险公司的一款附加住院补偿医疗险对此是这样规定的:“对于年满18周岁的被保险人,若未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且未以公费医疗身份住院,则在扣除可依法律及政府的规定得到的补偿或可从其他福利计划或任何医疗保险计划中得到的补偿后,本公司给付剩余部分的70%。”“若被保险人未年满18周岁或者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身份住院,……本公司给付剩余部分的90%。”

医疗险的购买注意事项

细读保险责任条款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仔细弄清险种的责任范围,因为只有在保险责任范围内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才会履行赔付义务。例如,保险公司对住院医疗保险都规定了一个观望期,观望期一般是在自合同生效日90天或180天内,在观望期内发生的医疗费支出,保险公司不负责赔付。

如实陈述身体状况

在签订保险合同时,要把自己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及以往病史如实向保险公司陈述,以便保险公司判断是否接受承保或是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若投保人故意隐瞒疾病事实,不履行忠实告知义务,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可以不承担赔付责任,也不退还保费,最后受损失的是被保险人。

文件齐备才能签字

收到保单时应查验是否附有下列文件:保单正本;保险条款;保险费正式收据;变更申请书;现金价值表。上述文件齐备,才可在保单送达书上签字并填写收单日期。

犹豫期规定要清楚

为了充分保障投保人的利益,各家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中都有"犹豫期"的规定。一般来说,客户收到保单后10日内为“犹豫期”时间,保户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段时间对自己所投的险种做进一步的深入考虑或作出重新选择。在"犹豫期"内,保户有向保险公司提出撤销保险合同的权利,而且在“犹豫期”内退保,保险公司应无条件退还保户所缴纳的全部保费。

注意免赔条款内容

作为附加险的住院医疗险,属于一种补偿性保险。补偿性保险的特点,是根据被保险人的实际支出进行补偿,但又不可能超过实际花费的费用,因此,各家保险公司都规定了一个免赔额。如果你的医疗费低于免赔额,则不能获得赔偿。当你的医疗费超过免赔额后,对医疗费用的赔付也是划分档次的。

相关推荐

保费,保险 并非越多越好


商业保险进入新中国,不过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虽然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成立,保险知识也日益普及,但保险观念的深入人心依然任重道远。

在日常与形形色色的从业人员、保险消费者打交道中,固然看到不少对保险不相信、不愿了解的人,但偶尔也会遇到几个非常信赖保险、不买个保险就不放心的人。其实,很多问题都讲究一个适度,保险亦是如此,并非越多越好。

先说最近听说的一个案例。一对临近退休的中年夫妇,有一套市值90万元的房产(无房贷),另有多年积蓄90万元存款。这对夫妇寻找专家进行理财规划,被理财师建议夫妇俩各购买终身寿险10万元+附加重大疾病险10万元+附加意外伤害险10万元+附加意外伤害医疗险1万元——对此专家还有一番说辞,说他们夫妇俩虽然年纪较大投保寿险费用相当高,但保费越高说明相关风险发生的概率越高,因此反而越具有投保的必要性。

姑且不论后半部分关于风险与保费关系的论点,即使是推荐这对临近退休的夫妇购买10万元寿险+意外险的方案,就颇有“过犹不及”的味道了。

为什么要买保险?相信很多人会说要防范意外风险。咋一听,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思量,却疑问多多。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意外之所以被称为意外,就在于其不可预测性,当然也就难以预防。当然,某些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概率论的层面防范风险,比如安全驾驶的确可以降低交通意外的概率——但显然,买一份保险,无论是从何种角度来看,都是不可能防范意外的。

