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自我效能感等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2020-09-30
健康管理与保险规划 健康保险知识 健康中国保险规划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人的认知即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是人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动力原因。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就是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研究。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也成为其中的热门话题。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如自我效能感与恐惧、沮丧、抑郁、多种情景压力的关系研究已比较成熟。在国内的这方面研究也越来越引起重视。

对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钱铭怡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与焦虑水平、抑郁水平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此外,余鹏、宿淑华、李丽的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更是广泛。陈秀丽、冯维认为,低自我效能感是引发焦虑、抑郁、沮丧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更多的研究是针对不同群体展开的,如: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研究;高职生职业自我效能、专业承诺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方式研究。

从上述状况看,目前将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尚未多见;而且,从研究对象上看,也多局限在对老师、学生的研究,少数涉及武警官兵、矿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保险营销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面对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们很可能要承受比其它许多行业的工作人员更高频率的挫折与失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如何?

心理健康状况怎样?这一些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呈现怎样关系?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分析,探索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求提高保险营销人员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为研究保险营销人员的心理提供理论基础。

对象

本研究以保险公司员工为对象,随机选取福州市以及福州周边县市的人寿、财产保险公司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9%)。样本的分布主要来自毕业两三年的大、中专学生,从事产寿险的展业营销人员。具体表现为性别分布主要是女性,占了62?80%,年龄主要是30岁以下,占55?10%,而工作年限在4年以下占71?00%,从事人身保险的占81?80%,外勤工作占了80?70%,学历也主要分布在大专以下学历,占总样本的83?70%。

测量工具

1)个人资料问卷。由笔者自行设计,收集性别、年龄、岗位、学历、工作年限、单位性质等保险营销人员的特征变量。

2)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量表。这是根据凌文铨等人的?保险推销员(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修改而成的。经过信度、效度检验,表明量表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预测效度是理想的;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项目组成的构想模型对原始数据均有很好的拟合。该量表由32个项目,6个因素构成,即知识掌握、晤谈技巧、毅力、仪态、计划总结、前期准备。每一个项目均有8点评分等级,!1?表示!几乎做不到?,!8?表示!能做得非常好?。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高。

3)生活满意度量表。这是根据经典测试结果建立起的一个初始的项目集,然后逐步缩小成只有5个项目的量表。测试的项目虽少,但能反映受试者对自己生活的全面评估。每个项目均有7个评分等级,!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分数越高表示生活满意度越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