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投保重疾险 走出三重迷雾

2021-04-07
重疾保险规划 投保险财产规划 重疾保险知识

投保重疾险走出三重迷雾

重大疾病保险在保险大家庭中是一个年轻的成员,追溯其历史不过才20多年,但自其1982年在南非面世以来,已经迅速风靡了整个世界,由此可见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我国也不例外,自从1995年首度销售,至今不过短短的12年,重大疾病保险却成为深受大众欢迎和许多客户首选的保险产品。但不可否认,由于其条款的复杂性、专业性较高,此类产品也一直是人们争议最大、纠纷最多的保险产品之一。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2006年4月起,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展开跨行业合作,制定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使用规范》),并于2007年8月1日正式启用。《使用规范》中对最常见的25种重大疾病在表述和释义上进行了统一定义,同时规定了最高发的6种重疾为必保病种,从而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各保险公司在独自制定重疾定义时的差异,为消费者安心选购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不过,即便如此,重大疾病保险仍然呈现出种类繁多、责任各异、难以比较等市场特质,根据保险期间的不同可分为定期型和终身型,根据给付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提前给付型和额外给付型,根据投保条件的不同可分为独立主险型和附加特约型,根据保费流向的不同还可分为消费型和返还型,返还型当中又可分为返还保费和给付保额两种(应保监会要求,自2006年底独立的返还型重疾险已经停售,取而代之的是两全险附加重疾责任的捆绑式组合计划),这样就给众多准备投保的客户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大家在选择时也常常伴有一些困惑,我们不妨就比较典型的几种疑问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是否病种越多越好?

不一定。在《使用规范》出台后,大多数保险公司设计条款时都会包含统一的25种,这也是最多发的重大疾病,再增加的病种虽然数量众多(现在最多的可达40多种),但发生率通常极低,就整个风险保障范围而言,并没有质的差异。但在整体大同小异的情况下,每个公司也都会力求自己的特色,例如:针对冠状动脉的手术大多数公司都只保搭桥术,而不包含目前临床中更常用的支架手术,但也有三四家公司进行了突破,将支架手术纳入了保障范围,这对有心脏病家族史的客户就更为有益。总之,每款重大疾病保险的综合保障范围是类似的,在选择时不应简单地比较数量,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投保对自己更有利的条款。

第二,是否期限越长越好?

也不一定。当然就人的生命周期而言,年龄越大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也越大,所以,保险期间长意味着出险获赔的几率会更大,但同时保费也会较高。而保险在风险发生时提供的是一种经济补偿,就重疾风险而言,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发生给一个人或家庭带来的损失是很不相同的,如果是在年老时发生,损失的只是单一的医疗费用,但如果在壮年或中年时发生,除医疗费的支出外还会造成竞争力的下降以及收入的减少,这样损失就是双重的,而且这个阶段往往上有老、下有小,或许还要还贷,家庭责任和压力都是最大的,因此,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需要更高额的保障,而一些定期险(尤其是消费型的)保费非常低廉,恰恰是满足上述需求最佳的选择。

第三,返还型和消费型哪个更合算?

其实从原理上说二者是一样的,保险公司既然承担了风险,就要收取对应的保费。就客户而言,如果投保的风险没有发生,保费都是损失的,两种类型只是体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消费型体现的比较直接,人们觉得不出险保费就白交了,其实保险本就是一种互助机制,大家都交纳少量的保费,出险时会获得高额的赔付,等于是得到了众人的援助,不出险则相当于奉献了爱心,帮助了那些发生不幸的人,这也正是保险利人利己的意义所在。而返还型从表面上看,似乎怎样都不吃亏,但如果考虑利息和投资收益的因素,实际上也是有损失的。总体而言,根据投保年龄和保险期间的不同,年龄较轻、期限较短的适宜选择消费型,而随着年龄增大、期限加长消费型的保费会变得较高,这时选择返还型可能更为合算。

最后,我们透过一个案例来共同感受一下:张先生,36岁,公司经理,月薪2万元;妻子王女士,32岁,普通职员,月薪3000元;儿子3岁。双方父母都还在世,刚买了一套住房,月供6000元,需还款20年。

综合上述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张先生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一旦发生风险对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主要的责任与压力又都集中在最近的20年中养育子女、偿还房贷、赡养父母等等,同时虽然收入不低,但日常开支较大,缴费能力仅为中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重疾保障上设计了如下方案:

整个家庭计划,较充分地保障了三个人不同时期的重疾风险,合计年交保费14185元,仅占家庭年收入的5.1%,既满足了客户需求又做到了节省费用,为客户选择其他方面的保障保留了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