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知识,推进保险文化建设

2020-09-16
保险知识文化墙 保险营业区建设规划 保险专业建设规划

大连保险文化建设从2009年启动以来,在业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积极参与。从一度认为保险文化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转向积极学习保险文化理论知识、主动索取保险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从一度工作安排上保险文化无位置、无规划,转向把保险文化纳入工作目标管理,加以规范和实施。如何持之以恒地推进保险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努力。

保险文化建设需要保险人共识共行

保险行业有没有文化?回答是肯定的。保险文化内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它的特征是什么?这是需要保险人作出准确回答的。

在一段时间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保险行业没有什么文化可言,如果说有保险文化,无非是为了赶时髦应景而已。为了解决行业在保险文化建设上存在的认识偏差和端正工作态度,大连保监局在精心筹划的基础上,举办了“大连保险文化高层论坛”,邀请保监会领导、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高管,共同探讨保险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解析保险文化的客观存在和发展状态,归纳和提炼保险文化的核心要素,策划保险文化建设的方式、载体和途径。当我们郑重地回顾和审视保险业诞生、创业和发展的历程,就不难发现,保险业存在与发展的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人文意蕴、传递社会关爱、播撒人间温暖、铸就现代文明的文化画卷。它的文化要素,积淀在保险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主体单一到多主体的成长过程,彰显在保险业全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民生保险需求的全过程。

保险文化的显著标识和特征,就是置身于社会之中的保险保障功能和风险防范管理的服务作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供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服务的同时,也在广泛地感染和吸引社会各界群众对保险业的认同和关注,从而集聚起大众对保险业发展的参与意识和支持动力。

保险人是保险文化的第一创造者、体认者、推动者和成果享受者。保险人在投身保险事业之时,就在编织和创造着保险文化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保险机构的筹建、每一个保险产品的设计、每一个保险业务领域的拓展、每一份保险成果的收获、每一次保险业新的发现和理性飞跃,都闪烁着保险人劳动的品质、价值和思想智慧的火花。一代又一代的保险人,在他们所从事的保险业务岗位上,布满了保险文化的印记。可以说,文化记录了保险人创业的历史过程,保险人谱写着保险文化的历史韵律,保险人与保险文化相伴而生、相依而存、紧密联系,生成了保险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

保险文化是什么呢?通俗言之,就是保险人在创业过程中,发明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体现在保险人实际工作中塑造的保险精神,探索的保险管理模式,形成的保险经营制度。这三个层面的文化元素,凝结着保险人职业素养、创业智慧、经营理念、保障能力和经验积累,构成了保险文化的内涵要素和运行体系。保险机构和保险人通过科学管理、服务大局、保障需求、诚实守信、文明营销、合规经营、和谐发展、公正执法、廉洁服务等方面的劳动成果,向全社会推介保险行业是什么、干什么、为什么,履职行为怎样、创造的价值怎样、发挥的作用怎样,从而深刻地诠释着保险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习惯,形成保险文化是保险业核心竞争力、是保险业融入社会的介质、是保险业永续发展的智力源泉的社会共识和行业践行自觉的理念。

保险文化功能需要保险人挖掘培育

保险文化对业内而言具有培育精神、凝聚力量、提升创造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等功能,对社会又具有塑造形象、彰显价值、增添民族文化活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保险业虽然起源于国外,但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保险业,经过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展示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我国现代社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体现出扶危济困、为民分忧、为民造福的本质精神风貌。认知我国保险文化,需要保险机构和保险人从弘扬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保险业创业的特色特征等方面,审视保险文化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前景,着力发掘时代新题材,塑造时代新形象,凸显时代新个性。对保险业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表现特征,都要认认真真的回顾,仔仔细细的思索,系统而深入的挖掘创业过程中的精彩情景,这样才能找准保险文化的根脉,捕捉到保险文化的闪光点,提炼出保险文化的要素,最后将保险文化立意成文,以文化人,以文兴业,谱写保险事业新篇章。

2009年大连保监局组织行业力量,集中精力对大连保险业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认真学习回顾,经过对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的系统梳理和反复推敲论证,初步提取了保险行业文化六个方面的要素,即:诚信要素、责任要素、合规要素、合作要素、慈善要素、创新要素。积极号召和倡导行业借鉴六个方面的文化要素,开展保险行业文化建设活动,培育行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全行业保险机构从文化层面重新审视和构建自身建设,以文化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以文化规范内控管理制度,以文化促进员工愿景融合,以文化塑造社会形象,以文化展现核心竞争力。

