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少儿保险全攻略:谨记五大技巧 防范五大误区_保险知识

2021-06-17
保险八大规划 社会保险五年规划 五年保险规划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许多家长有意选购少儿保险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却在众多儿童险产品前无从下手。科学地购买保险,需要扎实的比较和选择技巧。那么究竟家长在投保少儿险时有哪些技巧,又该防范哪些误区呢?一起来看看吧!

投保技巧一先近后远先急后缓

目前市面上少儿险的种类还是比较多的,对于经济一般的家庭来说,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一次买全。遵循少儿期易发的风险应先投保,而离少儿较远的风险就后投保的原则。因为保险也是一种消费,它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发生变化。

投保技巧二缴费期不必太长

选择保险的种类可以掌握一个原则,就是缴费期不要太长,20年以内的即可,主要集中在孩子未成年前的这段时间。

投保技巧三不要重复购买

已经上学的孩子,学校会统一为他们购买学平险,而一些福利好的单位也会为员工子女报销一部分医药费。所以,当家长要给孩子另外购买商业险前,一定要先弄清楚孩子已经有了哪些保障,再针对缺口来进行选购弥补,这样做是避免重复投保造成浪费。

投保技巧四保障权利明晰义务

儿童的保险和成人保险一样,条款多而复杂,如果遇到一个责任心不是很强的业务员,只讲了一个大致,可能会使你忽略很多重要的细节。所以家长一定要明确权利和义务,仔细阅读保单,遇到不懂的要及时咨询。

投保技巧五“白纸黑字”要看清

保险公司会在保险宣传单上刊登如“除外责任”、“收益不能保障”之类的重要注意事项,但是,这类文字的字体通常是比宣传单一般字体还小一倍的小六号字体,一不留神就会忽略。因此一定要留意字号最小的部分,而往往这些才是“精华”所在。

爱子心切,是很多家长的一个真实写照,因此从纷繁复杂的市场中选择少儿保险产品的时候,往往容易走入一些不必要的误区。

投保误区一:买保险先孩子后大人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买保险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先保顶梁柱,也就是收入最高的人。原因很简单,风险无处不在,如果家中的顶梁柱突然倒下,很可能直接导致家庭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父母为孩子买保险的最终目的,是为孩子增加一份保障。但是,父母才是孩子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

投保误区二:教育金性价比不高

少儿教育金保险多是分红型,收益率远低于万能险和投连险,不如用收益率更高的产品代替。少儿教育金保险确实存在收益率偏低的问题,但是家长给孩子买保险应该多考虑保险本质的问题,而不应过多关注收益的问题。市场上多数少儿教育金保险,都带有保费豁免条款。也就是说,在缴费期间,如果家长发生意外或者罹患重疾,无需缴纳剩余保费,而保单继续生效。这几乎是少儿教育金保险一个特有的条款,也是应该引起家长足够重视的条款。

投保误区三:少儿险多多益善

少儿险比成人险便宜,孩子也更需要保障,所以给孩子买保险应该多多益善。的确,很多险种是买得越多,获得的赔付也越多,但这一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少儿险。为防范道德风险,保监会特别规定未成年人身故保险金最高限额为5万元,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10万元。所以说,身故保障只要按地域不同买够5万元或者10万元就可以了。

投保误区四:为孩子做长达终身的保障计划

终身寿险只有在孩子身故以后,才能获得保险赔付。在孩子尚且年幼的时候就考虑这一问题,显然有些为时过早。家长只要力所能及地做好孩子参加工作以前的保障就足矣了,至于以后的保险保障还是由他们自己来规划。

投保误区五:讳疾忌医不买重疾险

孩子还小,得大病的几率很低,还是尽量不要与保险公司谈论孩子生老病死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可以人为回避的问题,目前很多病种已经成为少儿高发病。随着住院、手术等医疗费用越来越高,一旦孩子患重病,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将是很难承受的。

精选阅读

买保险存在五大误区_保险知识


保险理财师分析认为,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用不同的保险产品来保障。有调查显示,目前保险消费领域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不出险等于保费白交

很多人会认为买了保险,如果平安无事就应返还保费,而没有保费返还总有一种吃亏的感觉。其实,买保险是防万一。有了保险,随时都处在保险保障之下。所以大可不必去计算怎样去买保险不吃亏,只有你购买的险种最适合你才是最好的。

误区二、只要投保就能获保障

保险的保障范围跟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比如保险公司愿意赔的“重大疾病”和我们生活中真正的“重大疾病”就不是一个概念,许多疾病都是在其免责范围之内的。但很多人购买保险时,对所购买保险的内容了解并不多,对于哪些险种适合与否,没弄清楚就稀里糊涂投保了。

