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存款保险,存款保险:理论与实践目录

2020-04-22
存款保险知识 保险理论知识 保险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章 金融监管框架下的存款保险制度

第一节 概念与范畴界定

第二节 管制还是自由化(一)

管制还是自由化(二)

管制还是自由化(三)

管制还是自由化(四)

管制还是自由化(五)

管制还是自由化(六)

管制还是自由化(七)

管制还是自由化(八)

第三节 理论基础分析(一)

理论基础分析(二)

理论基础分析(三)

理论基础分析(四)

理论基础分析(五)

理论基础分析(六)

理论基础分析(七)

理论基础分析(八)

理论基础分析(九)

理论基础分析(十)

理论基础分析(十一)

第四节 存款保险制度(一)

存款保险制度(二)

存款保险制度(三)

存款保险制度(四)

存款保险制度(五)

第二章 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最新发展

第一节 美国银行体系的形成(一)

美国银行体系的形成(二)

美国银行体系的形成(三)

第二节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一)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二)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三)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四)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五)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六)

第三节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一)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二)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三)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四)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五)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六)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七)

美国存款保险的改革方向(一)

美国存款保险的改革方向(二)

美国存款保险的改革方向(三)

美国存款保险的改革方向(四)

美国存款保险的改革方向(五)

第四节 存款保险制度在国际上发展(一)

存款保险制度在国际上发展(二)

存款保险制度在国际上发展(三)

存款保险制度在国际上发展(四)

存款保险制度在国际上发展(五)

第三章 存款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银行的脆弱性(一)

银行的脆弱性(二)

银行的脆弱性(三)

银行的脆弱性(四)

银行的脆弱性(五)

银行的脆弱性(六)

银行的脆弱性(七)

银行的脆弱性(八)

银行的脆弱性(九)

银行的脆弱性(十)

银行的脆弱性(十一)

银行的脆弱性(十二)

银行的脆弱性(十三)

第二节 银行挤兑与存款保险(一)

银行挤兑与存款保险(二)

银行挤兑与存款保险(三)

银行挤兑与存款保险(四)

银行挤兑与存款保险(五)

银行挤兑与存款保险(六)

银行挤兑与存款保险(七)

第四章 存款保险的定价研究

第一节 FSLIC 破产事件

第二节 关于存款保险定价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基于风险定价的 Merton 模型(一)

基于风险定价的 Merton 模型(二)

基于风险定价的 Merton 模型(三)

基于风险定价的 Merton 模型(四)

基于风险定价的 Merton 模型(五)

基于风险定价的 Merton 模型(六)

基于风险定价的 Merton 模型(七)

第四节 预期损失定价(一)

预期损失定价(二)

第五章 存款保险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存款保险的有效性分析(一)

存款保险的有效性分析(二)

存款保险的有效性分析(三)

存款保险的有效性分析(四)

存款保险的有效性分析(五)

第二节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一)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二)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三)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四)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五)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六)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七)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八)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九)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十)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十一)

存款保险的负效应分析(十二)

第六章 存款保险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关于存款保险模式选择(一)

关于存款保险模式选择(二)

关于存款保险模式选择(三)

第二节 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选择(一)

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选择(二)

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选择(三)

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选择(四)

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选择(五)

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选择(六)

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选择(七)

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选择(八)

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选择(九)

第七章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设想

第一节 存款保险制度前提条件(一)

存款保险制度前提条件(二)

存款保险制度前提条件(三)

存款保险制度前提条件(四)

存款保险制度前提条件(五)

第二节 中国的金融安全(一)

中国的金融安全(二)

中国的金融安全(三)

第三节 中国存款保险的模式选择(一)

中国存款保险的模式选择(二)

中国存款保险的模式选择(三)

中国存款保险的模式选择(四)

中国存款保险的模式选择(五)

延伸阅读

保险产品,保险与存款哪个好?


保障对象:子女年龄:8岁职业:孩子

社保:无

主要想获得的保障:子女教育金

希望每年交的钱:50000元左右

专家分析

保险与存款的区别一直都是讨论的热门话题,总的来说有一下几点区别:

1、灵活性:银行5年定期存款没5年结算一次,期间短,万一要用到钱的时候方便使用,不会亏损。而保险产品是属于中场期的理财产品,在5年以内如果想要全部取出,基本都是亏损,本金都不能保证。这一点上,5年定存比保险产品更加灵活。

2、稳定性:银行的5年定存有约定的收益,完全不用单行收益的浮动。保险产品的收益可以分为固定和浮动两部分,固定的是合同约定的,浮动的收益通常称为红利,这部分要根据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来确定,有不稳定因素,有可能很高,也有可能低。这一点上,银行的定存稳定性更强。

