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农村人身保险,农村人需要保险的三个缘由

2020-04-22
保险三个月的规划 人身保险规划 人身保险知识

在当前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要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福利水平,有必要通过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样才能缓解政府压力、缓和社会矛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根本上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农村人身保险是以农民的死亡、养老、医疗、生育、意外事故等保障需求为对象的商业保险。那么农民为什么需要保险呢?

需要保险缘由一:农民生活状况变动加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的流动性突出、固定居住减少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如何规避,如何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等,都是农村老百姓所关心的。保险作为分担和补偿风险损失的社会管理工具,毋庸置疑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需要保险缘由二:农民失地的风险客观存在。党中央三令五申制止侵占农民土地,可是在投资和发展工业积极性逐渐上涨的背景下,只能延缓土地被侵占的趋势,而不能杜绝土地被侵占的问题,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传统社会,土地是农民的财富来源和地位象征,拥有土地便拥有了一切。土地是立足之本,而工业化、城市化及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民进入了失地的行列,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需要保险缘由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带来的是人口出生率的逐步下降,而社会老龄化问题仍缺乏足够重视。生育率降低的现状也正从沿海城市蔓延到大城市的郊区。农民“养儿防老”的原始观念受到了冲击,保险需求油然而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需求带来了农村人身保险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人身保险,开始试图通过保险抵御突如其来的风险。

人们在生活中都有着自己的梦想,最最朴实的理想无非就是:我们的家庭能够居有其所、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农村老百姓也面临着来自这三方面的风险问题,特别是农民生活变动加大,大批的农民工进城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面临着更大的人身风险,而留守老人们的养老和医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关阅读

保险知识汇总,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现状与制约因素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一五”期间,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进一步延续了2004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三农”问题的解决被各级政府摆到了优先位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保障的新一轮改革,将为中国农村保险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保险市场只有吸引8亿农民参与,惠及8亿农民,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中国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由于中国至今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较完整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我们这里借助县域保险发展情况,来反映农村保险市场的状况。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国县域保费收入1321.5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30.6%;其中,县域人身险保费收入958.74亿元,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9.7%。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的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还极不发达。

但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有其现实的基础。

一是具备收入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超出中国人身保险起步阶段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1982年开始试办简易人身保险、团体人身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在从1982-1992起步的十年,人身保险业务主要在城镇展开,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没有超过2100元,低于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

二是有现实的需求。主要包括: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2000年,在我国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7.7%,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为7%(刚刚进入老龄社会的门槛),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镇总人口的比重为6.1%。世界经验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使得政府只能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挥有限的作用。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4.2降为2002年的4.13,并进一步降为2003年的4.1。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比如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在农村传统体制下,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丧失了最基本的保障,也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

再如农民工的保障需求。我国现在大约有1.4亿民工,他们既不能享受国家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也极少有人为自己和家人购买必需的商业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陈万志的调查结果表明: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农民工83.2%不愿意买养老保险,90%以上根本就没买。现阶段实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农民工即使参保也很难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这是他们消极对待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上海市政府与当地大型保险公司合作,利用大型保险公司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摸索出了一条“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相结合,解决农民工保障问题之路。

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3年,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2.7%,私人借款占65.97%,其他占1.24%。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既具备收入基础,又有现实的需求,那么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欠发达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呢?

二、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欠发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保险主体对农村市场的投入不够、产品设计不合理、营销网络及各项制度建设缺乏创新等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寿险公司缺乏开发农村市场的积极性。除中国人寿等少数在农村具有网点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公司之外,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农村市场持观望态度。原因在于:第一,城市市场依然有利可图。在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寿险公司不愿将有限资源分散到农村。第二,大部分寿险公司在县域市场没有网点。开发县域市场需要重新铺设机构、发展队伍、培育市场,前期投入较大,而实现利润的周期较城市长。

由于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开发农村市场缺乏投入,造成农村保险市场主体缺乏,市场竞争程度很不充分。不利于保险产品的创新。中国农村市场保险主体太少,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处于垄断地位,所占人身险和产险份额都超过70%,太平洋寿险和平安寿险只在个别地区开展业务,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中国人寿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只此一家,别无选择。在这种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自然不利于保险产品和业务的创新。

第二,提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不适合农民的需求。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当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并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切身需要。

首先,产品未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进行的,因而所开发的产品也都是针对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购买能力、保障需求而设计的。目前,在与城市收入水平相差悬殊的农村地区,销售的是同样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的保费、保险金额及保险的范围并不适合农民的实际情况,不能切实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其次,保险产品价格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保险购买能力。针对农民的保险产品应当是价格低廉,保障适度的,是农民能够承受的。目前,大多数在农村地区销售的保险产品,都不是针对当地农民的具体情况而设计出来的,而是城市低端保险产品的延用。大多数农民不具有消费和购买这类保险产品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在收入水平相差悬殊的城市和农村,销售相同的保险产品,对农民阶层来说是不公平并且难以承受的,很多产品没有考虑到农民收入较低且不稳定的特点,产品保障的范围广,保额较高,缴费额和缴费期限都超出了农民能够承受的水平。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长期以往,还会降低农民的投保意愿,浪费农村潜在的保险资源,错失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良机。

