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如果非要得一种癌症 可以选淋巴瘤?为什么?

2021-05-12
为家庭拟写一份保险规划 为自己做出一份保险规划 保险为下一代做人生规划
9月12日,时逢第16个“世界淋巴瘤日”之际,由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淋巴瘤之家” 患友组织发起,百济神州支持的《2019年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

本次白皮书调研覆盖全国近5000名患者,围绕诊疗经历、医疗负担、生命质量等维度展开调查,旨在通过厘清和反映我国淋巴瘤患者的现实状况,提升全社会对淋巴瘤患者的关注,并呼吁各界携手,帮助患者改善生命质量,重拾生活信心。

据“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介绍:“作为患者组织,我们在工作中时常遇到患者全家奔走多个医院、省市就医的例子,可以想见他们在体力、财力与心理上面临的巨大压力。做这个调研的原因在于,我们在2018年全球淋巴瘤患者生存调研中看到,中国患者是全球患者中唯一一个将经济负担作为最主要负担诉求的患者群体。所以我们2019年主要针对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生命质量展开进一步的调研,看中国的患者到底经济负担是什么样的,生存质量如何。”

“患者的困境和需求,是我们开展帮扶工作的起点。”白皮书发起方之一、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马滔女士介绍了本次调研的初衷:“在我国,淋巴瘤尤其是罕见淋巴瘤亚型的患者正面临巨大挑战,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还需仰赖多方力量。我们希望通过白皮书的发布,各方关注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现实,为切实解决患者需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希望与困难并存 误诊率高各有说法

“我当爸爸了,9年前的一位患者刚刚告诉我这个消息,很开心,这是作为医生最愿意最高兴听到的话”,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朱军说。

据其介绍,作为可以被治愈的一类癌症,在肿瘤的发病排位中并不靠前,男性占第9,女性因为有乳腺癌等高发病占据第11位。他用多、快、好、省四个字来形容其特点,多,主要是指患者数量多,尤其是老年人居多;快,是发病率快;好,治愈率提高最快;省,新药多,新的治疗办法多,相对于单一的化疗手段,更容易走向多元的规范治疗之路。但是,淋巴瘤目前确实面临着分型多、确诊难、发病症状不典型,常常容易被忽视、经济压力大等问题。

白皮书显示,参与调研的患者中,约43%患者曾有过误诊经历,51%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方得以确诊。患者从初次诊断到最终确定所患亚型,平均耗费时长为2.5个月,而一些亚型患者确诊所需等待时间更为漫长。误诊比例最高的病种达到57%,最低的也有23%。同时,调研表明,大部分患者为了确诊,需奔赴北上广等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异地就医成为许多患者无奈之下的选择。

关于误诊率方面,朱军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它并非单一疾病。淋巴瘤是一个不太容易诊断明确的病,淋巴瘤根据世卫组织的分类,淋巴瘤实际上是70多种不同亚型的“淋巴瘤家族”的统称,并且淋巴瘤还在持续不断的分类,这就说明了它的复杂性。

调研中说有40%的误诊率,这是病友的看法,作为临床医生,朱军认为没有这么高的误诊率,因为误诊是把这个病看成另外一个病。洪飞是从调研当中,最开始看病和到最后的诊断说法不一样,这就说明了淋巴瘤的特点。一般来说淋巴瘤病人需要去两家以上的医院才能得出结论,如果你把前面看的都说是误诊,这个误诊率很高。但是因为淋巴瘤的类型很多,淋巴瘤的分类难度很大,因此在淋巴瘤上出现很多的不同的看法,这就需要很多临专家和医生进行合作。

随着医学技术与临床研究的进步,这一困境有望取得突破。朱军分享道:“实际上,淋巴瘤有希望成为‘一击即中’的肿瘤,如果患者能及时得到诊断、有效的治疗,病情可能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很好的控制。如今,新药不断涌现,包括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运用,已经让淋巴瘤治疗进入无化疗时代。尤其是本土创新药的发展,对于套淋、慢淋等少见亚型都有新的疗法在探索。作为临床医生,我希望新疗法越来越多,能让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这是最让我兴奋和期盼的事。原来我们都说把肿瘤细胞杀死,现在我们可以用一些和平相处的方式,就好了。”

