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消费者迷惑该不该买房

2020-02-27
个人养老保险规划 商业保险规划 少儿保险规划

楼市成交继续低迷,许多实力较弱的开发商有可能会被淘汰出市场,这样他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得不更激烈,加上目前二手房市场住房的挂牌价与最终成交价存在很大差距,购房者有着很大的议价空间,所以此时买房尚可。

经济手段里面的税收是不可忽略的组合工具,房产税调控长此下去,这种效果就会明显体现。我们现在应该考虑试点方案的进一步优化,然后再考虑怎么去扩大覆盖面。管理部门应该更加公开透明,特别是对未来社会走向应给民众吃定心丸,房产税无论如何演进,都不会威胁到居民的基本住房,覆盖居民的第二套房。

经过一连串的加息,无疑增加了贷款购房者的还款压力。刚性需求多是工薪阶层,对房价以及贷款利率的敏感程度较高。连续加息还迫使家住长春市的朱女士开始准备提前还款,三次加息使她的房贷月供增加了近500元。朱女士说:“工资没什么变化,但是利息却增加了这么多,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快不够了,我打算借钱先把贷款还了,不然一共算下来得多还好多钱。”据悉,本次加息之后,5年期以上的基准利率已突破7%的历史心理高位,房贷利率已升至近10年来的最高值。

王先生是典型的工薪阶层“刚需购房者”。由于贷款利率增加,王先生准备购房的意愿被打消了。一是购买房门槛提高了;二是害怕持续加息会还不了按揭,所以他认为虽然5次加息后长期贷款利率仅增加了1.1个百分点,但利率的连续上调对市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的的确确增加了购房者的还款支出。

虽然加息和首付成数的调整会抑制部分消费者,但是必需看到,消费者更害怕的是持续不断猛涨的房价,害怕的是永远买不上房的痛苦,害怕的是没有房子娶不上媳妇生不了孩子的恐怖。所以,房价虽涨,但消费者的热情始终也在涨。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明知被宰,但对住房这一必需品的渴求迫使我们自愿被宰。长春市的李先生认为,避免通货膨胀最好的办法就是买房。“现在房子涨得多厉害啊!买股票、基金不如买房子稳妥,保值啊!”李先生认为利率还会再次上调,因为在一系列政策调控下房价并没有下跌,反而现在的房价相比年初又有所上涨。因此无论利率、房价哪个上涨,房子晚买都不如早买,因为总要有个地方住。

中国现在的直接税非常可怜,企业所得税这方面没有提高的空间,个人税就是优化再分配的必要工具,但个人所得税这次改革之后,它代表的结果,中国直接税比重不升反降。剩下来可以考虑的直接税改革方面可做的事情,遗产税、赠与税,但近期肯定不会正面涉及。唯一可以在这方面改进的,就是不动产保有环节,我们称为财产税表示的不动产税或者房地产税。这个税制建设首先在中国整个税制合理化方面抓住的必要环节。

产品名称: 幸福祥鸿重疾保障计划(分红型) 推荐指数: 1、保障至88周岁,生死两全,可作为养老金

2、高额返还,满期多倍返还

3、每年可领取红利,积极抵御通货膨胀

4、保障40种重大疾病,按保额100%给付保险金

相关阅读

消费者,消费者不需要重复投保商业医疗保险


当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医疗保险的险种和产品日益丰富。但是,保险专家提醒,商业医疗保险作为一种补偿型保险,一般采用补偿方式给付医疗保险金,即保险金的赔偿不能超过被保险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商业医疗保险重复投保并不能得到重复理赔,因此消费者重复投保商业医疗保险既不必要,也不划算。

保险专家说,商业医疗保险主要有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手术医疗保险和特种疾病保险等几种险种,是产生保险理赔纠纷较多的领域,因此消费者在投保医疗保险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优先投保住院医疗保险。医疗风险主要是门诊医疗风险和住院医疗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住院医疗风险,因此消费者应优先投保住院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的保险期限一般为一年,一年结束后要重新投保。但是,目前市场上多数住院医疗保险产品不保证续保,即投保人在年轻、健康时每年续保没有问题,一旦发生了赔付,则下一年续保时,保险公司就可能要求额外加收保费,甚至拒保。因此,在购买住院医疗保险时,消费者最好选择具有保证续保功能的住院医疗保险产品,从而使自己在续保时处于主动地位。

二是最好选择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费用型医疗保险的保险金赔付主要依据发票,赔付金额一般要低于实际花费;而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是按照事前约定的保险金额进行赔付,因此保险公司的理赔金额可能高于或低于实际支出,消费者可以把高出部分用于支付营养费、误工费、车船费、陪伴费和护理费,而且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的理赔一般不需要提供发票原件,手续简单,不容易产生理赔纠纷。

消费者,保险“分时消费”不划算


时下,“分时消费”日渐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眼下,保险公司纷纷推出各类短期意外保险产品,有些消费者也喜欢在节假日或搭乘交通工具出行前临时投保。对此,保险专家指出,从经济角度看,“分时消费”对保险来说并不划算。

重复投保短期险不如买长期险

眼下,保险公司虽然没有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分时消费”举措,但消费者却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分时消费”者的角色:王先生是个体经营者,没有买过寿险,他在周末或黄金周时经常会和朋友驾车出游。每次出行前,他都会在网上投保一份短期旅游意外险,每次花费二三十元,买个安心。

刘先生是一个大型企业的业务经理,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是个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几乎每周都要乘机出行一次,而每次坐飞机,他都会花20元为自己买份“航空意外保险”,这样,一年出差下来便产生了两千多元的航意险保费。

保险专家认为,像王先生、刘先生这样的人,出行前临时购买保险,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中,成为保险的“分时消费”者。

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的增加和自助游的兴起,游客对旅游保险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保险公司陆续开办了短期的意外保险,为这些消费者提供了这些快餐式的消费产品。虽然保障高,保费低,但它的保障时间十分短暂。保险的短期消费是否很划算呢?

保险专家给“空中飞人”刘先生算了一笔账:假设他每次购买的航空意外险是20元保40万元,一年出行50次的话,买100次航意险就要2000元。

如果刘先生购买一年定期的航空意外险,花费100元(200元)的保费险,就可获得高达80万元(160万元)的航空意外险保障,保障范围一样,但保险期扩展到一年时间,保障额度也大大增加。还有一种方案,刘先生如果买一年期的综合意外保险,20万元的保额也只需400多元的保费,保障范围从单纯的航空意外,扩展到各类交通工具以及火灾、摔伤等多种意外,保障范围大大扩展。因此,保险专家认为,那种经常要重复投保某类短期险种的消费者,不防考虑投保长期性险种。

分时消费容易“漏保”

另外,保险的可保利益之一就是风险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会面临不确定的风险。从表面上看来,在风险集中时买保险是明智的选择,但人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而且随时都可能发生:疾病、意外、死亡、伤残、收入减少、物价上涨、治病无钱、养老无着等等。

平安人寿广东分公司首席核赔人吴泽辉认为,消费者保险的短期消费行为,容易产生“忘保”、“漏保”等现象。因此,他建议消费者最好买一些长期性险种同时附加一些意外险和医疗保险,在这个基础上,有条件的可买些针对性强短期消费的险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