误区三、保险金额越高越好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如果选择的保险金额越高,就必须为此缴纳越多的保险费。在财产保险中,如果投保金额超过了被保险财产的实际价值,发生损失时保险公司只按实际价值而不是保险金额进行赔偿,因此在财产保险中选择过高的保险金额是没有意义的。在人寿保险中,由于人的生命或身体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因而不存在超额保险的问题,因此,选择保额时,既要考虑到充分保障,也要考虑到自身的交费能力,如果将来无力续缴而不得不退保,是很不合算的。

误区四、重复投保等于双保险

有投保人在a、b两家保险公司分别购买了保额10000元的医疗费用型保险,该投保人认为一旦患病,可以得到双重赔偿。但事实上,理赔取决于实际花费,如果一共花费12000元,即使重复投保额度共计达到了20000元,最终也只能获得最高12000元的赔付。

误区五、年轻人暂不需买保险

在单身期,也就是保险的“初级消费阶段”,一些年轻人总是对保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少年轻人会说“意外太偶然,应该轮不到我”,但意外是突如其来的客观事故,它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正是因为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年轻的时候才也需要有意外伤害保险来保障。

寿险投保常见五大误区


实际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投保人,在选择保险期限上存在误区。要合理规划人身保险,必须巧妙选择保险期限。

期限越长越好是个误区

很多投保人总认为保险的保障期限越长越好。这是一个比较美好的想法,同时也是一个误区。

无实际必要和效果

例如对于固定保险金额的保险来说,保障到70岁和保障到80岁,虽然可以多保障10年,但考虑到通胀因素,相同保额的实际保障能力是急剧萎缩的。例如一名30岁的投保人,投保20万元保额,70岁和80岁发生事故赔付一样,但按照5%通胀计算,70岁的实际保障能力仅为2.8万元,而80岁的实际保障能力为1.7元。可见最后影响是已经微乎其微了,对实际保障能力无多大效果,无非是心理安慰。

保费过于高昂

同等情况下期限越长,保费越多。例如最直接的对比就是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一个可能只保30年,一个能保终身,但费用却相差接近3倍以上。精明的投保人可以发现,通过以上两点对比,保障期限越长,并不划算,相比这个额外的高昂保费花的并不值。

期限选择两原则

每一天的额外保障,都是投保人每一分的额外保费花费所带来。选择合适的期限,就意味着节约了合理的保费,如何巧妙选择保险期限来做合理规划呢?一般建议按照以下两类原则。

“车比人贵”很普遍

相比对车辆的保护,不少车主对自己本身以及乘客的人身保障就显得薄弱许多。我们知道,通常在选购车险时,可选择车上人员责任保险和乘客座位责任保险。其中,司机座位责任保险是对意外事故中,驾驶员本身伤亡且本车负有责任的情况予以保障;而乘客座位保险则是对意外事故中,乘客出现人身伤亡且本车负有责任的情况予以理赔。不过,两者在保障能力上都很有限。记者在不少网站上进行了试算,最高可设定的保额只有10万元。一旦遇到重大交通事故,车辆定损可以达到几十万元,而司机和乘客的人身定损却远不及车辆的,形成了典型的“车比人贵”。

家庭保险理财规划五大误区_保险知识


误区1:认为“理财=投资”

人们总是将理财与投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投资”和“理财”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能等同。

理财关注的是人生规划,是一门教你怎样用好手头每一分钱的学问,它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还要考虑财富的保障;而投资关注的是如何钱生钱的问题。

家庭理财并不是单纯的投资,理财师会根据家庭的收入情况、资产现状、负债状况等数据,在充分考虑家庭风险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按照户主设定的目标进行生活方案的设计并帮助其实施,最终达到创造财富、保存财富、转移财富的目的。

具体为家庭理财时,理财师首先必须了解该家庭的生活目标和真实的详细信息(包括家庭成员、收支情况、各类资产负债情况等);其次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一般会重点分析家庭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财务情况以及对未来家庭生活情况进行预测,经过严密的分析后,理财师会利用其专业知识为理财家庭制定理财策划书,并帮助家庭实施计划。

在这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与该家庭沟通,定期修正理财方案的内容并进行跟踪服务。