需求与压力同在:如果我一定要得一种癌症,我希望是淋巴瘤

“如果我一定要得一种癌症,我希望是淋巴瘤”,现场不止一位嘉宾给出了这个假设问答,原因是因为这是一种可以治愈,也知道怎么治愈的病。但是,相对于可以康复的美好前景而言,随着淋巴瘤患者生存期逐步延长,由于长期治疗导致的经济负担,随之成为困扰患者及家庭的一大难题。

在重点调查的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方面,白皮书显示,有高达93.5%的青年赋闲患者,是由于患病导致不能工作或读书;70%的中年赋闲患者,是由于患病而不能工作或者不得不提前退休。

与之相对应的是高额的医疗费,白皮书显示2018年度,患者年度医疗水平总支出平均值为18.6万,约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2.33倍;患者年度自费支出平均值10.7万元,约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1.34倍。

患者治疗总花费平均为32.6万元,治疗自费比例为60%,只有17%的患者可以承受患病带来的医疗支出;有61%的患者曾有过断药经历,其中有19%是因经济负担过重而断药。从所患淋巴瘤亚型来看,间变大、套淋这两种亚型因为经济负担而断药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1%、36%。

另外,淋巴瘤因为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更新换代快,出现了很多免疫/靶向药,在给淋巴瘤患者带来治疗获益的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相当大的经济负担。白皮书显示,间变大、霍奇金、MK/T、慢淋四种亚型,使用免疫/靶向药对于整体花费影响最大,会造成19.4万——37.8万人民币的总体增量。尽管如此,各淋巴瘤亚型患者都表现出对于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的需求,其中套淋、慢淋、滤泡、外周T、边缘区患者的需求呼声都很迫切。

但是,作为医药公司,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博士表示:“如今,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包括百济神州在内的一批创新药企快速发展,聚焦中国患者需求,启动大量临床研究,通过加快新药创制,帮助患者以多元化方式获得创新疗法。但是怎么降低药价,让中国人吃得起好药,还需要多方努力。”

对此,青岛市社会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刘军帅首先肯定了这中调研的方式,确定性的数据,对于政府的决策和药企的决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以用白皮书的形式发布,通过用数据说话的方式,把患者一些没有满足的诉求,尤其是没有满足的医疗诉求展示出来。当调研了特定的患者群体以后,推动该疾病进入一个科学的轨道和学科的轨道,做一个系统性的数据统计,向政府反映这是什么情况,以及应该拿出什么解决方案。在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框架中,正在朝着专业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方面发展。

针对可及性的问题,刘军帅表示,国家有专业的机构和协会来定义罕见病,政府现在做决策需要法定的定义作为决策的依据,这是我们的欠缺。但是我们现在选择了另外一个做法,将罕见病目录作为决策的起点,目前政府基本上也赞成这样做。因为现在中国没有,所以我们用目录的方式推动罕见病事业的发展,包括医疗卫生、医保政策等。

刘军帅认为所有的药物都有一个可及性,但是有很多药物,包括这些药怎么报销,以及报销的可负担性,一个是医保的可负担性,一个是个人负担性,这是大家现在习以为常的三个大的融合体系,但是它背后包含了三个因素,伦理、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做任何一个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患者的健康和福利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做罕见病目录就需要考虑优先级的问题,要对这么多罕见病做一个优先级的管理。因为我们现在资源有限,应该让最需要的患者先进来,有一些还不威胁生命的就往后推一点,区别好轻重缓急。从伦理上看,虽然每个患者都需要照顾,但是毕竟受制于资源等各个方面的限制,仍旧需要先选最重要的那个。无论是药企、患者还是其它利益相关者,肯定都有一个政策预期。问题要最终要解决,政策预期就变得非常关键。

因此,大家要形成一个利益联动体,建设一个多层次保障体系,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社会救助、商保、慈善等各方的参与。

社会组织参与 慈善救助调研的缺失 需要共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前文提到,刘军帅希望形成一个利益联动体,建设一个多层次保障体系,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社会救助、商保、慈善等各方的参与。所以建议在此后的调研中,加入慈善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内容。

朱军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希望多建立淋巴瘤之家。他的解释是,得了疾病都会担心,加之淋巴瘤比较复杂,所以病人会不清楚。但是进入淋巴瘤之家之后,变得明白了,但是有的人更蒙了,因为里面说什么都有。但是这是一个过程,只要他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就会慢慢地好起来。他说我们要有正确的治疗观念,不要让患者对治疗产生恐惧,这不是好的引导。陪着病人走这条路,最终能不能治愈,要靠规范的治疗,更要靠患者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时间。

值此“世界淋巴瘤日”,与会嘉宾希望通过白皮书,能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存现状完整呈现在公众面前,帮助公众全面了解淋巴瘤,给予患者更多理解与关注。

相关知识

保险知识,买保险是一种花费还是一种投资呢?


