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公司,保险业改革加速效果或“喜”忧”参半

2020-04-13
保险业知识 保险业发展规划 保险业五年规划

中国保监会日前宣布经国务院批准,普通型人身保险(放心保)费率政策改革正式启动,新的费率政策将从8月5日起正式实施。

据了解,本次费率改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开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将定价权交给公司和市场。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不再执行2.5%的上限限制。二是明确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标准,强化准备金和偿付能力监管约束,防范经营风险。改革后新签发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保单,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不得高于保单预定利率和3.5%的小者。

分析人士指出,放开人身险费率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在7月20日,银行贷款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此前券商佣金率也早已实现市场化,而保险产品费率的改革要相对滞后许多。

此次人身险费率市场化的改革,可能是保险行业加速参与金融改革的信号。

与银行相似,保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利率的部分(还要扣除部分附加费用),就是保险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即业内俗称的“利差”。据悉,现行人身险费率的规定始于1999年。由于当时高利率保单所带来的普遍“利差损”,保监会规定人身险预定利率(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承诺给客户的投资收益率。)不得超过2.5%,旨在解决保险行业当时普遍存在的利差损。之后由于预定利率过低,投资收益不佳,人身险产品相对而言吸引力降低,这让人身险市场化改革的呼声再次高涨。2010年,保监会就人身险费率市场化公开征求意见,但是据了解由于当时部分规模较大的保险机构提出异议,最终未能成行。

2013年3月,保监会向保险机构下发《关于开展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试点的意见》(下称《征求意见稿》)及具体实施办法等文件。根据《征求意见稿》,人身险预定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实行“四步走”的步骤进行。其中第一阶段即为开展普通型人身保险和项目挂钩保险产品的费率政策改革试点。

部分保险机构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保险业深化改革培训班研讨会上也提出,保险业市场化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高行业竞争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人身保险预定利率、商业车险费率等改革,逐步实现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在保险业深化改革培训班研讨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前端的产品预订利率由保险公司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确定,后端的准备金评估利率由监管部门根据我国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等因素进行调整。”

预定利率的放开意味着寿险公司在定价权上将拥有更多自主权和灵活性,但市场人士看到更多的则是放开背后会给整个行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即导致寿险公司保单成本的必然上升,若因此而引发价格竞争,那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将面临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一些传统险占比稍高的保险公司,在告别“2.5%时代”的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传统险保费增长较慢、利润率有所下降等风险,但长期来看,预定利率的升高能够提升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保险公司可采用以量补价的方式消化影响,最终可提高保险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如今,普通人身险产品“先行”符合分析人士普遍预期,即央行此次仅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但存款利率不变,稳健的方案将传导至保险业,第一阶段改革将仅针对传统寿险产品。

不过,保险业内人士表示,费率市场化后会导致寿险公司在传统险产品上展开价格竞争,尤其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可能会采取较高的利率出售产品,最后逼迫大保险公司加入到价格战中。对于一些保障型业务占比相对较高的保险公司来说,预定利率的放开对它们也是“喜”“忧”参半。提高一两个点的利率它们或许可以“抢”回保费,但一旦如此,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将会上升,盈利能力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精选阅读

保险业,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两会召开,“供给侧改革”一词引起了大家注意。那么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了?为什么要实现这一改革了?提到“供给”,就不得不说到“需求”,那么供给侧对应的也就是需求侧。从目前各地区的供给侧改革方向中,涉及保险业的举措越来越多。那么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究竟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自去年11月起,供给侧改革就已经成为高层领导讲话的高频词。

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 保险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保险市场供求来看,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保险功能作用有效发挥。

一方面,保险产品适销不对路现象十分突出。尽管保险机构报批报备的产品成千上万,五花八门,但在市场上有销路,能够形成业务规模的并不多,大量的保险产品不能形成现实需求,众多产品资源闲置和浪费,造成严重的市场供需脱节和结构失衡。

另一方面,保险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以寿险为例,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快速老龄化,对各类寿险保障(特别是养老、医疗等)需求很大。但是,国内人寿保险渗透率仍然较低,不仅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短腿”,即使是传统寿险业务,由于对寿险功能定位不清晰、不准确,主要依靠分红型产品和其他投资型产品占领市场,寿险业的经济保障和长期优势难以显现,不仅制约了行业自身发展,也影响了行业功能作用有效发挥。

产险市场也不例外,如在发达国家,保险业对重大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能发挥重要的补偿和保障作用,保险赔付占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一般都比较高,而我国保险业在一些大的灾害发生后,经济补偿作用却非常有限。

所以,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保险公司,跳槽风渐起 保险业如何成功留住人才?