因此,在追求投资收益的同时,理财更应注重家庭的长远规划、风险管理规划等一系列的家庭整体规划。

误区2:追求短期效益,不注重长期发展趋势

很多人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看到别人投资股市赚得多,自己也会把大把的资金投入到股市中,以期望获得高利益。但在投资过程中,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有效地投资理财方法。这类人一般都具有严重的投机取巧思想,当别人赚的时候,他们跟着赚,但当别人亏损的时候,他们就跟着亏损。那么为什么这样投资不赚钱呢?很多投资者都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这些人不赚钱的原因除了上述所说的具有“投机”心理之外,还乐于短线频繁操作,近期流行什么投资产品就一窝蜂地投入到该产品中,以期“一夜暴富”。而这是投资时十分避讳。

首先,投资不能有投机心理,而应该冷静沉着地应对市场并认真学习投资知识、积累投资经验;

其次,投资不能市场流行什么产品就投什么产品,一定要记住一句话“不熟的不做,做的都熟”;

最后,一定不能抱有“一夜暴富”的心理,否则极其容易偷鸡不成蚀把米,没能一夜暴富反倒倾家荡产。

家庭投资应慎重选择短线作战,因为一般的短期炒股或期市投资都具有较大的风险,家境殷实还赔得起,家境一般一旦血本无归,则必定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

家庭理财还是要注重长期的规划,不能抱有“一夜暴富”的幻想,谨慎选择投资工具和渠道,此外,投资人还要正确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和风险偏好,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投资取向及理财方式。如,家里人在银行工作,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最新的金融信息,就可以发挥家庭成员信息灵通的优势,选择激进型投资方式,从事股票、外汇买卖等。若家庭成员对经济了解都不多,性格又比较稳重,则应避开激进型投资方式,选择风险较小的国债、投资基金。对于有稳定工作的家庭来说,根据年龄、收入状况和预期、风险承受能力作一些长期的投资理财规划,选择一些投资文件的产品合理分流存款,使之以不同形式组成家庭资产,才是理财的最佳方式。

误区3:办理很多会员卡

许多人都非常喜欢各种会员卡、打折卡,几乎每个人的包里都能掏出一大堆卡。

在很多情况下,用卡消费确实会省钱,但有时用卡不但不能省钱,反而适得其反。有些商家为了促销极力推荐你办会员,积极向你讲解办卡后可以打多少折,省多少钱。然而你不清楚的是,他们仅仅是为了促销他们的产品,并不是为你省钱。你被说动的时候,你会发现促销人员就会向我们进一步说明消费达到一定金额后才能取得会员规格。那么这个时候,很有可能会有很多人为了办卡而去突击消费,这个时候你觉得办会员卡还是省钱的吗?当你办了这张卡之后,相信你花的钱会越来越多的。

误区4:追求投资组合多元化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说的就是理财。为了降低风险,不少投资者都会选择将资金投资到不同理财产品或领域中,然而,很多投资者同时又忽视了另一个问题:投资确实需要多元化,但不能过于多元化。

当你把资金过多地分散到不同领域之后,你会发现你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管理你的每一项投资了,分心乏力,最后一样亏损。

本来是降低投资风险的事情,结果还增加了投资防线。所以说大,投资过程中,绝对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也不能放在太多地篮子里。凡事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大家要记住这一点,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

一般而言,家庭资产应有一个合理的配置。家庭理财一定要注意资金的合理分配问题,不能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房产中,也不能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金融资产中。

家庭理财首先一定需要的就是存款,绝对不能一点存款都不留,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投资中。

其次,保险、基金、债券和股票等产品也要合理分配。家庭资产较小、年龄稍大的投资者比较适合投资保险、基金、债券等风险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的投资产品。

而家庭资产较为丰厚、年龄较小的投资者则可以适当地购买一些股票,但也不可大量购买股票,要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来购买。随着年龄的增加,承受能力会越差,风险性投资产品则应相应减少。

误区5:有成本陷入倾向的心理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曾研究发现:如果朋友送来一张篮球票,而当天晚上天气恶劣,那么多数人倾向留在家中看电视;而在同样的天气状况下,如果是自己花钱买到的,更多的人就会倾向于前去体育馆。

很显然,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花钱了的东西不能浪费,没有花钱的,浪费不浪费则无所谓了。其实大家都明白,去不去体育场,钱都不能收回来,并且在恶劣的天气中前往体育馆,还有可能受到更大的损失。投资中,这种心理也十分常见。我们认为,时刻都应该分析损失和收益,而不是已经花掉多少钱。通俗地说,我们买了一块羊肉坏掉了,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把它扔掉。这时候要考虑的是吃掉这块羊肉会生病,而不是去考虑买这块羊肉的价钱。其实投资永远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意识最重要,投资之前先学习,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资。

保险知识,商业保险五大认识误区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碰到一些对商业保险的认识误区,有些错误还是非常普遍的、有代表性的。对于这些典型的认识误区,我们要学会甄别并尽量避免。

谨防投保“五大误区”