保险是花钱还是投资理财?其实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就保险的产品种类来讲,保险即有消费型的,也就是象大家吃顿饭,买件衣服那样的纯消费的保险.也有和基金,国债,银行存款一样的储蓄型的保险,在提供保障的同时也能理财和获得收益。­

因此,很多朋友理财的时候,由于对保险的不了解,以为买保险都是消费掉了,因而觉得不合适,亏了:).其实如果你买过保险,就会知道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了。

购买保险的意义其实也好理解,只是目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到那份上,所以保险的观念和运转都不太成熟.就好比几十年前,大部分人都穷得可以,家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余钱剩米,所以银行存款基本就很少,或者有的人从来就不去银行,因为没有积蓄。­

保险属于金融行业,实际上和银行储蓄是一个道理.如果你购买储蓄型的保险,其实就相当于是存了一笔钱.当然,办理这个存款手续的金融机构不是银行,而是保险公司.当然,这两笔存款在取用和目的,收益形式等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别,那就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什么都存在而不会相互取代的原因。­ 

很多人都非常有意思,认为放在银行是安全的.放保险公司就危险了.实际上很多保险公司的客观财务等级比有的银行还要高.比如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国际上标准普尔的评价是aaa,而中国的各大银行只能得到bbb+的等级.因此,银行可靠放心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信任和心理习惯:)­

购买消费型的保险,你得到的是某一特定阶段特定金额的保障,如果你平安无事,你自然就消费掉了.但在大数法则的现实面前,肯定会有遇到风险的人获得赔偿,他得到的超过他所交保险费的部分其实是你和很多人为他凑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买消费型保险就好比慈善募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然我们希望自己永远是在帮助他人,而不想成为被帮助者.这应该就是你购买消费型保险的最合理动机。而储蓄型的保险,其实就是在存一笔钱,这笔钱的收益也许不是最高的,但是却一定是最稳妥的.它肯定不是所有人最合适的理财方式,但却会是某些人,或者某些事情上最合适的理财方式之一。这里面的道理如果细细体会是不难理解的。­

1、自己存钱和把钱存银行,存保险公司确实是一样的效果,就是到期后我有多少钱。(股票,基金,期货什么的风险比这些大,先不说)。但是,由于在自己手里和存银行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最灵活,想用就用。而保险却有一个缺点,就是你不能随便挪用,即使最好的朋友或者亲戚给你借钱,你也不能随便动,因为你有损失。这样一来,就等于保险有一个强迫储蓄的功能。当然如果你储蓄能力特强,六亲不认,谁也借不走,又会投资,你也许就不需要买储蓄型的保险啊,不过保障型的还是该买点。­

2、保险公司强调,除了储蓄功能外,保险有一个保障的功能,比如你想存10万块钱,每年存一万。放银行,或者在自己手里,你存到第五年出事了(意外或者大病或者什么其他的问题没了),那你就只有5万。而保险不管你存到几万了,出事就有10万。(假设你保险额度是10w)。所以,保险提供了这种保障,而存款不会有这事。当然,一般人也不会出事(否则保险公司肯定不存在了)。­

3、如果我们能假设社会和经济都相对稳定(如果乱了,就什么也别干了),我们也能相信风险确实存在,我们也能相信保险公司,以上条件都成立的条件下。我们的钱确实没有必要只放银行或者只投资,因为风险太大。­

4、关于储蓄型保险的通货膨胀问题,这不光是保险的问题,放那里都这样,现在的情况就上现在的保险,通货膨胀了我们挣钱也容易了,再加保险就是了。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就是通货膨胀了,我们却正好出意外了,没来得及加保,那也就没办法了,毕竟保险并不是万能的。­

­5、保险和其他理财手段一样,都不是最好的,都有风险,所以我们如果有余钱的话,应该是:银行,基金,股票,自己投资,保险,黄金,房地产等等选择性的做几项。总比只把钱存银行要强。­