又是年初,我们都知道,但凡是在元旦、春节前后,是人才流动的关键季节,特别是销售人员,流动性大增,各行各业如此,保险业亦是如此。年初,保险公司需要直面人才流动的难题,用科学、务实的经营办法去化解它,成功留才。

在保险行业,销售团队是以代理人制管理为主体,即便有部分保险公司尝试“员工制”,也主要是以业绩贡献定薪酬,整体上讲保险公司对销售队伍的管理是一种松散式管理模式,其性质本身就注定了保险销售团队存在着先天的不稳定性,具有较高流动性的特征。

随着新年的开始,一方面,保险营销人员盼望能在新的一年谋求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各家保险公司对营销人员的需求竞争日趋白热化,这时正是各家保险公司“争夺”销售人才的最佳时机,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拿出各种聘才方案、纳贤政策、新人引进政策、财务补贴政策等等增员政策,去吸引销售人才特别是同业精英人才。销售人员有谋求更好职位的良好意愿,保险公司有吸引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一推一拉,两大力量无形中就使保险公司人才流动性陡增,各家保险公司的“增员战”、“留才战”也就在或主动、或被动的同时疾速打响。

保险公司要在年初这一关键时间段打好、打赢“留才战”,为新年“开门红”的经营胜利保驾护航。保险公司各级经营管理者除了要开展座谈会、年会、家访等人心工程之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且灵活多样的留才策略及政策。

大增员的年末积累 活动量的全面提升

策略一:大增员的年末积累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要想销售队伍在岁末年初保持稳定,不出现人才流失,我们要用心经营,要有经营智慧。我们不妨充分运用保险市场规律和销售团队特性,在经营策略上“反其道而行之”,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及激励方案,动员公司上下特别是团队各级主管展开增员造势,在整个公司营造出热烈的组织发展氛围,开展大增员工作,以攻为守。

保险管理需要理性,节奏经营需要激情。在提前结束年度经营之后,团队各级经营管理者切不可坐在一年来的功劳簿上乐享其成,休息“休整”、“休养生息”。

保险公司经营有一个特点,就是团队经营停不得,你停一天,你的队伍会停一周,你停一周,你的团队就会停一月,再有战斗力的队伍,只要稍有松懈,再想恢复此前的战斗力是难上加难,至少花上几倍的努力和时间才能使团队恢复战斗力,事倍功半。

年初,为确保团队整体经营的良好氛围,卓越的经营管理者会通过改变经营主题或者经营重点,比如变保费经营为组织发展经营,籍此保持团队持续的战斗力,这是保险公司经营之一大秘笈。借队伍冲剌保费,销售人员挣到了收入,经营意愿正盛之际,保险公司各级机构经营管理者需要顺势而为才会有所有为,在全公司大力开展组织发展即增员工作。一是通过年末大增员,洗去销售队伍年底业绩冲剌的疲劳,变保费业绩推动为增员推动,营造出热烈的增员气氛,提升整个团队士气,搞活氛围,让增员的气氛去淡化、压倒可能出现的人员流失之被动逆流;二是为了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为新一年的年度经营打下必要的人力基础。这样的差异化经营,结果不仅不会担心人才流失,而且还会人力增长,事半功倍。

策略二:活动量的全面提升

在以业务主管及主管以上层级人员为主体开展增员工作的同时,那些暂不以增员工作而是需要以保费业务拓展工作为主的销售人员,比如大量的业务员、试用业务员及销售精英层级的人员,他们的工作亦不能停息。为迎接到来的“开门红”战役,他们需要有大量的客户积累,才能做到有备而战,充分享受到公司“开门红”方案所设定的各种奖励。