另外,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数量较少。由于在农村销售的人身保险产品都是从城市保险市场延伸过来的,本身就不很适合农民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再从中选择较为低端及适合农民购买的保险产品在农村地区推广,导致农民可选择的保险产品非常有限。目前选择较多的产品有千禧理财、英才少儿、康宁终身、康宁定期和短期意外险卡式业务等几种,保险公司在县域特别是农村提供的保险品种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防老、防病、防灾的迫切需求。例如,康宁终身和康宁定期只提供重大疾病保障,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即使身患一般性疾病,治疗费用也是不小的负担。在一些地区,向农民销售分红险产品,并由于续缴保费的不便利而使趸交业务占比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合适宜的。

第三,营销体系建设与组织形式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亟需加强。人身保险的营销渠道通常包括个人代理渠道、团体销售渠道及中介代理渠道。目前,我国农村保险的营销渠道主要是以个人代理渠道为主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体系。自2002年以来,保监会特别重视县域保险的发展,农村营销服务部在2003年和2004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各省的保险监管机构为支持拓展县域业务,鼓励商业寿险公司加快县域网点建设,开辟了网点审批绿色通道,并鼓励各家公司对达到一定要求的农村营销服务部升格为县级支公司或营业部。但是,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远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

营销体系的建设也包括营销队伍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做。很多县域家庭之所以未购买保险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不太了解,不懂保险”,因此必须加大对保险的宣传力度,而农民对保险产品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受营销员的引导和影响。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专门的农险部门的设立、管理模式创新、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创新、与政府的合作模式创新、理赔管理的创新等工作,也相当重要,需要加强。一些寿险公司通过参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中国人寿安徽、黑龙江分公司对农村网点赔款推行透明化管理。将每月的赔款给付明细张榜公布,并在公布后对已决赔款进行跟踪走访,征求意见,确保赔款公正、公平、准确、合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看,包括组织形式的创新等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养老金,参加农村社会保险 是农村人暮年的梦想


在步入老年之前,河南省邓州市槐树村村民毛大姐把暮年的梦想寄托在一个墨绿色的小本上。

16年前,当地官员热情地带来了这个梦想。当时,由民政部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她所在的地区施行,工作人员告诉她,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每人交纳一笔钱,等到60岁之后,就能每月领取一定额度的养老金。

老了能摆脱“翻土坷垃”的生活,还能“像城里人那样”领工资,对于这个农村女人来说,这简直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

毛大姐痛快地掏出400元,给全家四口人都买回了暮年的梦想。而4个墨绿色的小本子就是这些梦想的证明。它们由政府签发,封面上印着“农村社会保险缴费证”,而里面则是8个令人心动的小字:“参加保险,终身受益。”

在毛大姐的家乡邓州,超过6万个农民与她心存同样的梦想。他们每人手里都有一个或者几个绿皮本。如今看来,100元的参保金额并不算多,但在当时,河南省农民的月均收入也只有102元。对于这些靠天吃饭的人来说,“终身”不仅是抽象的两个字,也是极具诱惑的一声庄重承诺。

16年很快过去,很多事情已经起了变化。银行存款利率降了,CPI涨了,如果毛大姐在农闲时愿意看两眼电视新闻节目,她可能会发现,人们正为是否要延迟退休这件事而争吵不休。很多人担心60岁可能领不到养老金了,梦想实现的那一天又要向后移。而当年毛大姐交纳的那笔养老金,则已经变成另一个专业术语,“老农保”。

那些曾经让人雀跃的绿皮本,也变得纸张发黄,有的还多了些老鼠造访过的痕迹。因为保管不善,一些村民已经把它们弄丢了。

可毛大姐的梦想并没有打折扣。那4个绿皮本仍然静静地躺在柜子里,提醒着她当年关于暮年的期望以及得到的承诺。尽管在她的印象中,周围一些参保的乡亲,年过60岁,甚至直到去世,都没见过一分钱的养老金。

花钱来买梦想的人们也不仅仅是她的乡亲们。800公里以外的浙江农民黄大爷,当年花200元买了份养老保险,政府承诺,按照当时的利率计算,黄大爷60岁后每月可以领到12元的养老金。可如今利率降低了,养老金的金额缩水到了2元,还不够他买一斤咸菜。

绿皮本承载不了这些老人的暮年,那种闲适而又富有尊严的生活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邓州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解释中,当年那项养老政策只在当地推行了一年就已停止。政府本来指望农民交的钱存到银行后可积少成多,最后用本金和利息就可以给他们养老。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那些年经济不景气,银行利率下调了好几次,政府也没找到钱生钱的途径,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但真能了吗?为这笔历史欠账买单的,只能是那些底层的人们。

当覆盖全国几亿农民的“老农保”政策陷入停滞状态的时候,已经积累了140多亿元养老基金的保值也变得困难重重。即使一些农民最终领到了养老金,其领取额也大多比不上“低保”。

那个花钱买来的绿皮本,曾经承载着希望和诺言,如今却更像一个笑话。

毛大姐的故事有些荒诞,却是中国养老体制里一个真实的切片。事实上,即使是那些城里人,也能在毛大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那个关于暮年的梦想。因为在当下,那种“没有什么是可以确定的”焦虑感彼此相通,今天买下的船票不一定还有资格登上明天的客船。

当然,毛大姐仍然有值得期待的梦想。随着“老农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农保”已经开始试行。这种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看上去转移了不少风险。而毛大姐这样参加“老农保”的人,年满60岁也可以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关乎“老农保”和“新农保”,个中的利益保障且不说,但是这个承载着老年人的暮年梦想,承载着他们的终身之约,究竟能不能再次的战胜CPI,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也没有人能给出预知,那么暮年的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能不能长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