6、要想抵制通货膨胀,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钱消费掉.但显然我们不能都消耗掉,因为以后你未必能挣到那么多钱.需要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做一些投资,把钱放到经济运行当中去,这样才可以增值。­

­

名人谈保险: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15年前,记得到一家保险公司采访时,看到这样的标语:“保险的意义,只是今日做明日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小时做儿女长大时准备。”这几句话对初为人父的笔者非常震撼,后来才知道是胡适先生说的,使我认识到购买保险的必要。

保险不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话题,也不是一种让人闻香止步的享受。在当今世界,本来负面的事情就太多了,酗酒、吸毒、凶杀、离异、火灾、疾病乃至战争等等,不一而论,已经够人们烦恼和恐惧的了,谁还有心情去谈论火警、伤残、车祸和死亡等不愉快的话题呢?

另外一点,保险是没有形状,没有重量,没有颜色,没能气味的怪物,没人能用感觉器官嗅它、品尝它,它比鬼魂更难捉摸,至少有人还可以梦见鬼魂,想象到鬼魂的样子,但连最有名的灵修大师和抽象派艺术家也无法将保险描绘出来。

对国民生计如此重要的保险,偏偏在教育系统中“遗漏”了。在学校,你可以得到丰富的知识,但在一万年内也未必用得上有关星球和银河的知识;你也可以沉迷于从地下挖出来的古物,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去描绘成千上万年前人类的生活,你也可以参加最实用的烹饪、裁缝等家政类课程,但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偏偏没有任何一堂课提到保险,大多数人对月球的了解恐怕比对保险的了解更为深入。但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与保险无关,难怪大家对保险有害怕和憎厌的心理呢。

公众对保险业印象不佳,保险业本身也难辞其咎。从整体来说,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及其从业人中兢兢业业,公平合理地对待客户,发挥出保险对人性的关爱。但全行业整体素质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在每家公司中总有害群之马,令全行业蒙受耻辱。

其实,许多名人都有关于保险的重要作用的精彩论述。保险从业者是耳熟能详,但对我们普通人还是很新鲜,有启发意义的。

英国首相邱吉尔

“如果我办得到,我一定要把保险这两个字写在家家户户的门上,以及每一位公务员的手册上,因为我深信,透过保险,每一个家庭只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就可免除遭受永劫不复的代价。”

美国总统杜鲁门

“我一直是人寿保险的信仰者,即使一个人再穷也可以用寿险来建立一份资产,当他有了这份资产,他才感到真正的满足,因为,他知道假如有任何事发生,他的家庭仍可受到保障。”

收益,保险“定投”只是一种噱头?


基金定投以平摊成本和分散风险为目的,而保险定投其实只是一种噱头。保险公司之所以热捧“定投”概念,就是猜透了投资者“怕钱不值钱”的心理,将基金定投的做法套用在保险产品的设计上。

 坚持定投可以分散风险,使得基金定投成为不少市民理财的选择之一。记者发现,在北京和广东等地,一些保险公司也借着“定投”二字频频推广新险种。不过,《投资与理财》特约理财师提醒,基金定投以平摊成本和分散风险为目的,而保险定投其实只是一种噱头。

保险玩起“定投”概念

定投,简单点说,就是由机构在固定的日期,帮你投资固定的基金。

这个概念本来只应用于基金业,但由于定投具有积少成多、分散风险且手续简便等优点,保险公司也打起了它的主意,玩起了“保险定投”。

市场上最早打出“定投”概念的险种,当属投连险。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一些月缴型投连险都以“类似基金定投的方式购买”作介绍,称有平衡分散风险的显著特征。

太平人寿也推出一款名为“财富定投”的两全保险,就是以“保费定期投入”为卖点,炒起了“定投”概念。

“定投”只是噱头

保险公司之所以热捧“定投”概念,就是猜透了投资者“怕钱不值钱”的心理,将基金定投的做法套用在保险产品的设计上。

其实,单从太平人寿“财富定投”这款产品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妥。

根据宣传彩页,这款产品具有缴费统一、年年返还的特点,返还次数为“缴费次数+10”,产品在保单满一周年后,可每年领取生存保险金。

比如,每年缴1万元保费,缴足20年,30年后收回全部本金。自缴保费第二年起,每年领取当年保险金额的20%,即2000元,连续领取30年期满,30年累计领取约6万元,期满后返还所缴的全部保费共20万元。

