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保费,简介储蓄型保险 保费越高保障也越高?

2020-03-13
保险保费规划 保险保障规划基本流程 保险家庭保障规划缺口

【编者按】据悉,不少人喜欢简单地用每年交的保费来比较保障的多少,以为保费越高,保障也就越高。那么,真的是如此吗?且看一下案例分析。

李先生今年35岁,不久前买了房子,一下就欠了银行一百多万元的贷款。李先生心想,幸亏自己有保障意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早就为自己买了保险,每年缴2万多元保费,一共交20年,加在一起有40多万元,这么多的保费,保障个房贷应该一点儿问题没有吧?结果,李先生算来算去,发现如果身故,这款保险只能赔付75万元,回想当初业务员口口声声说的“高保障”, 李先生甚至怀疑自己搞错了。

其实,李先生没有注意到,自己买的这款保险是典型的储蓄型保险,并不适合针对身故风险的保障。白白交这么多的保费,对他身故后家里的保障根本派不上多大用场。

所谓储蓄型保险,正式名称一般叫作“xx两全保险”,或者“xx终身保险”,名字后面往往还有个括号,以“(分红型)”最为普遍。一款保险产品的保费,一般由风险保费和储蓄保费构成,消费型的保险,如意外险和定期寿险一般只有风险保费,基本没有现金价值。而储蓄型保险的主要保费则是由储蓄保费构成的,至于具有杠杆效应的风险保费则占比较少。

无论定期型、终身型、分期返还型,还是期满一次性返还型,这类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投保人如果不死,拿到手的生存金基本就是所交保费扣除风险保费和其他费用之后,通过保险公司经营,最终连同本金和收益加在一起的钱。至于身故赔偿金,在一些纯储蓄型的产品中,与生存金相比往往只多出1%~5%,可见身故保障占比极低,基本只有储蓄功能。

除了分红险以外,万能险也属于一种储蓄型保险,一般会有个很低的保底收益,最终收益看账户投资情况。与万能险类似的还有投连险,它基本属于投资型保险。这些保险最终体现的价值依然是长期的理财收益,一般情况下风险保障部分都会设置成很低的水平。

由于扣费机制与分红险不同,万能险一般需要较多资金才能更好地实现储蓄功能,比如在交费前5年中,大部分万能险年交6000元保费以内的部分扣费比例最大,6000元以上扣费的比例才会很小。至于风险保障部分则可以调整,但对应的保费采用的是自然费率,会随着被保险人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同样的风险保额,由于年龄不同,保费可能相差数十倍。因此,万能险同样不是解决保障的最好选择。

精选阅读

保费,什么是储蓄型保险?好吗


 蓄型保险如何,怎么样,划算吗?

 蓄型保险是保险公司设计的一种把保险功能和储蓄功能相结合,如目前常见的两全寿险、养老金、教育金保险,除了基本的保障功能外,还有储蓄功能,如果在保险期内不出事,在约定时间,保险公司会返还一笔钱给保险收益人,就好像逐年零存保费,到期后进行整取,与银行的零存整取相类似。

 人们在购买传统的保障型保险时,对花钱买的保单总觉得虚了点。保障到期后若是安然无恙,“侥幸”之余,不免酸酸地“抱怨”两句:“这么些年的保费钱都‘打水漂’,送给保险公司了。”

 设身处地揣摩、配合消费者的心理,保险公司不约而同地纷纷推出了新型的储蓄分红型产品。除了传统的保障功能之外,储蓄分红险种以其保费保值、定期返还并外加分享红利的特点,并且借助便利的银行销售网络,迅速成为保险市场的新宠。

 人们可在银行办理银行业务的同时,在营业柜台咨询并购买各保险公司的有关保险产品。通过银行代理销售的储蓄分红险种,保证资金安全并有丰厚收益,专为实现储蓄目标而设计,兼具强大的储蓄和保值功能。它还可获得保险公司的分红,是一款安全可靠的理财工具。

养老保险缴费越高 养老金待遇也就越高


市劳动保障部门称,按政策规定同时符合以下3个条件的参保人员,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月领取养老金:

1.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2.按养老保险缴费价格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3.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领取的养老金远大于所缴费用

市劳动保障部门有关负责人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福利性制度,按平均寿命计算,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远远大于职工个人所缴纳的养老保险缴费价格,根本不用担心本息能否领回的问题,这还不包括国家定期调整的增资部分。参保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占其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比例极低,即使是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全部由自己承担,其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

多按养老保险缴费价格缴纳可多领养老金

养老金领取的高低与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多少紧密相关,多按养老保险缴费价格缴纳保险费其退休后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都将相应增加,所以会多领取养老金。

具体案例分析

(一)缴费年限相同,缴费基数不同。

以2007社保年度为例,职工按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其按6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一年多缴1936元,而一年能多领取3303元养老金。

(二)缴费基数相同,缴费年限不同。

甲职工缴费年限少于乙职工,若均以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则甲职工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为1107.70元,乙职工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为1476.77元。

东风新村的王娜已参加了养老保险,但以前是按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的,现因个人原因改成个体养老保险了。她询问,领取养老保险金时,是不是和企业参保人员的待遇一样?