3、目的性:银行的5年定存就是把钱存在银行,没有特别的赋予这笔钱的用处,假如遇到要用钱的情况,那么这笔钱随时都可以取出来使用,而保险产品通常都有特别的意义,比如孩子的教育金,比如养老金等等,保险产品也根据这些目的设计了针对性的领取方式,可以说在目的性、针对性方面要更强一些。另外,保险产品的资金领取也是有特殊性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对于资金的支配拥有唯一性,别的人是没办法来动用到这些钱的。

4、收益性:刚才说了保险是中长期理财产品,在短期它的理财收益是比不上银行5年定存的,但是假如时间比较长的话,完全有可能超过5年定存的收益。

5、保险的独特功能: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不计入债务、税务偿还。假如发生税务、债务问题,银行的存款是可以查封的,但是保险里面的资金是不会被查封。这是法律赋予保险的独特功能。

6、保障性:这点就不用多说了,保险产品大多带有保障性的功能,对于意外的赔付、身故的赔付等等,这些都是银行定存没办法提供的。

所以,总上所述,银行5年定存和保险理财产品各有特点,需要根据您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来进行选择。简单的原则,假如您理财的时间比较短,比如10年左右就想把钱全部取出来使用,那么5年定存更合适。假如您是想通过理财拥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而且同时拥有保障,那么保险当然是第一选择。

存款目的是为了前的安全,不会被盗,不会被老鼠撕碎。但这样抵御不了通货膨胀,时间长了,变相缩水。13年后,数量随让增加,但价值却缩了一半。如果发生风险,取出的只有本和利。很多人,一辈子的钱不够一次病;一辈子的钱,不够孩子的学费;一辈子的钱,不够一栋房。

买保险,即是储蓄,又多了保障,如果发生风险,有保险公司承担;平平安安既可以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又可以是养老钱。

现在的分红险,让你的财富保息;累积生息,让你财富超息;分红,让你给你的财富保值,累积生息,让你的财富增值。

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回顾: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七)


4. 银行保险基金和储蓄贷款协会保险基金两个基金的分设已不合时宜

事实证明, 分设两个保险公司和联邦储蓄与贷款保险公司建立之初, 储蓄和贷款协会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储蓄账户和房屋抵押。受特许权限制, 其贷款全部是长期、利率固定的住宅抵押。而商业银行的 2 /3 存款是活期存款, 住宅抵押非常少。但是, 现在银行和储贷协会之间的区别已经很模糊了, 彼此向对方领域渗透后现在基本上提供相同的存款账户。因此, 继续维持两个不同基金势必增大市场成本。

其次, 许多机构同时持有银行保险基金和储蓄贷款协会保险基金承保的存款, SAIF 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混合基金。SAIF 建立之时, 由其承保的存款全 部由 SAIF 成员储蓄协会持有;但近 10 年来,由 SAIF 保险的存款有相当部分是银行负债。到 2000 年 3 月底, 40% 的商业银行和 8% 的州特许储蓄银行持有 47% 以上由 SAIF 保险的存款; 而且, 在 50 家 SAIF 保险存款的最大持有者中有27 家是 BIF 成员, 包括排在第二位的第一联邦国民银行和第三位的美州银行。因此, 当 SAIF 变成名副其实的混合基金时, 继续对基金进行区分实际上陡然增大其操作的复杂性。

最后, 鉴于上述两个方面原因, BIF 和 SAIF 向银行和储蓄协会提供相同的产品服务时就会出现 “同样风险特征的机构支付不同保费” 的可能性。在现行的保费结构中, 一个机构支付 23 个基点的保费而另一个风险类似的机构不需要支付保费完全有可能发生, 并在 1995 年和1996 年确实发生过。当时, SAIF 最佳评级结构仍需支付保费而 BIF 却不用。因此, 只要两个不同的基金同时维持运作, 会潜在地导致保费征收上的差异和竞争上的不平等, 因而是现行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基本矛盾。

返回目录:存款保险:理论与实践目录

保险知识,银行存款和保险比收益


有一个客户很有意思,非要就银行的存款和我们的保险来比收益;我就给他算了一个细账,全文如下:

如果实在要比,那就给你比。假如一个20岁的年轻人,存6万元,连续存4个5年定期,假定一分钱都不动用,而且100%的记性好,到时候就连本带利去转存,银行也特别争气,利率一直维持3.6%/年,20年的复利:56326元。

泰康卓越人生终身寿险(万能型),20岁男,年缴6千元,缴费10年,也是6万元;20年的复利:64725元。

比较利益:银行20年的复利56326元,有许多条件限制;而且是一次性拿出6万元来存,中途不能随时取来零用;没有任何保障;不能灵活追加;利率经常变化;复利利率:93.88%

泰康万能20年复利64725元,没有条件限制;每年仅存6千元,压力没有那么大;存10年就ok了;5年后可随时取部分来零用,可随时追加,有保底利率2.5%;有两大保障(身价12万元和重疾10万元);复利利率:107.88%!

