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险知识,我国农村人身保险金融创新模式

2020-09-09
保险金融知识 人身保险知识 人身保险规划

根据用途,农户借贷资金可简要分为生产性借款、生活性借款和非正常借款。改革以后,农户借贷资金中大部分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不过,自1996年后由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部分贫困农产甚至不时需要靠借钱度日。例如1997年以来,占20%的低收入农户平均消费倾向在1.3以上。这表现在借贷资金使用构成上,即生活性借款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户的非正常性借款在近几年中也呈增加趋势,表明生产和生活里的风险因素对农户的影响日益加大,例如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影响。自然地,减少农村收入风险的关键在于引入灵活的保险方式,吸引更多的农户和农业企业参加灾害保险。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农村青壮年男子作为一个家庭生产与生活的支柱,是一个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这些劳动力一旦遭遇疾病或者意外人身伤害,对整个家庭成员都将是致命打击,从经济角度考虑,该家庭很可能会陷于“贫困陷阱”。农村单个小农家庭经济暴露于这种严重风险之下,对于整个农村经济以及一个农业大国而言都是危险的。为避免这种损失风险和不确定性,迫切需要金融和保险产品的引入,有效地推广农村人身健康保险。

然而,明显地,农村现有的金融制度安排并不能满足这种复杂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保险需求。目前中国农村还没有建立起成形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自然灾害问题仍然是农户家庭自身要面对的风险,并没有一个公共池(如保险机构或社保基金)来分散这种农村风险。现有的国有保险公司以及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并未能有效开发农村保险业务,建立股份制商业性运作的专业农险公司可能是可行的方案。然而还必须认识到,相对于城镇,农户的保险需求较为分散,并由此导致较高的信息和交易成本,正规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涉足农村金融市场,农民的保险需求则往往因得不到保险服务或保费太高而受到抑制。本文下面将探讨一种金融创新模式以降低农村人身保险产品成本、增加供给,试图为金融产品进入农村提供有益的探索。我国整个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长期以来是一个难题,这里的研究尝试对该问题解决提供部分和有益的建议。BX010.com

二、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中介缺失

人身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正逐步在我国城镇中普及。然而在广大农村市场,该保险却远未得到发展。这与农村人口众多、收入波动较大所产生的潜在客观需求之间形成强烈对比,突显出农村人身保险金融市场中供求脱节、交易困难的现象。

成供求脱节的原因,从需求方面讲,当然可能解释为由于农民保险意识淡泊,低估了保险的保障功能,例如不少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人身保险这一产品。然而更为本质的原因应该在于农民受经济条件所限,缺乏足够的资金支付能力或者心理支付能力去购买保险。(u从供给方面说,农村传统的保险组织制度(如互助合作组织)由于抗风险能力不足已不被广为采用,而国有或者股份保险公司则由于经营成本过高而不愿进入农村市场,或者说由于其保费较高而不能在农村有效开拓市场。供求矛盾使得农村保险市场供求难以匹配。

一供求矛盾可以借助简单图示加以说明,见图1。横轴Q表示保险数量,纵轴P表示保险价格。DD曲线为需求曲线,OABS曲线为供给曲线。从需求方面讲,当保险产品的价格超过某一特定水平时,农民对该产品的需求可能会骤降,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较低,当价格超过他们的货币支付能力或者心理支付能力时,会有较大比例的消费者退出需求群体,从而造成需求断点。而从供给方面讲,由于农村市场较为分散,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的信息成本和营运成本比较高,所以

相关阅读

保险知识汇总,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现状与制约因素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一五”期间,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进一步延续了2004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三农”问题的解决被各级政府摆到了优先位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保障的新一轮改革,将为中国农村保险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保险市场只有吸引8亿农民参与,惠及8亿农民,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中国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由于中国至今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较完整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我们这里借助县域保险发展情况,来反映农村保险市场的状况。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国县域保费收入1321.5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30.6%;其中,县域人身险保费收入958.74亿元,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9.7%。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的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还极不发达。

但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有其现实的基础。

一是具备收入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超出中国人身保险起步阶段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1982年开始试办简易人身保险、团体人身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在从1982-1992起步的十年,人身保险业务主要在城镇展开,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没有超过2100元,低于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

二是有现实的需求。主要包括: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2000年,在我国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7.7%,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为7%(刚刚进入老龄社会的门槛),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镇总人口的比重为6.1%。世界经验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使得政府只能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挥有限的作用。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4.2降为2002年的4.13,并进一步降为2003年的4.1。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比如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在农村传统体制下,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丧失了最基本的保障,也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

再如农民工的保障需求。我国现在大约有1.4亿民工,他们既不能享受国家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也极少有人为自己和家人购买必需的商业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陈万志的调查结果表明: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农民工83.2%不愿意买养老保险,90%以上根本就没买。现阶段实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农民工即使参保也很难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这是他们消极对待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上海市政府与当地大型保险公司合作,利用大型保险公司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摸索出了一条“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相结合,解决农民工保障问题之路。

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3年,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2.7%,私人借款占65.97%,其他占1.24%。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既具备收入基础,又有现实的需求,那么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欠发达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呢?

