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农业险,是上呢,还是不上呢?

2021-05-08
保险上班规划 农业保险规划 农业保险全年规划
8月初,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在京郊种植白梨的果农李建国却忧心忡忡,先是雹灾、又遇旱灾,今年收成锐减,而农业险只能弥补他损失的10%。

同样遭受雹灾,昌平区南口镇前桃洼村的果农损失更大,全村没有一户上保险,一分钱赔偿也拿不到。

作为政策性保险,各级政府对农业险的补贴比例高达75%,每年财政支出约4亿元,而农民却认为,赔付太少,作用有限。症结出在了哪里?农民还应不应该上农业险?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这也不赔,那也不赔,谁还上保险?”

昨天,记者来到李建国的果园。快到丰收的季节了,果园却没有往年繁忙的景象,一棵棵梨树像是霜打的茄子没有精神,打蔫的叶子下是不成形的果子,果皮上布满坑坑洼洼黑色斑点。

“这全是冰雹砸的,越大的梨被砸得越狠,”李建国说起当时的情况,“7月16日下午5点半左右,冰雹大的接近乒乓球,足足下了5分钟,然后又是20多分钟暴雨。”雨刚停,飞奔到果园,所见令人痛心,“树上的果大约有一半落掉了,挂在树上的也砸得不成样,几乎找不出一个完整的好梨来。”

第二天,保险公司的人就来了,“他们只计算落果,哪怕砸得剩下半拉果,没掉地下就不赔,”李建国说,“实际上,被砸的梨都没法卖了,而且,他们只按普通梨的价格算,而白梨的价格要比普通梨高出数倍。”李建国算了一下,梨园每亩大约能卖2万多元,而保险公司只能赔付2000多元,仅能弥补他损失的10%。

同样拿不到保险的还有昌平区南口镇前桃洼村的果农,他们是自己选择不上保险,“前些年上过,赔付的时候条件严苛,”村民说,“这也不赔,那也不赔,谁还上保险?”

“做农业险,保险公司不盈利”

保险公司是不是赔得太少了?记者随后采访了保险公司,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农业保险是赔率最高的险种,现在的农业险,都是政策性保险,政府给补贴,保险公司才勉强做,“做农业险,保险公司不盈利。”

记者从市保监局了解到,目前本市5家保险公司从事农业险业务,去年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共5.4亿元,支付赔款达到5.2亿元。

“赔率高,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最高,一旦出险,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每块地头,这么算下来,农业险几乎不盈利。”业内人士称。

赔款额这么高,为什么农民感受不到?“这是因为大家对农业险的认识有偏差,”市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解释,“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保障的还是农作物基本成本投入,而不是农产品(000061,股吧)的收益。”

去年,本市参加农业险农户18.5万户,受益农户18.4万户,以获赔总额5.2亿元计算,平均每户获赔2800余元。这笔钱,可以帮助农民恢复再生产,却不足以弥补收成损失。

北京农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李蕊说,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成本保险,而不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收益保险、产量保险,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农民对保费的承担能力和政府的补贴能力都还不足。

赔付不多,农民还愿不愿意上保险?李建国拿出保单:每亩地保费280元,其中只有28元是他自掏腰包,其余90%都是各级政府补贴。“哪怕每亩地只赔2000元,比我交的还是多多了,”李建国说,“现在天气灾害多,明年肯定还得上!”

记者从市农委提供的数据了解到,去年本市5.4亿元保费中,中央、市级、区县级财政补贴共4.07亿元,占到了保费总额75%,农户个人支出为1.36亿元,仅占25%。

保险条款有待丰富完善

事实上,不仅仅是赔付额不足,在赔付细则上的不合理也常常引发农民不满。

今年5月31日晚10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击了大兴区榆垡镇新桥村的200多个西瓜大棚,半数瓜棚倒塌,瓜农找到保险公司时却被告知,保单自6月1日零时才开始生效。

“就差俩小时不给赔,可是后半夜风还在刮,这个时间又怎么界定呢?”村民张松说。事后,村民细看保险条款,才对保险日期产生了质疑:西瓜种植期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为什么保险有效期却是6月1日到明年1月1日?

“农业保险与普通财产保险不同,”保险公司业内人士介绍,“农业种植本身非常复杂,每种农作物在不同地区,适应的温度、环境都不同,农业险条款很难面面俱到。”

记者看到,本市农业保险细则有厚厚300多页,每一条都在专家认真核算后制定,“每年都会因为特殊天气情况出现新的问题,每年都在修订,即使这样,也难以满足种植环境的复杂性。”

“很多农民在投保时没有仔细看合同就签了字,”李蕊提示,“保险条款一定要详细了解,如果有特殊需求,可以与保险公司事先约定,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权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