活动量管理是年初保险公司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明确各层级销售人员的每日工作标准,加大拜访量要求,提供充分的活动量管理工具,积累大量的潜在客户。保险经营其实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好活动量管理,其实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经营策略。业务队伍积累了足够的准客户,他们心中想到的就不会是跳槽找“新东家”,而是铆足了劲头,一门心思的经营客户,送“福”字、送礼物……经营人心、稳定客户。

策略三:年终奖的“节后发放”

预防队伍在岁末年初这个“动荡”的特殊时期面临流失风险,保险公司各级机构还宜从制度层面加以必要的制约。1月是一个最为特殊的月份,上个月结束了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经营,既是一个季度的结束,也是半年度的结束,更是全年工作的结束,因此,这一时期公司需要给予销售人员的薪金项目会颇为繁多,销售人员除了期待着与平常一样的首佣及续期佣金发放外,还期待着公司给予的月度奖、季度奖、半年度奖和全年年度奖金。这类奖金往往额度较高,保险公司不必急于发放,可以采用公司与销售人员双赢的策略在节后分期发放。分期发放则有效防范了销售人员的离职风险,避免了人才流失。

策略四:加速经营节奏

兵法讲,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重在一鼓作气。我们对销售人员的经营管理,常常会强调:没有“累死”的,只有“懒死”的。这句话对销售团队来讲不无道理。销售团队的经营需要一鼓作气,没有一个销售人员会拒绝对收入的争取,只要保险公司有好政策、好方案帮助他们开展销售工作,他们只会愈“战”愈勇。因此,对于年初销售队伍的流失防范,积极主动的方式除了大增员外,一项行之有效的经营策略就是“开门红”的打响。

上一年度经营结束之后,新一年的经营节奏需要紧凑、连贯。“开门红战役”需要预热,加大宣传力度,作好层层推动,借助各层级销售人员的客户大积累,加之大增员工作而出现的大量新人加盟,“开门红战役”的打响,会让所有的销售人员沉浸于“开门红”新产品、新方案的经营中,无暇顾及同业伸出的“橄榄枝”,更无心于跳槽之思,成功地阻击了人才流失。

策略五:大培训的及时跟进

年初要开展的大培训,是备战新一年度“开门红”的需要,更是整合队伍、提升士气,避免团队异动、留住优秀人才的有效手段。

销售团队通过一年的忙碌,保费吸纳和增员引进工作让他们乐此不疲。不过,教育训练工作不可荒废。管理是严肃的爱,教育是最大的福利,培训使人转变、改变,甚至蜕变。

年末的大培训工作要系统化,既要有“开门红”新产品、新制度、新方案的培训,又要有管理知识、职涯规划的培训内容,让各层级销售人员获得物质收益的同时,个人素养也得到同步提升。提升其对保险业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其对团队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意识,提升其对公司的忠诚度。如此,队伍的稳定,防范销售队伍的人才流失也就随之被良性扼制。

再保险公司,亚洲保险市场概况(十三):菲律宾保险业


 一、菲律宾保险业

 菲律宾人口 7 840 万,是世界最大的椰油出口国。20 世纪 90年代, 该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时期, 政府对保险业进行了重大变革。1992 年, 该国财政部发出新指令, 决定改变长达 26年没有发放新公司执照的沉闷局面, 为新公司市场准入提供条件。同时, 准许外国投资人在现有寿险公司、 非寿险公司以及新合资公司里拥有最高 40%的股权。新成立的专营保险公司实收资本 7 500 万比索, 预留盈利 2 500 万比索; 综合公司实收资本1 .5亿比索,预留盈利 5 000 万比索; 再保险公司实收资本 1 .2 亿比索, 预留盈利 3 000 万比索。

 1991 年, 菲律宾私人保险企业共 130 家, 其中寿险 23 家, 非寿险 101 家,2 家综合公司,4 家专业再保险公司。政府办的保险公司有 5 家, 专门经营社会保险以及农作物和畜牧等政策性保险。在保险公司资本金提高的同时, 政府也放宽了保险基金投资限制。20 世纪 90 年代初, 非寿险、 寿险以及专业再保险公司一年的投资总额超过 300 亿比索, 投资结构以证券为主, 股票占 65%。