由于保险消费者经验和认知有限,人们常常会在选购保险的过程中“误入歧途”,以下就列举一些购买人身保险中常见的一些错误行为和意识,给大家提个醒。

误区一:只给孩子保不给大人保

[典型事例]:初为人父不久的小王兴冲冲地为儿子办了两份保险,一份是健康医疗险,一份是教育储蓄险,一年共需交保费4000多元钱。小王在事业单位上班,一个月收入不到两千元,妻子在一家私企上班,怀孕后不久就把工作辞了,因此这笔保费对夫妻二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小王说,我挣得不多,我和妻子都没办保险,但日子再苦不能委屈了孩子,所以先给孩子把保险买上。

[点评]:孩子当然重要,但小王的做法并不科学,这实际上是个误区。现在每家就一个宝贝,很怕委屈了孩子,所以孩子刚一出生,就急着给孩子办这个保险那个保险。给孩子办保险当然是好事,但据了解,因为经济条件或观念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自己都没有保险,心里却想着先给孩子办好保险,这就走进误区了。

我们知道,每个家庭的支柱是父母,一旦他们因意外、疾病等丧失工作能力或失去收入的时候,家庭就将陷入困境。因此,家庭保险有个原则就是:先大人后孩子,先经济支柱后其他成员。

如果是先给孩子上保险,那么万一家长发生不幸,孩子的保费就无人缴纳了,孩子的保单到时候很可能就只能自然失效了,还谈何保障?所以,只有作为经济支柱的家长平安健康,才能给家庭和孩子一份保障,父母才是孩子的最大保障来源。

误区二:买保险不如储蓄和投资

[典型事例]:“我的原则就是年轻时拼命赚钱存钱,到老那就是我的‘保险’。”吴先生是一家外贸公司的业务经理,年薪20多万元,还房贷、养车、养孩子……月支出近万元。妻子是全职太太。据吴先生说,他现在有点存款,都用来投资了,他、妻子、孩子都没办保险:“我主要是觉得保险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纯消费型的,出事的几率毕竟很小,应该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养老的、教育的,觉得就类似储蓄,又没多大意思。”

[点评]:吴先生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错误认识。其实,保险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功能,对于经济不很宽裕的人来说,保险解决万一发生不幸,收入突然中断时的经济来源问题;而对于有钱的人,保险的作用主要是保全其已拥有的财产。假如一次重病花掉你10万元,就算你的财力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投保了重疾险,可能只需花费几千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特别是一些纯保障的险种,如意外险和定期寿险等,都是“花小钱,办大事”,每年几百或是千元左右的保费投入,就能换来几十万元的保障额度。

而且,现在不少储蓄型的险种,都设有保费豁免条款,也就是说,当投保人因意外伤害事故身故或全残时,可以不再继续交纳保费,仍可享受保障,如各保险公司的少儿教育保险等,一旦投保的父母发生意外事故,无力缴纳保费,但孩子的那份保险可以继续有效,这就体现了保险独一无二的保障作用,其他的教育储蓄、基金投资都无法达到这样一种功能。

记住一点,相对储蓄而言,保险能以较小的费用换取较大的保障,一旦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可提供的保障,是远超过你的保费投入的。

误区三:买保险不为保障为投资

[典型事例]:“我刚买了一份保险,可划算了,交20年,一年交8040元,每三年就返款9000元……”吴女士很喜欢向朋友们介绍自己的理财经验,这回她在向朋友推荐自己刚买的保险。吴女士说,她以前也没买过什么保险,但现在条件好了,手里有余钱了,就也想买点保险,就当投资了。

[点评]:暂且不论这个保险产品的好坏,吴女士的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虽然,目前很多保险产品具有储蓄和保障双重功能,但更重要的、最独特的还是保障功能。百姓投保也应更重视保障方面的作用。如果只注重保险的投资功能,必然偏重于储蓄投资类险种,而忽略人身意外险、健康险等的投入,这是保险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但很多人都像吴女士一样,不愿意投保消费型的纯保障类保险,更愿意投保一些返还型的产品。其实消费型保险一般保费都不高,但保障作用却很强,当然由于保险事故只是可能发生而不是肯定发生,因此让许多人认为是白搭,不愿意投保。但要知道,保险预防的就是意外,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才真正发挥保障、救急和弥补损失的作用。在安排家庭保险时,一定要先安排基础保障类的保险,然后考虑投资理财型的保险

误区四:买得多就一定会赔得多

[典型事例]:商女士最近意外摔倒,导致骨折,花去4000多元医疗费用。虽然行动不便,但她想到自己曾经投保过三份住院医疗费用保险,额度都在5000元左右,心中颇有几分“窃喜”之意,心想通过保险理赔报销医疗费用,这次意外事故反而可以令自己“赚笔小钱”,倒也是个意外的收获。

