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子女教育投资非理性的一面

2021-04-10
子女教育规划保险 子女教育保险规划 子女教育金保险规划

我国89%的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列示的十余种储蓄目的当中,把子女教育摆在首位的家庭最多,达到36.5%。排在第二位的储蓄目的是养老,选择率为31.5%,排在养老之后的储蓄目的是防病,选择率为10.1%,除子女教育、养老及防病外,选择率靠前的储蓄目的还有买住房(7.2%)、子女婚嫁(5.7%)和防失业(3.0%)。子女教育储蓄比重不仅高于防治疾病的储蓄,而且还超过了养老储蓄金额,由此可见,子女教育是我国居民家庭开支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历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为了孩子的将来,只要条件允许,父母大多不惜代价让他上名牌小学、重点中学、并考上重点大学,以期将来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即使家庭经济困难,也会节衣缩食,首先保证孩子的教育支出。因此,在教育方面,家长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家庭对教育的经济投入,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与一般的投资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教育作用的滞后性使家庭子女教育投资效益也表现出滞后性,所以给这一投资行为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仅仅从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数量的多少并不能推知子女今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的稳定性,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产出。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接受教育后将来可能获得的收入预期往往要大于投资所要承担的风险成本,且接受教育还能给家庭带来很多非经济收益,如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等,这些都从客观上促使父母为改善家庭及子女的现状,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惜一切代价挖掘经济潜力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

子女教育非理性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自身的教育投资理论知识有限,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致使很多家庭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时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子女的教育需求,投资决策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存在着许多不同程度的非理性行为。

这些非理性在投资方向上通常表现为:

1、过于倾向投资热门的学校、专业或是大众热衷消费的教育领域;

2、在投资程度上则表现为在社会公平理论的作用下,通过比较和对收益的过高期望,盲目加大投资力度。总体来看是教育投资数量观重于质量观;

3、投资行为的从众性和盲目攀比性;

4、投资过程中不尊重子女意愿,漠视子女的教育权力,凭主观意识任意做出投资决策,不顾家庭实际经济实力盲目加大投资等。

教育投资的非理性行为不仅会导致投资效益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无法体现效益最大化原则;同时也会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受教育质量,子女在接受家长的硬性安排后,往往会或多或少产生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最终有可能导致学业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进而对今后的就业、生活等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子女教育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引导使其向合理性方向转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