 1992 年, 菲律宾保险费收入达 13 .23 亿美元, 人均保费 19 .3 美元。1993 年和 1994 年, 菲律宾保险业连续保持 8 .1%的增长率,保费收入排行世界第 36 位。1994 年 6 月, 该国财政部检查保险公司资本金执行情况, 并补充规定,低于 5 000 万比索资本标准的公司, 每一风险最高保险金额不得超过其实收资本的两倍。这样既保证了各公司经营的财务能力, 又利于积累保险基金, 使法令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鼓励小公司到边远地区开发市场, 以建立全国保险网络。2002 年, 菲律宾保险费总收入为 11 .54 亿美元, 人均保费为 14 .7 美元,保险深度为 1 .48%。总体上, 菲律宾保险业发展较缓慢。

 菲律宾是东盟各国中实施自由化最快的国家, 欧美诸多大公司已入驻该市场。美国的安泰(AETNA)、 鸿国( Jpin Hamopck)、西格纳 ( CIGNA) , 西班 牙的 麦普莱 ( MAPERE) 与英 国的 谨慎(PRU - DENTIAL)各大保险公司已拓展了在该国的寿险市场。

 1994 年,菲律宾允许外商在其境内设立全资公司,1997 年又有 14家外国公司申请准许入市。菲律宾非寿险市场最主要的险种为汽车险和火险, 分别占毛保费收入的 50% 和 21% , 外国保险公司主要来自英国、 美国、 加拿大、 荷兰、 新西兰、 中国和日本。著名的美国 philam 公司是菲律宾市场最大的非寿险公司,该国寿险市场50%的业务被外国公司所垄断, 本国最大的寿险公司是马尼拉全亚寿险公司, 毛保费收入为 48 亿比索(合 1 .837 亿美元)。目前,菲律宾全 国 购买 各类 人寿 险的 投保 率仅 有 11% , 而 储蓄 率为9 .13% , 因而该国市场潜力巨大, 开发人寿险大有可为。菲律宾有 4 家再保险公司, 它们是东方财产再保险公司、 国家再保险公司、 马来亚保险公司和环球再保险公司。环球再保险公司为最大专业公司, 国家再保险公司居第二位, 该公司与亚洲再保险集团和东盟再保险公司业务关系相当密切。1996 年 10 月, 菲律宾政府又加大了开放力度, 审批节奏加快, 当年就有 7 家外资公司获准营业, 从而为其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保险业,中国保险业应做哪些调整(四):税制改革调整(一)


四、保险业的税制改革调整

国内保险企业开始关注当前与其外部经营环境密切相关的金融和财政税收政策。他们认为, 面对加人 WTO 后我国保险业的生存发展大计,除了企业制定微观的应对策略外, 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上也要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利于和国际惯例接轨, 扶持在我国金融领域尚属年轻的这一幼稚行业, 并使中资和在本土开业的外资保险企业处在平等竞争的位置上。保险企业议论的热点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但税制改革尤为突出。

我国保险税制是 1983 年国家实行利改税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现行税法, 国家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额和企业所得税两种主体税种,此外, 同时还征收城建税、 印花税、 房产税、 土地占用税等小税种。

国家的保险税制应该对保险行业的特殊性多加些考虑, 尤其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 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正逐步显露。一些保险公司的老总们认为:我国保险业的总体税负偏重, 目前保险业与金融业一起适用 8%的营业税率,远高于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适用的 3%。甚至也高于其他服务业适用的 5%。而国际上保险业的税负水平大多普遍较低。以美国为例, 虽然联邦各州适应的税率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在 20%左右,而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 西班牙等对保险业更是免征营业税。在亚洲,像泰国这样的东南亚国家的保险税率也只有 3 .3%。因此毫无疑问,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我国保险营业税下调不但有空间, 而且势在必行。

太平洋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汤大生进一步指出, 保险公司成本和同处金融业的商业银行相比,只多不少。目前存款、 贷款都实行国家法定利息, 银行存贷利差这一块不但有保证,而且计税也是以此为依据。而保险行业是聚集风险与分散风险的行业,高负债经营是其经营的特点, 保险公司所收的保费收入, 大部分属于公司的负债,国家 7 次降息, 使寿险业的利差损不断加大,以前订立的保险合同还必须履行; 而财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更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我国又是一个多灾害国家, 财险公司赔付率较高,很容易亏损。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保险业营业税更是以保费收入为计税依据,两者实际税负显然不是保险营业税。