[点评]:不过,商女士这“如意算盘”未免打得过早了。面对三家保险公司都要求她出具医疗费用凭证原件时,商女士傻眼了。

其实,这里的根源在于商女士没有了解清楚各类保险的理赔原则是有差异的。如果发生意外残疾或死亡,如果有多份相应的保险,保险理赔上是不会冲突的。但医疗费用保险作为一种补偿型保险,适用补偿原则,即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保险公司按被保险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给付保险金。换而言之,不论你在多少家保险公司投保了多少份医疗费用保险,最终的保险金总额不能超过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

但投保者总是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如果在多家保险公司投保医疗费用保险,出险后,各家保险公司均应在其保险额度内给付保险金。

若果真如此,势必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保险人因为拥有多家保险而更热衷于过度治疗,其住院时间愈长,医疗费花费愈多,意味着获利将愈多。事实上,也的确存在这种道德风险。因此,在各家保险公司条款中,均明确要求提供医疗费原始凭证作为获取医疗费赔偿的先决条件,复印件或其他收费凭证均不被受理。

同时,像家财险投保也是如此,保额并非越大越好,因为真正理赔时,保险公司是按财产的实际价值和损失程度确定赔偿金额。所以在投保时,如果超过财产实际价值确定保险金额,只是浪费保费。

误区五:有了社保就不要商业保险

[典型案例]:“我们单位已经给我交了‘四险一金’,保障很全面的,我自己就不用再掏钱买商业保险了。”冯小姐是一位典型的年轻白领,收入不错,公司提供的福利也不错,生活看起来很有保障了。

[点评]:冯小姐其实踏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商业保险与各类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功能是不一样的,商业保险可以作为国家社保的一种补充保障,两者之间不存在互相替代的作用。

商业保险的保障范围由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不同的保险合同项下,不同的险种,被保险人所受的保障范围和水平是不同的,而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一般由国家事先规定,风险保障范围比较窄,保障的水平也比较低。这是由它的社会保障性质所决定的。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社保通常是保障一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要求,而不同种类的商业保险可以保证一个人在遭遇不同的困境时,都可以得到相应的、额度较高的赔偿。比如商业的重大疾病保险,就可以弥补基本社保中大病医疗保障方面对于用药、额度等保障力度的不足。

保险知识,理财应该避免的五大误区


1.理财=投资

理财关注的是人生规划中资产的合理配置,不仅考虑财富的保值还要考虑增值。而投资是如何让钱生钱的问题,所以理财与投资的内容不同。

2.不能盲目跟风,从家庭理财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可以分几

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人的需求特点.收入.支出.风险随能力与理财的目标个不相同.理睬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阶段性.生活的目标与投资的目标.依次字的资产配置与风险承受能力.不断调整资产配置.选择相应的投资品种与投资比例.

3.要注重长期收益.不要追求短期见效.

有很多客户在炒股.基金都是短线频繁操作.满足进进出出所获得的投机差价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短期价格.关注眼前利益.比如进段时间流行什么投资就去做什么.这类人有投资观念.若时机好会好----拖时机不适将会血本无归.

4.追求广而全的投资理财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以至不少人投资时因考虑风险问题将鸡蛋到做个篮子。使得投资追踪困难.“分心乏力”造成肥西不到位.而降低收益.

5理睬不必可以规划

指引性的理财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财与投资时不可能徐汇金融知识.财务技能.投资技能人与职业风险.税法.有关法律.而且实际操作中也不可能仅仅通过一两种理财方案就可以才做成功。

重疾险投保五大误区


疾病来临时人们要面临的不仅仅是疾病带来的痛苦,还有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面对日益增长的昂贵费用,专家称提前为自己购买重疾险是很重要的。那什么是重疾险呢?

为方便消费者比较和选择重大疾病保险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结合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及现代医学进展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以下简称“疾病定义”)。

为指导保险公司使用疾病定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特制定《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根据重大疾病保险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本规范中所称“疾病”是指重大疾病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疾病状态或手术。

适用范围

本规范中的疾病定义在参考国内外成年人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状况并结合现代医学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因此,本规范适用于保险期间主要为成年人(十八周岁以上)阶段的重大疾病保险。

重疾险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消费型的产品,不带任何资金返还;还有一类则是带有储蓄性质的返本产品,或是用寿险类的主险产品附加一份重大疾病险。

