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业,保险业发展改革情况

2020-06-18
保险业发展规划 县域保险业发展规划 保险业知识

保险业发展改革情况

(一)保险业改革现状

近年来,为切实防范化解保险风险,保险业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保险公司改革。主要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通过上市,将资本市场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公司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通过内控建设,建立比较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目前绝大部分公司实现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建立起较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有 6 家保险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多家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了股权结构。

二是行业基础性制度改革。通过市场准入机制的改革,加大保险公司、保险市场和保险监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公司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夯实了行业防范风险的微观基础;保险市场的活力和效率逐步增强,市场对公司和监管的约束作用开始显现;现代保险监管的框架、流程和手段不断完善,提高了监管对风险的识别、预警和防范化解能力。目前保险业净资产已达 2485.6 亿元,抵御风险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近几年,利率、汇率等保险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保险创新大量涌现,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难度远远高于几年前。但得益于改革,保险业风险防范工作扎实推进。历史遗留的利差损问题得到了基本控制,化解了快速发展中的车贷险风险等新的风险隐患,保险业基本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

(二)现行体制的不足

一是在建设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方面。部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形似神不似的问题,有的保险公司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形成董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相互发挥作用的经营管理机制,公司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内控建设比较滞后;部分公司激励约束机制错位,对高管人员的考核偏重于规模、速度、份额等指标,相关主体的潜在利益冲突容易导致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发生变异,不仅会侵害股东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也容易积累较大的经营风险;部分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经营成本较高,股东和投保人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是在建设现代保险监管体系方面。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三个监管支柱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合力,差别化的分类监管制度不成熟,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部分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粗放,经营效益不高,保险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保险监管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缺乏刚性约束。如何进一步完善保险监管体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是在保险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市场配置保险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业务领域和部分地区保险市场竞争不规范,市场扶优限劣的作用还不明显。保险的内在功能是分散风险、提供保障,这也是保险公司区别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本质特征。目前,全社会的风险保障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部分保险公司过多关注居民理财和储蓄需求,忽视了传统保障型保险业务发展。2006 年,我国分红、万能和投连险业务占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为 71%,2007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 80%。其中,以满足投资需求为主的投连险保费收入 394 亿元,同比增长 5 倍多。投资型保险业务的高速增长,使得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风险日益突出,不仅弱化了保险的保障功能,制约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增加了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难度,影响行业持续发展。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请看中国保险行业年度报告目录

扩展阅读

保险业,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两会召开,“供给侧改革”一词引起了大家注意。那么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了?为什么要实现这一改革了?提到“供给”,就不得不说到“需求”,那么供给侧对应的也就是需求侧。从目前各地区的供给侧改革方向中,涉及保险业的举措越来越多。那么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究竟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自去年11月起,供给侧改革就已经成为高层领导讲话的高频词。

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 保险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保险市场供求来看,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保险功能作用有效发挥。

一方面,保险产品适销不对路现象十分突出。尽管保险机构报批报备的产品成千上万,五花八门,但在市场上有销路,能够形成业务规模的并不多,大量的保险产品不能形成现实需求,众多产品资源闲置和浪费,造成严重的市场供需脱节和结构失衡。

另一方面,保险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以寿险为例,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快速老龄化,对各类寿险保障(特别是养老、医疗等)需求很大。但是,国内人寿保险渗透率仍然较低,不仅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短腿”,即使是传统寿险业务,由于对寿险功能定位不清晰、不准确,主要依靠分红型产品和其他投资型产品占领市场,寿险业的经济保障和长期优势难以显现,不仅制约了行业自身发展,也影响了行业功能作用有效发挥。

产险市场也不例外,如在发达国家,保险业对重大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能发挥重要的补偿和保障作用,保险赔付占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一般都比较高,而我国保险业在一些大的灾害发生后,经济补偿作用却非常有限。

所以,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保险业,保险业应做哪些调整:我国保险业的资源战略重组调整(二)


(3)功能型产业政策的形成

保险产业政策对一国保险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保险业功能的发挥及对保险制度安排的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正处在建立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且保险市场不尽完善及保险的功能受到抑制的国家。

产业政策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追赶型、 差别型和功能型三种,产业政策模式的定位,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的经济体制,体现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根本上讲, 以 “三个有利于” 为标准, 实事求是, 尊重保险业的发展规律和 WTO 的压力会导致国家效用的转化, 市场经济中各投资主体、 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及需求主体的效用的变化及其博弈效果, 这些是导致产业政策必然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WTO 的国民待遇使靠歧视性政策把其它资源转移到保险业尤其是国有保险公司是不现实的。产业政策必然从单纯的追赶和差别化模式向更注意发挥比较优势、 强化市场功能和提供信息的方向转变。加入 WTO 后。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只能在 WTO 容许的限度内再以功能化的产业政策为主基调的前提下谨慎地使用, 完全依靠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是不现实的, 因为差别化产业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所表现出的 “重商主义"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 WTO 的要求格格不入。差别化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之一的规模经济理论, 一方面在保险业中没有明确的数据予以支持, 另一方面规模经济的问题似应交由市场主体并辅之以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去解决。至于追赶产业政策, 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代替市场, 欲速反不达。而功能型产业政策的根本特征即是提供相对稳定的信息导向, 建立市场秩序,规范交易制度, 提高效率,调控市场等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功能, 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国家效用目标