一是组织员工为保险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保险人是保险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建设推动者,保险机构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员工开展保险文化建设大讨论,将本单位创立机构、筹划发展、设计目标、市场运营、制度安排、考评机制等方面的情况,交给员工讨论。通过员工的回顾和讨论,提炼保险发展中故事的精华,概括保险实践中经验的精髓、凝结保险主体的核心精神,形成能够反映本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认同的特色文化。使保险文化既代表本单位文化个性,又体现本单位员工的心声,符合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以文化凝聚员工的力量,以文化激励员工的斗志,以文化壮大本单位实力,以文化感染社会认同的文化建设追求。

二是培育保险文化品牌。保险文化品牌既是自身特色和价值的定位,又是融入社会文化的显著标识和催化剂。保险机构和保险人要有保险文化建设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善于学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先进经验,注重收集整理行业发展建设各种信息和资料,组织和动员全体员工把从业实践中的亲见、亲闻、亲历认真加以思考归纳,对保险业文化诸多现象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评析,聚合员工共识公认的核心文化元素,铸就保险文化特色品牌,用独具特色的保险文化品牌,夯实保险业发展的市场基础、监管基础、人才基础和社会基础,使保险文化始终充满着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保险文化提升需要保险人打造创新

保险文化只有不断追求并实现创新,才是保险文化的魅力之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保险的新需求,为保险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资源和多彩的精神世界。伴随着保险业实践发展深度和广度的延展,保险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势必发生许多新变化。保险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源自于保险人永续的实践探索精神和不竭的思想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大众对保险文化的理解、接受和认同度,与日俱增。这就需要保险机构和保险人对自身文化的内涵提升和传播力、解释力、表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险机构和保险人作为保险文化建设第一责任人和传播担当者,对保险文化创新应具有自信、自觉、自强的职业信念和工作水准,只有在保险业发展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打造保险文化的品质,创新保险文化内涵,才能使保险文化转化为保险生产力的能量和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在推进保险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的态度,推进保险文化创新发展,就是要高度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对保险文化的需求、表达和审美的新期待,高度关爱行业员工对保险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愿景,高度自觉地填充保险文化的时代内涵,大力传播保险文化核心意蕴,积极探索保险文化独特魅力和感召力构成要素,最大限度地增强保险文化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一是确立保险文化建设战略目标。保险文化建设不是吹一阵风,搞一阵子轰动,就收场了事。要把保险文化纳入行业发展战略任务来策划,作为行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建设来落实,决策层对保险文化建设要有议题、有策划、有部署、有考评,使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机制化。

二是实行保险文化层级考核评价。增强保险文化运行机制的高效性,依据行业工作分类和不同经营特点,研究制定企业文化、机关文化、行业文化的工作制度、考核内容和评价机制,使保险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更具针对性、激励性和促进深化发展的作用。

三是创造保险文化载体。保险文化建设只有通过载体才能表达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只有发挥载体的作用,不断地创新和丰富载体,才能将保险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之中,吸引大众对保险文化的欣赏和共鸣。要在充分利用好自己工作载体的同时,还要善于借助地方文化宣传媒体和文化阵地传播保险文化,踊跃参加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各种文化活动,展示保险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先进文化发展中的特色和作用。

四是建立保险文化论坛机制。保险文化论坛机制,可以保证保险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评价论证、探析导向,从更高层次上获取保险文化建设上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经验,能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产生认识飞跃。要形成保险文化高层论坛制度机制,伺机择时举办保险文化高层论坛,听取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真知灼见和合理化建议,吸纳国内外文化建设先进理念和经验,对保险文化作出新概括,丰富保险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推进保险文化不断的创新发展。

实践证明,保险文化不仅是保险业自身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提升社会大众保险需求的文化释解。只要静下心来运筹保险文化建设思路,精心设计实施目标,扎实组织推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一定能够开创保险文化建设新局面。 

延伸阅读

保险知识,保险文化建设史强国需走之路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全会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保险行业的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提到“文化”,大众多会想到文学艺术。实际上,行业文化也应当成为重要的部分,它来自于实践,同样可以充分展示一国的综合实力。如瑞士手表,无人不晓且价格不菲,成为瑞士文化的一个绝佳代名词,象征着其精细、完美、极致、卓越的追求。又如荷兰ING集团,位居全球500大企业前十的综合性财政金融集团,兼营银行、保险、金融投资等多种业务,其遍布各地的行销服务网无形之中也是荷兰文化的最佳宣传者。这些手工业及金融行业都可以成为一国的文化建设贡献者,甚至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走向世界,中国的保险业也可以。

保险文化蕴含于各种行为中,如营销文化正是由友邦保险公司最初带入中国的。保险业存在与发展的本身就是一幅充满人文意蕴、传递社会关爱、播撒人间温暖、铸就现代文明的文化画卷。

保险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保险品牌意味着保险公司的优质服务,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的选择通常是基于对保险文化和品牌价值的认可。中国保险业若能形成本土走向世界的大品牌,在提供保障、补偿、风险管理服务的同时传递一种爱心关怀,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厚重包容和关爱,必然能给中国文化强国的建设添上极为有力的一笔。因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应当充分重视保险文化的建设。