消费型的重疾险,比较实惠些,我们说,买消费型的健康险,更像是租房。消费成本低,可选择余地大,觉得不喜欢、不合适,就可以换一个,退掉它的损失也不大。

消费型重疾险每年缴费较低,灵活性也比较强。一份一年买一次,或是每隔3~5年买一次的短期重疾险,就好比一年期或五年期的一份租约,"租金"便宜,觉得不合适自己了,只要不续保就行。

而一份保障期限为十年、二十年,或是约定保到60岁为止、70为止的长期消费型重疾险,就像一份长期的住房租约(当然类似这样的租房合约,在现在的居民住房市场已经很少,在商业用房租赁合同中较多些),可以使用一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但是只要每年缴少量的"租金",虽然最后的"产权"不属于你,你也不能通过取得产权然后将房子卖出换回货币,但是已经满足了你在一定期限内的保障或使用需求。

购买具有返本条款的储蓄型重疾险则好似"买房",二三十年之后如果你还生存,就可以收回一笔资金,但是每年的缴费压力比较重。

走出五大误区

提醒投保人,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投保重疾险还需走出五大误区:

并非保了就能赔由于重疾险只有在合同条款约定的保障范围内,并符合赔付条件才能获赔。因此,购买重疾险产品时,投保人要看清合同条款规定的保险责任范围,以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纠纷。例如,保险公司可以自行对部分重疾设置一定的年龄限制,如患双耳失聪、双目失明、老年痴呆症、严重帕金森病、严重运动神经元病和语言能力丧失6种疾病,保险公司可仅承担在某年龄之前或之后的保障责任,但要在保险条款中进行特别说明。对此,投保时需特别留意。

并非保额越高越好投保人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按需购买。目前,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平均为10万元左右,所以保额在10万元至20万元较为适中,不能低于10万元。

并非是癌症就能保据了解,大多数重疾险的索赔都是由癌症引起,因此,有些保险营销员在招徕客户时称“买了重疾险,是癌症就会赔”。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癌症都在重疾险保障范围内,例如,女性的原位癌和皮肤癌在很多产品中就属于免责范围。因为原位癌多发于口、唇、咽喉、肠胃肺甚至皮肤等处,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是“癌症”,在医学上与恶性肿瘤有较为清晰的区别定义。所以,国内外大多数重疾险合同均把原位癌排除在保险责任之外。

不可隐瞒以往病史投保重疾险的过程中,投保人应主动向保险公司告知既往病史,否则可能导致合同无效和无法履行,在理赔时会产生麻烦,导致理赔纠纷。

并非合同生效后就能获赔由于在保险观察期内,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因此观察期的长短也应成为选择重疾险产品时需要考量的标准。

商业养老保险五大优势


商业保险养老优势之一 保险养老操作简单省事

“为什么选择保险来辅助养老?”周女士沉思了片刻。“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比较简单可操作吧。你看,不管是股票,还是房产、基金,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行情、政策、走势什么的,判断买进或迈出的时机,等于购买之后要一直关注着,不然不放心,总怕错过了什么。保险就好一点,只要确定了要买什么产品,投保之后只要每年按时缴费,基本上就不需要做什么的,资金打理这样让人操心的事情都可以交给保险公司去完成,挺好挺省事。”

原来,周女士最看重的是保险养老方便可行。这让记者想起保险业界的一个“戏说”:和其他投资理财工具相比,保险就像一架“傻瓜相机”,只要按下快门,照片自然成像,也许照片质量不算太好(回报不算太高),但总体还是比较稳定可靠的;而其他理财养老品种可能是专业相机,理论上能获得更好的照片效果(回报较高),但如果操作者技术不到家,拍出的照片质量可能比傻瓜相机还不如。

商业保险养老优势之二 保险养老回报明确

“再者,我觉得保险养老的回报特别明确,只要确定自己希望在退休后每月从保险公司领到多少养老金作为补充,就可以让保险公司帮助计算出我们需要购买的额度和缴费时间,到了约定时间就可以开始按月领钱了。”周女士提出了第二个自己比较认同的优点。

的确,如果采用保险来辅助养老,退休之后每月或每年能从保险公司领到多少养老金是非常明确的,这样就能对通过保险来辅助养老的比例情况做到“心知肚明”,如果发现自己的养老计划尚有缺口,也可以及时补救。比如,周女士预计自己退休后除了社会基本养老金,每个月还有2000元的养老金缺口,而她自己目前拥有的保险到时候能每月为她提供1000元的回报,这样等于只要另外再筹措1000元左右的资金就可以了。而其他理财品种,很难比较精确地预测出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以后的收益情况,无法给予肯定和确切的回答,很难由个人来控制。当然,由于回报相对固定可计划,保险的收益率水平相对就低一些。