据市社保局的工作人员说,这与王娜的缴费基数有关,如果缴费档次是一样的,退休时养老金就是一样的。“现在很多市民和王娜一样,认为企业退休的工资会比个体退休工资高,但实际上,无论是企业养老保险还是个体养老保险,养老金计算办法是相同的。只不过,受缴费年限、历年缴费情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才会导致养老金数额不一样。”工作人员解释。

养老保险缴费价格越高 养老金待遇水平也就越高

市劳动保障部门称,国家实行基本养老金定期调整制度,以保证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指数上升而降低。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3年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人均增资240元/月。未来3年还将继续增资(2008年已人均增资100元/月),增长的幅度会更大。因此,离退休人员领取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会越来越高。

许先生问:我听同事说,单位会按较高的养老保险缴费价格给我们缴养老保险。回家跟女朋友比了一下,发现我们单位缴纳的金额是她所在单位的两倍。将来我领到的养老金数额会是女朋友的两倍吗?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热线12333答:养老保险的确是缴纳养老保险缴费价格越高,领取就越多,但并非呈倍数关系递增或递减。

北京市民举例

假设许先生2012年参加工作,2042年退休,如果以月收入4000元计算,每月从工资中扣除养老保险320元,单位再缴纳800元。

按北京市2012年每月社会平均工资5223元算,若所有其他标准不变,工作30年退休,其个人账户金额为4000×8%×12×30=115200元;纳入社会统筹基金的金额为4000×20%×12×30=288000元。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为(4000/5223×30)/30=0.77,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即养老金计发基数)为5223×0.77=4022元,基础养老金为(5223+4022)/2×30/100=1387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15200(个人账户累计金额)/139(国家规定计发月数)=828.78。

算下来,每月可领基本养老金为1387+828.78=2215.53元。如果月收入为8000元,每月从工资中扣除养老保险640元,单位再缴纳工资的20%,即1600元。按以上计算公式,退休后每个月领取的养老金为3640元。

由此可见,养老保险缴费价格的确是多缴多得,但并不是简单相加或相乘。各地可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数目会有所不同,具体发放办法还需咨询当地社保部门。

保险知识,越早投入收益越高


重阳节刚过,养老规划也再次引起不少市民的关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养老是几十年后的事情,好像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话题。可实际上,养老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理财专家建议,对于养老理财应尽早规划,越早越好。

越早投入收益越高

与欧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相反,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人口老龄化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长期收不抵支的现状,决定了社保养老只能满足一部分人较低水平的养老需求。而且养老压力在70、80后这辈人身上尤显突出。根据中德安联发布的预测报告,一名在深圳等大城市生活、工作30岁的人,假设现在每月的单纯生活支出为2500元,60岁退休时大约需要6000元来维持相仿的生活品质,这还不包括自己和父母、岳父母的医疗费用支出,也不包括旅游、压岁钱等社交支出。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考虑养老的问题呢?理财专家的意见是,应当尽早规划,越早投入,收益越高。以一名30岁的中年男子拟购买保险作为养老规划来进行比较,供选方案有2个,一是从现在开始,每年投资6000元,投资期限为10年;二是10年后开始投资,每年的投资额和投资期限均相同。以投资年回报率为5%进行计算可以发现,到其65岁时,积累资金分别是26.8万元和16.4万元,差额有10万元之多。

分散投资,合理计算养老费用

理财专家建议,合理运用理财工具可以有效地化解养老压力。对于追求低风险的老年人而言,合理的资产配置可以分散风险,综合各种理财工具的优点,既能为日常生活留出现金流,又能保证中长期有一个不错的收益。

养老涉及的时间长,养老费用的问题较为复杂,当前的资产积累情况、退休后的收入状况、日常的支出需要、通货膨胀率、预期投资收益率以及计划规划时间等众多因素决定了到底需要多少养老费用。理财专家建议,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计算养老费用:一是以先假设计划养老的年限,根据未来的预期收益来计算退休后每月可支配的养老金额;二是先假设计划养老的年限,退休后每月期望的养老金来计算目前的资金用作养老,计算投资者的预期收益需要达到何种水平才能达到该项养老计划。