二、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欠发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保险主体对农村市场的投入不够、产品设计不合理、营销网络及各项制度建设缺乏创新等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寿险公司缺乏开发农村市场的积极性。除中国人寿等少数在农村具有网点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公司之外,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农村市场持观望态度。原因在于:第一,城市市场依然有利可图。在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寿险公司不愿将有限资源分散到农村。第二,大部分寿险公司在县域市场没有网点。开发县域市场需要重新铺设机构、发展队伍、培育市场,前期投入较大,而实现利润的周期较城市长。

由于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开发农村市场缺乏投入,造成农村保险市场主体缺乏,市场竞争程度很不充分。不利于保险产品的创新。中国农村市场保险主体太少,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处于垄断地位,所占人身险和产险份额都超过70%,太平洋寿险和平安寿险只在个别地区开展业务,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中国人寿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只此一家,别无选择。在这种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自然不利于保险产品和业务的创新。

第二,提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不适合农民的需求。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当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并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切身需要。

首先,产品未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进行的,因而所开发的产品也都是针对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购买能力、保障需求而设计的。目前,在与城市收入水平相差悬殊的农村地区,销售的是同样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的保费、保险金额及保险的范围并不适合农民的实际情况,不能切实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其次,保险产品价格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保险购买能力。针对农民的保险产品应当是价格低廉,保障适度的,是农民能够承受的。目前,大多数在农村地区销售的保险产品,都不是针对当地农民的具体情况而设计出来的,而是城市低端保险产品的延用。大多数农民不具有消费和购买这类保险产品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在收入水平相差悬殊的城市和农村,销售相同的保险产品,对农民阶层来说是不公平并且难以承受的,很多产品没有考虑到农民收入较低且不稳定的特点,产品保障的范围广,保额较高,缴费额和缴费期限都超出了农民能够承受的水平。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长期以往,还会降低农民的投保意愿,浪费农村潜在的保险资源,错失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良机。

另外,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数量较少。由于在农村销售的人身保险产品都是从城市保险市场延伸过来的,本身就不很适合农民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再从中选择较为低端及适合农民购买的保险产品在农村地区推广,导致农民可选择的保险产品非常有限。目前选择较多的产品有千禧理财、英才少儿、康宁终身、康宁定期和短期意外险卡式业务等几种,保险公司在县域特别是农村提供的保险品种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防老、防病、防灾的迫切需求。例如,康宁终身和康宁定期只提供重大疾病保障,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即使身患一般性疾病,治疗费用也是不小的负担。在一些地区,向农民销售分红险产品,并由于续缴保费的不便利而使趸交业务占比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合适宜的。

第三,营销体系建设与组织形式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亟需加强。人身保险的营销渠道通常包括个人代理渠道、团体销售渠道及中介代理渠道。目前,我国农村保险的营销渠道主要是以个人代理渠道为主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体系。自2002年以来,保监会特别重视县域保险的发展,农村营销服务部在2003年和2004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各省的保险监管机构为支持拓展县域业务,鼓励商业寿险公司加快县域网点建设,开辟了网点审批绿色通道,并鼓励各家公司对达到一定要求的农村营销服务部升格为县级支公司或营业部。但是,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远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

营销体系的建设也包括营销队伍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做。很多县域家庭之所以未购买保险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不太了解,不懂保险”,因此必须加大对保险的宣传力度,而农民对保险产品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受营销员的引导和影响。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专门的农险部门的设立、管理模式创新、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创新、与政府的合作模式创新、理赔管理的创新等工作,也相当重要,需要加强。一些寿险公司通过参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中国人寿安徽、黑龙江分公司对农村网点赔款推行透明化管理。将每月的赔款给付明细张榜公布,并在公布后对已决赔款进行跟踪走访,征求意见,确保赔款公正、公平、准确、合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看,包括组织形式的创新等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保险知识汇总,我国大部分农村人口无医保


中国卫生部部长高强日前接受《学习时报》专访,详细介绍了“十一五”时期中国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答问如下:

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记者: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维护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强: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从2003年开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部分县,开展了农民自愿参加,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共同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人口2.25亿,共有1.63亿农民参加,参加率为72.6%,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因贫致贫、因贫返贫问题有所缓解。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有力地推进了试点工作。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所加强。在农村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建立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疾病预防监测和医疗服务队伍建设。卫生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编制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筹资,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和县中医院的建设。2004、2005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近4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村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和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发展,适宜卫生技术在农村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农村卫生改革不断深化。截止目前,各地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工作。乡镇卫生院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