商业保险养老优势之三 商业养老保险收益较低但是风险也低

“对,收益率也需较低,但风险也相对低,这可以算是保险的第三个优势吧。”周女士自己倒也心宽得很。作为养老资金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追求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这与一般资金投资追求收益较大化的原则有所区别,所以低风险、收益一般,反而可以作为保险辅助养老的一个优势存在。

商业保险养老优势之四 保险可强制储蓄 自律效果强

“保险可以强制自己储蓄。”周女士又提出一点。的确,青壮年时期有很多的花钱渠道,如果不强迫自己为了将来养老而预先做点准备,那么钱花了也就花了,老年生活最终没保障。保险恰恰有一个强制储蓄的特点,必须按时定量交保险,养老安排就比较有计划性。而且,由于退保损失会比较大,因此人们会慎重考虑“毁约”问题,从而就带有了较大的强制性和资金使用特属性。这个特点对于平常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较差的人群而言,特别有一种“他律”的效果,显得更为稳当,更有效力。

商业保险养老优势之五 商业养老保险储备越久 效果越佳

“养老储备是一项长期的理财计划,通过复利滚存计算收益的保险,也是储备时间越久,效果越佳。这两者比较容易匹配。”周女士找到了保险辅助养老的第五大优势。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效力”,“复利的魔力”通过保险可以得到明显的体现。而且,终身型的养老保险能够让人活得越久,领得越多,可以部分解决退休后“活得太久”带来的经济压力,这一特点是其他任何理财工具都无法实现的。

相关链接:

什么是商业养老保险?

业养老保险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险。

商业性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交纳了一定的保险费以后,就可以从一定的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这样,尽管被保险人在退休之后收入下降,但由于有养老金的帮助,他仍然能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目前,保险市场上绝大多数商业养老产品,都是限期缴费的年金保险,即投保人按期缴付保险费到特定年限时开始领取养老金。如果年金受领者在领取年龄前死亡,保险公司或者退还所缴保险费和现金价值中较高者,或者按照规定的保额给付保险金。

年金保险和生存保险都是以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生存为给付条件,年金保险是生存保险的一个变种,但是两者之间仍然有所区别。前者在保险期限内生存时由保险公司按照约定的期限和方式给付保险金,后者在被保险人生存至保险期满时由保险公司一次性给付保险金。

商业养老保险种类

目前市面上的商业养老保险,根据是否具有分红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养老险和分红型养老险。其中,后者又在近几年有新的产品出现,比如万能险和投资连结险。传统养老险和分红型养老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者的预定利率设置不同。前者的预定利率是确定的,后者有一个保底利率,但相对前者要低许多,或者根本就没有保底,但有投资收益的可能。

保险知识,五大真相话保险


第一,每个人都已投保,要么向保险公司,要么向自己的腰包投保。人的一生没有人能顺顺利利,总有些坎坷,从出生到度完一生要经过很多次的考验。如小时候的上学,青年时的创业,结婚生子,年老时养老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腰包总是一天天的减少,那为什么不把我们要承担的风险转嫁到其他地方去呢,保险公司就是一个好去处,你只要花较少的资金却能换来较大的收益。

第二,保险是一种准备。是今天为明天准备,年轻为年老时准备,父母为子女作准备。

第三,保险不是投保人想不想,而是受益人要不要。

第四,保险是责任心和爱心的代名词。很多人会对自己的爱人说我会对你好一辈子,但万一哪天他发生了意外,那他用什么来照顾他一生?有这么一句话,你在的时候由你来照顾你的家人,你不在的时候有你的保单来照顾他们,充分显示了保险的责任心。我相信大家都听过久病面前无孝子这句话吧。当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看着一天天虚弱的身体和一沓沓昂贵的医疗费单据,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处于本能,他有求生欲望,处于经济,他......如果这时候有位保险工作人员拿着他的保单来理赔时.........

第五,任何东西只要有现金就能买到,但是保险不是这样的,购买保险除了要有现金,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也是要赢利的,它只是把大部分客户所交的保费来赔付小部分人的意外。这充分体现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散化。同时我们客户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保障。

保险知识,五大招数教你理财


摘要:央行不到1个月两次降息,部分理财产品收益下滑,投资者不妨采取保守策略

新一轮降息周期已经来临!对此,消费者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理财思路?哪些理财产品会受到影响呢?记者昨日采访的理财专家认为,面对当前的大背景,稳妥投资者不妨采取保守策略,稳打稳扎以保存实力,定期存款、债券(企业债、国债)都是很好的投资渠道。相反,受减息影响,一些与“利率联动”的理财产品收益将面临下滑。