另外一些保险公司甚至把注意力集中在寿险营销员的税负问题上。泰康人寿在开业四年的时间里,已多次向有关部门递交报告反映这方面的情况。该公司副总经理任道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在国际上一般做法是对营销员不征收营业税, 在目前大多数国民对保险知识了解甚少、 普遍收入又不高的情况下, 寿险营销员起步相当艰难,他们的全部收入均来自佣金所得, 为取得保费收入营销员不仅要全力面对精神、 体力的巨大挑战, 而且往往需要支付不小的日常展业费用,如交通费、 通讯费、 招待费、 制装费等等。我们在北京地区作过一个统计,与同样收入的普通劳动者相比, 寿险营销员的税负是前者的 6 .81 倍, 可支配收入也少 8%。将营销员等同于个体户一样课税更加不合理。

入世与保险业目录

保险公司,亚洲保险市场概况(六):中国香港地区保险业(一)


 一、中国香港地区保险业

 香港是工业发达, 设施先进, 交通便利, 万商云集, 各业兴旺的现代化大城市, 是国际重要的贸易中心、 金融中心、 交通运输中心和旅游中心, 同时也是亚洲保险中心。弹丸之地的香港,680 多万人口就拥有 200 多家保险公司, 是平均每百万人口拥有保险公司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1993 年,香港有保险公司 263 家。

 1997年 3 月统计数为 221 家, 其中 100 家在香港注册, 另外 121 家属海外注册的保险公司。保险从业人员 3 万, 与总人口相比约 200 人中便有一保险人士。香港还有 319 家注册的保险顾问公司, 登记的保险代理人有 31 335 人。由于香港采取的是自由港政策, 使各国商人都乐于到香港开设分公司。香港市场云集着来自世界各大洲 20 多个国家的保险人, 其中英资保险人比例最高, 实力最强; 其次是美资保险集团; 占第三位的是中资保险集团。香港市场上的保险公司既有专业经营寿险或非寿险的公司,又有综合经营保险人。香港市场不仅容纳了多国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 而且作为亚洲保险中心, 还承办亚洲各国的直接保险和再保险业务。

 香港信用保险局是国际信用保险总会成员, 同时参与由澳洲、 印度尼西亚、 日本、 马来西亚、 新西兰、 新加坡、 斯里兰卡、 韩国等信用保险机构所组成的地区性会议。不少国家的驻香港机构是作为其发展亚洲业务的基地。据统计, 香港 1993 年的全部业务保费收入达 36 .60 亿美元,居世界第 28 位,人均保费 610 .1 美元,保险深度 3 .34%。1994 年,香港保险业的增长率高达 27 .5% , 保险费指标一下跃为 50 .74 亿美元,居世界第 24 位,亚洲第 5 位,人均保费也升至 827 .3 美元, 保险深度达 3 .83%。据香港保险业联会主席称,1995 年香港毛保费总额达 438 亿港元, 占当地生产总值的 4%。香港保险业从 1992 年至 1995 年为统计年段, 每年平均增幅高达 19% ,比当地生产总值平均增幅高出 5 .4%。2002 年香港保险费 107 .43 亿 美元, 人 均 保 费达 1 583 美 元, 保险 深 度6 .65%。最为突出的是寿险业务, 由于香港人的 平均寿命高达78 岁,是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长寿地区, 因而寿险业尤其发达。

 1995 年底, 香港 有效个人 寿险保单 数超过 280 万份, 投 保率达45%。香港寿险市场为不少著名公司的分支机构所控制, 如国卫寿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 23% ,宏利寿险和保诚寿险的保费增长率较快, 分别为 21% 和 25%。居寿险业之首的是美国友邦寿险公司, 该公司从 1994 年起推出改革计划, 调整经营策略, 面向社会多层次收入者设计不同的适销险种, 同时重视经纪人服务素质和行政效率, 使其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保险业,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一些权威研究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白热化和联系的网络化的出现,未来若干年内,世界保险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外国保险公司在本国保险市场上的作用将增强。这表明, 在开放的保险市场中,各国保险业的竞争将比以前更为加剧;但另一方面,它也给各国保险业相互学习带来了很好的机会。