但是,中国平安资深代理人张先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除去保险公司的分红,30年每年累计返还保费加上最后保费本金共26万元,纯收益为6万元,平均年化收益2000元,约占总保额1%。而目前银行1年期零存整取的利率即为1.71%,5年期的更高达2.25%,远高于这款理财类保险产品的收益。

“这种定投保险的主要收益还是要靠分红获得,其实,就是普通分红险的变身。”张先生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也有人偷换了“定投”的概念,选择购买多份保险,以达到“定投”的目的。例如,购买6份保险,将缴费时间安排在每两个月一份,说这样就可以保证定期投资,且可以获得多份收益和保障。

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理财师提醒投资者,保险的首要功能是保障,若单算收益,远远赶不上其他投资品种高。通过购买多份保险获得高收益,还不如将这些钱全部拿去投资股票或者基金。同时,多份保障对于一个人来讲也是多余的。

****理财网网保险专家建议,保险要按需购买,重复投保也未必会获得相应的理赔。

你真的了解癌症吗?什么重疾险可以匹配癌症需求?


说到重疾险,就难以绕过癌症。虽说现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势头迅猛,但人们购买重疾险的首要防范对象,还是恶性肿瘤。不过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于保险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出险赔钱”这样简单的层面上,虽说对“得了病赔多少钱”、“没得病返多少钱”是一些基本要素的关注,但重疾险的保障本质是否优质,可不是这么片面的体现。

以癌症来说,不幸罹患,符合条件即赔,这没啥可说的。关键问题在于,你真的了解癌症吗?在身体健康的时候不对其特点深入研究,随意购买的重疾险待到真正出险时,又很可能起不到足够保障作用,很多说重疾险是坑的人,大都是出于这种原因。那么关于癌症,在购买重疾险之前,你至少应该了解到的方面是:

一、癌症复发率有多高?

这直接关乎你是购买单次/多次赔付型产品,以及接下来的间隔期考量。大多数复发和转移发生在治疗后的4年之内,少数病人复发转移发生在治疗后4-5年。如果恶性肿瘤在治疗5年内不复发,那再次复发的几率就很小了,意味着已经接近治愈。因此,常用五年生存率代表癌症的治疗效果。

线索小结:癌症复发集中于5年内,概率较高。

二、为什么癌症会复发?

术后癌症再次复发的原因在于:

1、切除不彻底

手术治疗主要是切除一些已经形成肿瘤的癌细胞,在手术之后再放疗或化疗杀死一些已经成年的癌细胞。但是癌症患者的体内会存在一些“未成年”的癌细胞,这些细胞在进行完手术治疗之后还是存在于患者体内的。所以在治疗结束之后,身体内的免疫力一旦下降的话,这些幼年的细胞就会立刻苏醒,进行分化,形成新的成年癌细胞。

2、癌症体质未变,患者体内仍会产生新的癌细胞

癌症患者的体质是具有“癌性”的,而治疗之后是把身体内的癌细胞给杀灭,但是患者自身的体质还是没有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癌症患者身体内还有很多新的癌细胞产生,这就是为什么会复发的原因之一。通过手术,患者体内的癌细胞被杀死,在较短时间内没有复发可以判断为被治愈。但因为患者体内的细胞分化调节机制保持了癌细胞的生存环境,新的癌细胞产生就变得很有可能。

3、癌症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

长期化疗,在杀死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其机体免疫力。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体内的细胞每天都在不断的更新,多数细胞都是进行正常的变更。只有少数的细胞不受到免疫系统的制约而发生恶变,形成肿瘤细胞。我们正常人身体内的免疫细胞是可以监视和消灭这些细胞的,当癌症患者经过化疗、放疗之后。不仅身体内的癌细胞被消灭了,身体内的一些正常细胞也会因此而受损,会影响到患者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这样一来对于那些恶变的细胞就不能及时的抑制,所以很容易会发生癌症复发的现象。

线索小结:目前的癌症治疗技术,只是以短期内复发情况判断是否“治愈”,癌细胞生存空间依然存在。

三、癌症复发等于宣告死亡?