【储蓄】

变招1:规避再次降息不妨存定期

如今,投资市场不景气,如果你找不到更好的投资品种,不妨尝试一下存定期。

央行这次调整利率,一年期(含)以上的存款利率都下调了0.27个百分点,同时5%的利息税暂停征收。即便是一年期存款利率目前也有3.87%,比货币市场基金收益高,更比偏股或股票型基金强。

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样是3年期存款,政策调整前的10万元净税后收入为100000x5.40%x(1-5%)=5130元,而新政后净利息收入是100000x5.13%=5130元,两者正好持平。

再仔细推敲,发现10万元5年期存款,政策调整后的净利息收入就比调整前多出22.50元。也就是说,随着存款期限的增长,新政对老百姓来说更实惠。

记者点评:“利率、利息税”双调,如何兼顾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至少拿出一半现金存三年定期,目前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房贷】

变招2:固定房贷不妨转浮动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人民银行在不足一个月内已连续两次降息,专家预测今年还可能降息。在房贷业务上,受降息冲击最明显的当属固定利率房贷。

昨日,光大银行成都分行相关负责人称,总行暂时没有对固定利率房贷作出任何调整。不过,任何业务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在降息期内,固定房贷已失去意义,他们也暂时不会向客户推荐这款品种。

该负责人指出,当初选择了固定利率房贷的客户,也并非没有办法调整。据称,只要你选择的是纯粹固定利率房贷,而不是组合式的,在贷款期满一年后就可以申请转化为浮动利率房贷,以避开因持续降息带来的影响。

记者点评:如今市场持续降息,建议大家挑选能及时调整利率的房贷品种(即央行当月宣布降息或加息,银行从第二个月起就按新利率执行的品种),而不是必须等到第二年1月1日才执行的常规品种。

【债券】

变招3:新债才是避风港

降息、股市暴跌……哪里才是避风港?答案之一可能是债券。

近期债券市场表现强劲,有机构交易员用“牛气冲天”来形容。个券成交方面,部分企业债、公司债品种几乎被“炒成了股票”,涨幅在1%以上的个券比比皆是。以近期表现抢眼的08康美债(126015)和08宝钢债(126016)为例,9月以来,前者从73.03元涨至昨日的81.8元,上涨12%;后者从76.05元涨至83.59元,上涨9.9%……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央行前晚正式宣布降息及调低存款准备金率,中国进入降息周期正在成为现实,债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将逐步凸显。不过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某些券种也充斥了较高的投机氛围,对此市场参与者也应注意投资风险。

记者点评:降息周期中,投资债券的确是好选择。不过,连日暴涨,目前多只企业债券的收益率已经大幅下降,甚至还赶不上定期存款。截至昨日,8年期的08新湖债投资收益率为5.18%,5年期的08康美债收益率为4.45%。企业债投资价值几何?明眼人一看便知。因此,对于二级市场近期“热血沸腾”的债券表现,建议是多看别动,与此同时,积极关注新券发行,随时买进。

【万能险】

变招4:利率下降难免降低收益预期

当10月8日央行再次宣布降息,市场预期降息周期到来后,万能险结算利率下降大势已不可逆转。

事实上,受市场不景气影响,自8月以来,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下调了万能险结算利率(见表格)。以泰康人寿为例,其“放心理财财富版(万能险)”的结算年化利率已从7月的5.8%下降至9月的5.25%;而中英人寿“金菠萝a款”也从7月的5.7%下降到9月的5%……

东方证券保险行业资深分析师王小罡认为,弱市中,由于保险资金投资回报率下降,万能险结算利率的连续下调实属“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未来两年内资本市场的弱市格局没有改变,加上可能到来的降息周期的影响,结算利率降到4.50%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记者点评:由于与“利率联动”,因此万能险今年收益下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对此,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对于正考虑买万能险的投资者,建议降低收益预期,毕竟此前的高收益只能做参考;而对于已经购买产品的客户,则要避免出现极端的退保等状况。

【信贷类理财品】

变招5:老产品大多不被波及投资需调整思路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受央行下调贷款利率的影响,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普遍下滑,较利率调整前的收益下降超过0.2个百分点。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杨建超表示,由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收益以贷款基准利率为参照标准,央行再次降息势必会带动信贷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进一步下调。

杨建超提醒,投资者必须要做好实际收益率比预期有所减少的心理准备,同时在降息预期下,投资者还应注意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新动向,适时调整理财思路。

记者点评:此次降息一般不会波及已经发行了的老产品。不过,如果投资者购买的是一些收益随贷款利率浮动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情况将另当别论。降息后,这部分产品的收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