树立中国特色的保险文化可以从我国特有的精神内涵出发,结合保险的功能加以宣传。如中国古语所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奉养、侍疾、立身、善终等,而养老、健康保险等险种正好与之契合。又如“防患于未然”,“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等流传深远的中国谚语都与保险功能有着紧密联系。如果能很好地将其体现在保险行业文化中,在提供保障、补偿、风险管理服务的同时传递这一精神,必将成为中国保险行业文化的特色,从本土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保险知识汇总,广州使用社保力量推进社会保险的建设


引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在国内尚属首例

广州参保困难人员有望引入社会力量资助

昨天下午,市人社局举行广州市筹集社保帮困资金捐赠仪式,被誉为“东方猫王”、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教授,将其多年辛勤劳作、从国外收获的第一桶金――1400支猫王红酒捐给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促进会作启动资金。同时,也有部分知名人士、企业家向促进会进行捐赠。据悉,引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在国内尚属首例。

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促进会接受捐赠(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促进会对广州市参保困难人员资助(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已经出台,并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及建议。

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促进会的成立,就是希望将从社会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困难人群的养老保险缴纳,作为社会保险金的补充渠道,为基本制度“拾遗补缺”,减少困难群体的参保障碍,尽快实现老有所养。

根据《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促进会对广州市参保困难人员资助(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在本市参加社会保险出现以下情形的职工(包括农民工)、退休人员(职工身份退休)可获得相关资助:(1)因患重大疾病无法支付按社会保险政策规定应自己负责部分费用的困难职工;(2)工伤职工再就业有困难的人员;(3)无力支付劳动能力鉴定费的特困下岗职工、农民工;(4)达到退休年龄但达不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又无法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或一次性趸缴养老保险费的特困下岗职工。资助对象每年可获得1000~6000元不等的资助金额,而对于向促进会捐赠金额较多的企业,其接受资助的职工可获得高于上述资助标准1倍以上的资助。

保险知识汇总,吉林省加快推进农村社保体系建设


为适应不断加快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对社会保障的多层次需求,近年来,吉林省不断加大力度,在对原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清理规范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被征地农民农村养老保险从2005年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四部门《关于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指导意见》下发后开始启动。但受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缺乏吸引力、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和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等因素影响,总体来看,养老保险工作进展缓慢、发展不平衡,落后于沿海城市、发达省份,落后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作。今年,省社保部门将农村养老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社保经办工作要逐步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从年初开始,省社保局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力度,把农村社会保险确定为全年重点工作目标,制定了农村社会保险工作规划,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全省及时召开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现场会,推广了长春、九台等地开展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做法,带动了全省20多个市、县出台了办法。吉林市、通化市、梨树县也已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目前,我省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达2257人,有793人领取养老金。6月12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和龙市正式启动了试点工作。同时即将开展农村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险,近期准备在16个市县启动试点。

设立农保机构,加强农村养老保险队伍建设。随着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由试点进入到全面铺开阶段,和农村计划生育独女户养老保险将开展试点,农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省社保局在各市、县专门设立了农村养老保险机构,设专人负责经办工作。并建立市县重点联系制度,加强调度、沟通协调、交流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

积极探索符合吉林省实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各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逐步开展研究测算,试点探索,分步推进农保工作。全省还积极组织部分农保工作开展好的市县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到外地取经,为探索建立农保制度模式提供有益的经验。

企业文化,保险企业文化特征与功能:保险企业文化的功能


三、保险企业文化的功能

1. 同化功能

以人为本无疑是保险经营最为重要的因素, 争天下者, 必先争人。刘备嗜才如命, 三顾茅庐众所皆知。汉高祖刘邦曾讲过: 张良运筹帷幄, 决胜于千里之外; 萧何能镇国抚民; 韩信统百万雄兵,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都是杰出人物, 非别人所能比, 但我能用此三人, 所以得天下。当然, 保险公司真正的人才, 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毫无约束的人, 而是凝聚在一种文化当中, 具有共同的追求和信念的“公司人”。保险公司的员工来自各地, 具有不同的经历和文化背景, 只有形成共识, 才能为着一个目标而努力, 这其中优秀企业文化的同化作用至关重要。

在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下, 员工不但获得了服务技能、工作本领, 而且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群体意识等方面受到教育, 得到强化。一般说来, 刚刚加入到保险公司的员工, 其工作本领、顾客意识和服务心态尚未形成, 究竟怎样发展, 一方面取决于公司对新人的培训, 另一方面取决于老业务员的言传身教。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保险公司, 正是通过这两条渠道对新人施加独具特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将他们溶入这一优秀的员工群体中去。