那么,买保险到底防范的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真正防范的是“意外之后”——当然,并非所有的“意外之后”保险都力所能及,比如意外对当事人极其家属的精神影响等,是保险理赔无能为力解决的问题——必定很多事情不是金钱能够解决的。是的,保险对于意外对于风险,能够防范的只是随之带来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当然,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是两回事。所谓风险(risk),按照《牛津高阶双解辞典》的解释,是面临损失、伤害等的可能性;而危机(crisis)则是极大困难时期,往往是生命、疾病、历史等的决定性时刻。很简单的例子,对一个月入1万元的白领而言,因为意外骨折导致住院花去2000元医疗费,这无疑是财务风险,但绝对算不上财务危机。毕竟2000元的医疗费,还不到一周的收入,即使算上误工等因素,也在其承受范围之内。但同样是这个月入1万元却大手大脚花钱积蓄不过3万元的白领而言,突然罹患恶疾,保守估计相关治疗费用可能要十几二十万元的话,那显然就是一场巨大的财务危机了——恶疾不但会导致无法继续工作从而丧失每月1万元的收入,而且现有积蓄也不足以进行足够的治疗。

显然,买保险,最重要的是防范财务危机,因为危机意味着个人无法承受,不靠保险的话恐怕也难有第二条出路,所以在防范危机时,首先强调的就是保障充足,避免最坏情况。至于普通的财务风险,买保险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买与不买并无一定,这时候就要考虑保险的性价比,再作定夺了。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上面的例子中去。对于一对有90万元自有物业外加90万元银行存款的夫妇而言,过世、伤残、疾病这些意外固然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恐怕不会给他们带来“财务危机”,毕竟仅90万元的存款就足以保证他们以相当不错的生活水准一直生活下去,也足以应对伤残、疾病可能需要的医疗、护理费用——就此而言,他们其实并无购买保险防范财务危机的需要。

当然,危机无需防范,风险仍需考虑。但问题就在于,年纪上去了,尤其是临近退休的话,保费可是陡增的。此前专家给出的方案,即使采用20-30年的期交模式,人均年保费也要在4000元左右,对这对夫妇而言则意味着至少连续20年每年8000元左右的开支,累计保费至少为16万元,而所获得不过是至多20万元的寿险(保证回报)+20万元重大疾病(可能回报)+20万元的意外保障(可能回报)和2万意外伤害医疗保障(可能回报)。这样的选择你觉得性价比高吗?

保险并非买的越多越好_保险知识


现在很多市民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很多手头宽裕的市民甚至会购买好几份保险。但保险专家表示,保险并非是越多越好,有的险种重复投保可能得不到重复补偿,反而会造成浪费,其实并不划算。

先说医疗保险,目前市场上的医疗保险分为费用型医疗保险和补贴型医疗保险两大类。费用型医疗保险是按实际医疗费的支出理赔,遵循保险的补偿原则,如果被保险人的医疗费已经在一个地方,比如社保或是单位报销,或者其他的保险公司获得补偿,就不能再从保险公司获得超出实际支出的超额补偿,保险公司只补足实际医疗费的差额。

因此,保险专家建议,如果市民已经在某一家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了费用型医疗保险,就不要再重复购买类似的保险,而可以适当考虑补贴型医疗保险。补贴型险种与实际医疗费用无关,保险公司按照合同规定的补贴标准,对投保人进行赔付;如果在多家公司投保,就能从多家公司得到理赔金。

市民在购买医疗保险时,应该针对自身情况来决定购买哪种保险,重复投保费用型医疗保险,并无必要,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比如选择搭配其他的津贴型医疗保险或者重大疾病保险,从而获取更周全的保障。

再说少儿险,为给孩子多点保障,现在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买好几份保险,但根据相关规定,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其累计的身故保险金额不得超过10万元。给孩子买保险,保额并非越高越好,因为累计保额超过10万元的部分即便付了保费也是无效的。因此购买时不要冲动,重复投保少儿险只是浪费金钱。

保险专家提示您,父母才是孩子的最大保障。一般来说,在为孩子购买保险时,首先要看父母是否已经投保足够保险,只有父母有了充分保障,孩子才会真正获得保障。其次,应根据经济条件决定购买儿童保险,一般来说,一个家庭一年所有的保费支出不要超过总收入的10%,要结合全家的保险计划来统一考虑和安排,避免保单之间交叉重复,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