复发后医生会跟你讨论新的治疗选择以及每种治疗方案可能的效果。治疗方案的决定取决于:癌症类型、复发时间、复发部位、扩散程度、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患者的预期。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肿瘤热疗、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

这个时候,一些患者仍会选择传统的放化疗治疗方式,治疗强度相比之前会有所增大。这意味对身体更大的损害,且因为方式相同,只是程度加大,效果往往也并不理想。所以,还有一些患者会选择靶向药治疗,因为医疗科技的发展,新药物的大量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晚期癌症治疗的格局,大大延长了生存时间。一些进口靶向药的治疗效果也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当然,这就免不了大幅提高治疗费用。一种新药的上市,大多价格昂贵。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国外或国内新上市抗癌药的谈判力度,以及逐渐纳入进入医保范畴,但是对于癌症,尤其是复发后的综合诊疗费用,还是让大多数家庭难以承受。

线索小结:即使对晚期癌症来说,现今也不是放化疗的天下了,新型靶向药的上市让患者及其家庭有了更多选择,但水涨船高的医疗成本,让大多数家庭更加难以为继。

四、什么样的重疾险才能真正意义上匹配癌症需求?

必要条件:

1、多倍癌症单独一组

从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能够合理匹配癌症保障需求的重疾险,起码是多次赔付型产品。多倍产品又涉及分组与否,不分组自然最佳,但这种产品较少且价格略贵,如果就在分组多倍产品中选择,那起码也要选癌症单独一组的产品。我个人认为,所谓分组的合理与否,其实全看保险公司的良心了,癌症如果不能独立一组,多次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当然,您也可以通过附加险的方式补齐癌症的多次赔付,但如果多倍产品价格实惠,也没必要费这二遍事对吧?

2、3年赔付间隔期

在多次赔付间隔这一块,从以上癌症五年期概念来看 ,5年期与3年期我认为并不是时间长短的区别,而是有用与没用的区别了!

3、至少50万保额

正如前文所讲,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救治了更多癌症患者的同时,也让医疗成本水涨船高。30万的保额已经难以覆盖住这笔高昂的费用,50万或更高才靠谱。

次要条件:

1、轻症赔付比例

正如我们早先说过的那样,轻症并非“较轻”的病,而是重症的前期表现。如此一来,在轻症的多次发病前提下,从严重程度上来说也应该是逐渐递增的才对。所以,轻症究竟是重疾赔付比例的多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2、附加服务的必要性

重疾险产品是否有附加服务,附加服务的质量如何,这也是您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重疾绿通,现如今看病能够提前挂上号,都成为了一种奢求。有了这个服务,去北京协和医院也不用为排队发愁,是不是很贴心?当然对于癌症来说,MDT多学科会诊与出国诊疗服务,也能更大程度的发挥国内外最先进的医疗力量,提升治疗效果,加大治愈几率!​​​​

保险知识,保险单给你一种保障


生命的最后32米

1995年10月21日凌晨1时许,著名的藏族青年笑星洛桑驾驶着那辆新买的富康轿车,行至西三环时,一辆装满沙子的拖挂卡车停在快车道的路中间换轮胎,该车既未靠边停靠,也未在距车尾50米外摆放三角警告牌或打开车尾灯.待洛桑发现已为时以晚,紧急刹车的痕迹长达32米,小车一头栽进了货车尾部的肚子里,洛桑胸部,头部严重受伤,急送医院抢救,但还是不幸于22日11时33分身故,年仅27岁.

消息传出,广大观众和文艺人士无不为之惋惜,悲哀.洛桑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藏族笑星,曾以:”洛桑学艺”得到亿万观众的好评.11月他将随大陆艺术团赴台湾进行艺术交流,一部以他主演的电影即将开拍,96年春节晚会已经排好他的的节目.

可一切随着一场车祸都消失了,一颗艺术明星还未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的陨落了.

洛桑是四川人,原名叫杨红,在洛桑出事前的一个星期,洛桑将远在四川的父母接到了北京,和自己成名的儿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短短的一个星期之后,便遭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惨痛经历.可是,两位老人还是要回到四川的.尽管在北京他们有房子,可是他们没有生活来源,特别是当他们生病的时候,谁来照顾他们?谁来承担他们的医疗费用?

如果离去的不是洛桑,而是我们呢?对于我们的父母,爱人和孩子意味着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