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三口之家理财怎样让钱生钱?

2021-05-28
三口之家保险理财规划 三口之家保险规划 三口之家家庭保险规划

基本情况:

路路,女,30岁,在学校工作,月收入1400元(五金除外),爱人在外企工作,31岁,月收入4900元(五金除外),儿子现10个月,家庭月收入8000元(包括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等1700元),拿到手收入为6300元,两人工作稳定,年底有奖金大概1万元。居住在江苏常州市。

家中有存款2万余元,有34000元在股市中,自住房产92平方米,是公积金还贷款,月还1600元,到今年6月份还清。家中有一辆大众汽车,月停车费210元,油费700元。每月日常开销宝宝1000元,大人800元。定额基金每月200元。除了单位缴的五金外,没有购买其他保险,也没有帮宝宝买保险。

理财目标:

一、十年内想购置13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

二、除单位的五金外,是否还要购买其他保险?另外,想帮宝宝买份保险,可不知道买哪种险。

三、想用公积金贷款再买套6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租给外国人,不知是否可行?

四、希望通过理财知识的学习,增加家庭财富。

理财规划

1.现金规划:负利率时代 首选货币市场基金

路路家庭开销接近3000元/月,按照国际惯例,家庭急用现金的安排要满足家庭3-6个月的开销,由于中国人有储蓄偏好,一般偏向大者,路路家正好有储蓄2万元,在现金规划方面基本算合理,考虑到目前银行的实际利率还是负数,建议拿出储蓄的50%,即1万元以货币市场基金的方式储备,收益高于银行储蓄的同时变现也相对方便且安全性也很好。

2.风险管理规划:意外险重疾险不可少在路路的家庭中,路路的爱人年收入大约6.7万元,占家庭收入的78%左右,因此,首先建议为路路爱人购买保险。按照工作年限法计算,路路爱人的理论身价是194万元,建议购买保额为190万元的相关保险,期限为10年,每年需缴保费2790元。在保障未来需求方面,建议路路和爱人各购买一份意外伤害保险,每年需缴保费合计200元。在医疗方面,商业保险和社保医疗有很强的互补性,建议路路和爱人各购买一份10年期30万保额的重大疾病保险,保障31种重大疾病或手术的提前给付,合计每年需缴保费3360元。另外,建议路路和爱人各购买一份住院津贴保险,在住院期间每人每天给付住院津贴150元,重症津贴300元,手术津贴600元,合计每年需缴保费829元。在宝宝风险管理方面,由于儿童活泼好动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建议首先为宝宝购买一份意外伤害保险,虽然通过保险不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但它能够有效地转移风险,保障家庭生活的安定,给家人一份安心和宽慰。除了意外事故外,由于儿童抵抗力弱,头疼脑热生病住院的概率也要比成年人高很多,花在孩子身上的医疗费用支出也比较大,由此建议给宝宝购买一份住院医疗保险,用以报销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同时也可加一份住院补贴保险,按住院天数给予现金补贴,以弥补自费用药和诊疗范围报销的限制;另外,还建议给宝宝购买一份20年期30万保额的重大疾病保险,以上几项保险产品年缴保费580元,可报销5万元医疗费和30万元重大疾病的提前给付。3.教育规划:子女教育金储蓄保险值得考虑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还有一项较大的支出,那就是宝宝未来上学或者出国留学的费用,随着教育支出越来越高,以及不可预测的未来风险,父母的重任会越来越大,所以提前为宝宝做一个财务规划很有必要,因此建议给宝宝购买一份10万元保额的子女教育金储蓄保险,每年储蓄10428元,占家庭年总收入的12%。4.投资规划:坚持合理配置 以租养贷不可行路路和爱人都比较年轻,收入在走上坡路,资产的积累能力趋强,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在现有股票投资的基础上可加大证券类资产的投资,但证券类资产的投资要合理配置,例如基金定投、债券类资产、混合型基金,以增加资产的抗风险能力及资金的利用率。定投基金最好选股票型及指数型基金,外币理财涉及汇率的风险要慎重,Q D II等不熟悉的境外投资产品最好不要选。路路想通过公积金贷款买房再出租,达到以租养贷的目的,此举不可取,因为目前大中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很大,房价虚高,房屋租价比只有3%左右,有的地区还不到3%,低于5年以上公积 金 贷 款 利 率3 .8 7 %, 更 低 于 正 常 警 戒 线4 .5%,存在投资风险,可操作性和回报率不高。再者,目前国家对房价出台调控政策,房价有一定的下跌空间,此时也不适宜购房。建议投资一些纸黄金或实物黄金等产品,黄金和房地产比,流动性较好,回报率也尚可。考虑到未来几年宝宝的亲子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都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路路和爱人还没有配置商业养老保险,现有的住房基本上够三口之家居住,所以不建议路路在短期内购房,10年左右,靠资本市场的投资运作,路路买房的愿望应该能够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理财规划需每一到两年年检一次,根据宏观经济、家庭收入、家庭责任、身体状况等变化,适当调整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