(2)政府在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中作为竞争者的作用将下降。 这从另一方面表明,私人保险、商业保险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3)为了提高竞争力,保险公司必须注重内涵式发展,也就是说,在其承保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注重业务的质量,保持保费规模的稳定增长,以便维持公司的稳定经营。保险监管机构在审批公司能否新增分支机构时,不能只将保费收入作为唯一的因素,而应当同时考虑续保率、净资产比例等指标。

注重保险业的国际化经营

中国的保险业从现在开始就不得不注重保险业的国际化经营,这样一种国际化经营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建立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保险制度。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不同,保险制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保持自己的特性,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形式,各国的保险制度也会表现出它们共性的方面。这些共性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保险制度时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各国之间能够进行合作,特别是分保活动的前提。我国在发展民族保险业的时候,固然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建立保险制度,但同时也应当遵循国际惯例。这些国际惯例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果从产品开发和合同制度等方面来说,目前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保风险的条件。可保风险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经济上的可行性;损失的概率分布是可以被确定的;有大量的、相似的保险标的;损失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损失是可以被确定和计量的;特大灾难一般不会发生。②保险合同的特性。保险合同应当具有以下特性:最大诚信,机会性,补偿性,条件性,附和性与个人性。并且在合同的语言方面要做到简洁、清晰、不易产生歧义。③人身保险合同中保护保单所有人的主要条款:完整契约条款,不可争条款,年龄或性别误告条款,宽限期条款,所有权条款,复效条款,不丧失价值的任选条款,受益人条款,保单贷款条款,自动垫交保费条款,保险金给付的任选条款等。④保护保险公司的主要条款:自杀条款、迟延条款、危险因素限制条款等。⑤保险产品的定价制度和准备金制度。在上述诸方面,我国保险公司的运作还存在许多缺陷,许多寿险公司的主要条款中甚至没有不可争条款、所有权条款这样一些非常重要的条款。

返回目录:加入W T O 中国保险行业将会怎样目录

保险业,保险业应做哪些调整:我国保险业的资源战略重组调整(二)


(3)功能型产业政策的形成

保险产业政策对一国保险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保险业功能的发挥及对保险制度安排的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正处在建立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且保险市场不尽完善及保险的功能受到抑制的国家。

产业政策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追赶型、 差别型和功能型三种,产业政策模式的定位,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的经济体制,体现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根本上讲, 以 “三个有利于” 为标准, 实事求是, 尊重保险业的发展规律和 WTO 的压力会导致国家效用的转化, 市场经济中各投资主体、 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及需求主体的效用的变化及其博弈效果, 这些是导致产业政策必然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WTO 的国民待遇使靠歧视性政策把其它资源转移到保险业尤其是国有保险公司是不现实的。产业政策必然从单纯的追赶和差别化模式向更注意发挥比较优势、 强化市场功能和提供信息的方向转变。加入 WTO 后。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只能在 WTO 容许的限度内再以功能化的产业政策为主基调的前提下谨慎地使用, 完全依靠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是不现实的, 因为差别化产业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所表现出的 “重商主义"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 WTO 的要求格格不入。差别化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之一的规模经济理论, 一方面在保险业中没有明确的数据予以支持, 另一方面规模经济的问题似应交由市场主体并辅之以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去解决。至于追赶产业政策, 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代替市场, 欲速反不达。而功能型产业政策的根本特征即是提供相对稳定的信息导向, 建立市场秩序,规范交易制度, 提高效率,调控市场等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功能, 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国家效用目标

(1)金融安全。①保险业本身不乱, 偿付能力好; ②国家实力不强和国有资本的有限性导致国家不可能对保险业面面俱到, 因此国家对保险业的控制(防止外资的控制)、 国家对保险业的担保压力逐步减轻,税收的掌握将成为主要考虑内容。

(2)保险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的增强及保险产业的高级化。保险力度和广度加深、 保险布局优化是重点,而前提是保险业危机的化解、 创新和发展。目前保险业太小,每年保费 1200 多亿元,还不及国有大银行的不良资产, 保险行业导航目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