与优秀企业文化相对应的是病态企业文化, 后者的同化功能恰好同前者相反。病态企业文化的同化功能, 会起到一种唆使作用, 这里有一病态社会文化的例子, 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说明这一问题。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书中, 在讲到萨摩亚文化时, 谈到“女孩在她成年后的几年里, 开始了专搞轻率的、不负责任的风流韵事, 欢欣岁月, 并尽可能地延长这段时间, 直到可以结婚为止。”显然,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女性有贞操意识、出现贞节烈女反倒是不正常的。病态企业文化和病态社会文化发挥反作用的道理是相同的。假如一家保险公司没有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老业务员的服务意识淡漠, 那么新业务员将被同化成对提供良好服务毫无兴趣的一群。

优秀企业文化给予员工的是, 办事讲信誉, 做人以诚相待, 公众形象至关重要; 病态企业文化给予员工的是, 声誉、名声不值钱, 做人要圆滑老道, 环境本来是充满敌意的, 公众形象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优秀企业文化“未必把它的员工造就成什么杰出人才, 却使这些人表现非凡”; 病态企业文化不但可能使员工庸庸碌碌, 而且可能将他们引入歧途。

2. 维系功能

保险公司的资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维系公司存续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则是公司文化, 是公司魂、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公司行为准则。因为, 一个公司只要有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有了精神支柱, 就有了精神寄托, 就有了追求与向往, 就有了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只要有了企业文化, 没有人才可以引进和培养; 没有主意, 可以集思广益; 陷入因境, 可以同舟共济, 共渡难关。无疑, 对于保险服务论目录

保险知识,创新资金支持养老社区建设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总裁杨超向“两会”提交五项提案,其中一项涉及“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截至200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49亿,而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仅有3.9万多个,养老床位只有149.7万多张,是老龄人口总数的千分之十,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杨超认为,“养老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医疗服务专业化、社区规模体系化、资源配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基本养老的需求。”

他提出,应该加大政府税收优惠力度,在对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统一暂予免征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赋,甚至永久性取消这些税赋。

其次,应加大政府融资支持力度。杨表示,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银行贷款等渠道还远远不能满足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应进一步加大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支持方式。

如,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养老项目建成时,按照项目投资规模一次性返还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二是政策性银行对于养老社区建设项目的贷款给予利率和期限优惠;三是鼓励实行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支持养老社区建设。

此外,杨建议,应该重点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

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机构在发展养老保险业务的同时参与养老社区建设,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延伸服务链条,增加附加值服务;而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点的保险资金,也是养老社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截至2008年底,我国保险总资产已逾3万亿元。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金融30条”中明确提出,“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鼓励、支持保险机构出资建设养老社区的具体优惠政策,促进养老社区快速发展。这既有利于扩大投资,又有利于改善民生工程,还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一举多得。”杨在其提案中称。

信息化,启动“三医”共享工程建设,作为重点民生项目推进


“三医”(医疗、医药、医保)之间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对病人造成很大不便,对医疗资源也是很大的浪费。昨日,广东省政协发布“广东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建议启动“三医”共享工程建设,作为重点民生项目推进,整合多方资源和流程再造,实现医药、医疗、医保“三医”信息实时共享,在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省妇幼保健院、中山医系、南方医系建立全省统一5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广东省政协在报告中指出,广东各市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实现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同时,公共卫生信息化有新突破,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建成。省政协指出,目前,广东医药卫生信息化尚未形成体系,顶层设计亟待加强。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医药卫生信息化体系,各类专业化的业务管理信息体系,如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信息体系、普及化的健康管理信息体系、规范化的信息标准体系、共享化的信息数据体系、高效化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等,需要系统化、集成化。在视察中发现,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市和医疗单位担心信息不能兼容,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不敢投入。

医疗、医药、医保还没有形成“三医”信息共享。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也是广东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各级卫生机构信息管理部门的定位和职责定义不清,专业人员编制偏少。

广东省政协建议,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省妇幼保健院、中山医系、南方医系建立5个远程医疗省级服务中心,覆盖全省121个县区、1252个卫生院、234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包括远程医疗、远程培训、远程咨询、远程监护等在内的医疗服务,并为全省29086个村卫生室提供远程医疗咨询和医学知识培训,提升村级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广东省政协报告指出,医疗、医药、医保各自的信息化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三医”之间信息不能有效共享,数据交换实施复杂。目前为了保证医保、公医费用不超标,对病人每次就诊处方药品的量及住院的天数、费用进行了严格限制,这种限制对病人造成很大不便,对医疗资源也是很大的浪费。为了更好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信息化的效率,建议在省政府统一协调下,启动“医疗、医药、医保”三医共享工程,作为重点民生项目推进,建立网上结算中心、网上电子药房,医保在线实时结算,药品价格实时查询、药品库存实时查询、医疗服务价格查核、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共享,全面提升医药卫生服务能力,满足民生需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