这还不算完,假如再存20年,到60岁呢?

银行6万元连本带利存8个5年定期,40年的复利:165531元。中途不能随时取来零用;没有任何保障;不能灵活追加;利率经常变化;复利利率:276%

泰康万能共存6万元,持续到60岁的复利:293780元;还不算泰康经常性的特别红利奉送!可随时取部分来零用,可随时追加,有保底利率2.5%;有两大保障(身价12万元和重疾10万元);复利利率:489%!!还比吗?明白该干什么了?

买保险,存款重储蓄 保险重保障


保险算不算是一种家庭理财方式,是否值得购买,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保险的利息太低,赶不上银行存款,有钱存银行比买保险强。而年过半百的何女士却告诉我们,她曾经也在这个问题上彷徨过,但是后来想明白了,最终为自己和家人都购买了相应的保险。

她说,促使她买保险的最大理由是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一份安慰。27岁那一年,她就给自己买了一份保险,当时年交保费1970元,交10年,换取10万元的重大疾病或身故保障,保到70岁。她认为,以这样的保费换取人生几十年的保障是值得的,虽然损失了利息,但一旦自己真的有事的话,将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一份安慰。

她还表示,存款的主要功能是储蓄,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虽然两者都可以为大家将来的生活提供一定保障,但是出发点、侧重点、实现的方式是不同的。这道理类似于,汽车与火车都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虽然都可以将大家送到想去的地方,但两者的速度、道路要求、载重能力等并不相同,有着各自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又比如,当大家开车、走路碰到交通意外的保障,患上重大疾病的保障,小孩成长过程中的意外伤害保障等等,这些保障功能是储蓄存款无法实现的,只能通过保险的社会互助分担机制实现。

最后,何女士还提醒到,买保险要趁早。一方面,保费随着年龄增长,越年轻费用越低,早买更划算。她测算过一款养老保险,年龄一旦过40岁买的时候就不太划算。另一方面,年轻的时候,身体健康,买保险容易;一旦年龄大了再买保险,就可能要求去体检。如果身体出大问题,保险公司会拒绝承保。

保险和存款有哪些区别 哪种更好?_保险知识


 在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进行投资理财,不会直接把钱放在家里。但是在选择理财工具时,就很苦恼,到底是买保险还是放在银行呢,增值功能哪个好呢?

 保值增值功能,逐渐被消费者认可为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但作为保险产品它同样为客户提供保障,一旦风险发生,它将回归保障,成为家庭幸福生活的守护神。买保险还是用于银行存款的区别一直都是讨论的热门话题,具体选哪种,可以参考以下一些看法。

 保险是专款专用,强制储蓄,银行主要是资金周转,通过银行储蓄的话,如果没有太强的理财纪律性的话很可能存教育金的钱就被挪用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却没有准备好。保险和银行以及投资,是不同的金融工具,各有用处和优势,不能相互替代,资产应该是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合理规划。

 保险和存款都好,关键在于你拿这部分钱来做什么。银行存款只有利息,保险却不同,保险的功能就是保障、储蓄、理财、节税、投资等,你选择给还孩子做教育金的话,建议你购买保险。

 存款目的是为了前的安全,不会被盗,不会被老鼠撕碎。但这样抵御不了通货膨胀,时间长了,变相缩水。13年后,数量随让增加,但价值却缩了一半。如果发生风险,取出的只有本和利。很多人,一辈子的钱不够一次病;一辈子的钱,不够孩子的学费;一辈子的钱,不够一栋房。

 买保险,即是储蓄,又多了保障,如果发生风险,有保险公司承担;平平安安既可以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又可以是养老钱。现在的分红险,让你的财富保息;累积生息,让你财富超息;分红,让你给你的财富保值,累积生息,让你的财富增值。保险理财是为了专款专用,合同约定的期限是10年,也就是第11年才可以提出出来。而银行呢,是短期的行为,只有5年期的定期存款。(银行的特点是灵活,随时可以支取,而保险却做不到)

 所以你必须要搞清,保险的主要作用是保障,而银行储蓄的主要作用是资金的安全及一定的受益。买保险与银行储蓄,究竟哪个更划算,只有你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身体条件、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实际出发,自己考虑进行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