(1)金融安全。①保险业本身不乱, 偿付能力好; ②国家实力不强和国有资本的有限性导致国家不可能对保险业面面俱到, 因此国家对保险业的控制(防止外资的控制)、 国家对保险业的担保压力逐步减轻,税收的掌握将成为主要考虑内容。

(2)保险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的增强及保险产业的高级化。保险力度和广度加深、 保险布局优化是重点,而前提是保险业危机的化解、 创新和发展。目前保险业太小,每年保费 1200 多亿元,还不及国有大银行的不良资产, 保险行业导航目录

保险业,概述(四):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及面临的形势分析(二)


(二)2009 年保险业面临的新形势

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集中实施、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同时,受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保险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夯实发展基础,防范潜在风险,积极开拓市场,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地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宏观政策环境

2009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进一步深化。 从国内看, 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化解。中央明确提出 2009 年的工作重点是“增信心、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修订的《保险法》进一步体现了科学发展、保护被保险人权益的要求,将引导保险业走科学发展、诚信经营的道路。2009 中国行业年度报告系列之保险目录

保险业,如何加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保险业要想继续发展,构建保险业诚信体系至关重要,这也是保险业必须做出的选择。每一个保险公司员工都应该建立诚信为本的理念,承担社会诚信建设的责任。该如何加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呢?专家们也给出了不少意见,总结下来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

1、加强保险信用法制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法律法规建设,从法律高度保护诚实守信行为,严厉惩戒毁约失信行为。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建设保险业诚信体系,必须结合强化社会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3、完善保险营销机制

我们在改革完善营销机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关系,一定要高度重视诚信导向。

4、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

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必须要建立刚性的诚信管理制度,来约束不良行为。

5、改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企业运行机制是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动力所在。

只要严格按照以上的几点原则和方法来加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相信保险业一定能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可以说是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保险业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和作用的前提条件,绝不能忽视。

法国银行保险业发展的启示


1973年,全球最早的两家银行保险公司出现在法国。此后,银行保险发展迅猛,法国的银行在保险市场所占份额迅速上升,并逐渐向非寿险领域进军。无论在经验、管理、技术上,还是银行保险的市场成熟度上,法国均首屈一指,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管理体制,银保合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银行保险已开始成为保险业务的重要销售渠道,已与个人营销、团体业务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我国在发展银行保险业,结合法国银行保险发展实践,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法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经验

随着法国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便捷、高效且集储蓄、保险和投资为一体的“一站式”金融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储蓄逐渐从银行存款账户转移到寿险产品,银行保险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保费收入占金融资产比重大幅增加;金融监管的放松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上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剧烈变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风起云涌。法国等西方国家纷纷放松金融管制,使得银行能够进入保险领域。法国等欧洲国家都已允许银行与保险公司相互100%控股。

政府以优惠税收政策支持银行保险发展。法国政府在法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中均占有股份(尽管私有化已经改变了这种状况),并引导双方的联合,进一步发展银行保险。在法国,被称为“契约资本化”的保单税收优惠为银行在寿险市场取得市场份额作出很大贡献,这些产品的税收优惠对顾客具有很大吸引力。

银行进入保险业的门槛较低。法国堪称保险意识最强的国家,其保险业最大特点是国家强制保险比例较高,一直缺乏竞争,银行很容易进入保险业。保险代理人曾联合抵制银行保险公司以保护他们特权地位,但最终没有作用。银行进入保险市场后,保险代理人数目迅速下降,从1980年的4万人减少到1987年的2万人。

保险公司不失时机介入银行领域。保险业经过数百年发展,传统营销手段已不能给保险公司带来业务上的突破,必须开拓新的营销渠道,而银行庞大的客户网络无疑是最好资源。借助银行资源提供新的服务,可以降低成本,加大保险公司的市场开发深度。

银行保险的发展与各国立法、历史、税收等多重因素有关。虽然各国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但发展银行保险却是一条能够实现多赢的道路,是金融业发展的潮流。

我国该如何发展银行保险业

放松制度约束,构造银行、保险多赢的合作机制。建立产权一体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已成为金融行业融合的有效形式,这是符合金融发展规律的。针对我国银保合作层次偏低、合作短期化、随意性强、恶性竞争严重等问题,我们应适当放松产权监管控制,根据形势发展适时对现行分业经营的立法限制进行修正,通过产业组织形态的重组,将保险业务充分整合于银行销售模式中,促进银保向纵深发展。

优选适合银行网络销售的保险产品,提高银行保险产品的成功率和吸引力。银行保险的整合通常由寿险业务开始,逐渐纳入财险业务。

以政府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银行保险发展。我国对保险的税收优惠十分有限,尤其对个人保户几乎没有任何优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保户对保险的需求。借鉴法国的做法,我国应考虑加大对保险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加强对银保合作的监管。在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分别受银监会和保监会监管。随着银行保险的发展,银行业与保险业日益融合,势必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及时调整监管模式和监管机制,促进银保企业共同发展。

银行保险业——相关资讯广西银行保险业联手规范保险代理市场

9月8日,广西保险行业30家省级会员保险公司总经理和广西银行业18家省级商业银行及部分政策性银行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广西银行保险业业务代理联合自律公约》。此举是为进一步规范银保秩序,加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建立银保业务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合作关系,建立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强化理性竞争和诚信经营,协调处理银保业务违规问题,共同处理和化解各种风险。据悉,银行业、保险业联合开展业务自律活动在全国尚无先例,是广西银行业和保险业自2001年建立代理销售关系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开展整治市场秩序的联合行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