存款、股票不宜用于养老

在各种理财工具中,最常见的是银行储蓄和债券,资金安全,可以比较灵活地取用,但是收益受近期利率影响,一般定期存款最长为5年,近年来货币市场一直处于利率下降区间,存在银行的资产甚至有贬值的可能,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1990年为10.08%,而目前仅为2.25%;股票看似收益高,但伴随着非常高的风险,一般不建议作为养老规划的主要部分。

对于养老,保险产品无疑是最主要的选择。理财专家指出,与储蓄相比,保险能提供长至几十年的资金运作时间,通常以投保时的利率作为保证利率的参考,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购买养老保险产品的客户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其二,保险有“半强制储蓄”的作用,能够避免资金使用的不确定性,做到专款专用;最重要的是,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只有保险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付一笔远大于投资数额的保险金,以解燃眉之急。由于寿险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可尽量选择缴费期长的产品,购买时注意选择期缴方式,而不是一次性付清保费,就可以把保费摊薄,等于增加了保障功能。此外,还有一种家庭保障安排技巧,让中年父母和子女共同“按比例分成”,也是不少市民的新选择。

2008年首届“中国百万中产家庭首选保险品牌榜”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10大最佳保险理财产品计划”

2007年第二届中国创新保险产品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养老保险产品”

险种,投保金额越高意味着保障越全吗?


小李新买了一辆三厢车,新颖的款式、优良的配置,着实让他兴奋了好几天。在为爱车办理保险时,小李拨打某保险公司的服务电话咨询,得知保全保足要每年上万元,心里隐隐作痛。正在此时,从他的一位朋友口中偶然得知,投保同样的险种,另一家保险公司费率要低很多。

小李二话没说就到另一家保险公司办理了机动车保险,便宜了上千元保费。

正当小李还在为自己购买了一份便宜的车险而高兴时,几个月后的某天,却成了小李受难的日子:他驾车在炎炎烈日下飞驰时,不知何故,汽车居然冒起了烟并燃烧起来,虽然奋力扑救,仍遭受了上万元的车辆损失。

一切相关手续办好后,小李急忙赶到自己投保的那家保险公司要求赔偿。但该保险公司明确告诉他,在他购买的那份保险里,汽车自燃不属于保险责任,他的损失得不到赔偿。

小李的不幸都是价格惹出来的祸。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进行保险选择时,不应将价格作为购买的唯一标准,而应看该产品提供的保险保障和服务水准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能否充分化解自己的风险。具体而言,保险消费者进行价格比较时,应充分考虑以下3方面因素。

保险保障范围

由于不同的险种化解不同的风险,保险责任范围也不同,比如终身寿险和定期保险、雇主责任险和公众责任险等,此时进行价格比较毫无意义,就好比拿食用油和盐的价格进行比较一样,不能说油比盐贵而只买盐。而对不同保险公司的同一险种进行比较时,并不是价格越便宜越好。一般来说,保险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保险保障范围,保险保障范围又具体由保险责任范围、保险免除责任范围和附加险数量共同决定。通常,保险责任和免除责任只是表明了基本风险(或称主险)的保障范围,而特殊风险的保障需要保附加险。一种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越大、责任免除范围越小,附加险数量越多,则保险保障范围就越大,价格当然就越高。

保险保障程度

为了增强被保险人的责任心,一些险种并不是100%赔偿保险事故损失,往往会设定一些免赔比率或免赔额,由被保险人来承担小部分损失。免赔率或免赔额越低,意味着转嫁给保险公司的风险比例越高,投保人获得的保险保障程度越高,保险价格自然也就越高。比如,各个公司机动车保险的免赔比率不一样,有些公司全责15%、主责10%、同责8%、次责5%,而有些保险公司免赔比例则为全责20%、主责15%、同责10%、次责5%,比例不同,则价格也会有差别,前者肯定高于后者。另外,在财产保险中,不足额投保也会影响保险保障程度,如果投保的保险金额低于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发生保险损失时,保险公司只承担保险金额内的责任,剩下的损失由投保人自负。此时相对于足额投保(即以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作为保险金额)来说,价格虽然要低一些,但投保人自己要承担的风险和损失会更大。

保险服务水平

由此看来,购买保险价格不是越便宜越好。投保人在进行价格选择时,先要比较不同公司同一险种的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范围,再比较附加险的数量、保险金额和免赔比例(或免赔额),最后还要看承诺的服务标准,而不能单纯以价格高低论优劣。

储蓄型保险,长期储蓄型保险保障更可靠


在“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保险高峰会暨亚洲保险业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发布”上,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李良温表示,储蓄型保险通过平时积累资金,在未来需要时或者退休后提供一定经济支持,这本身就是一种保障。而其半强制性质,对未来保障也更加可靠。

在国内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保险作为金融服务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保险服务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保险结构问题。因此,发展仍是保险企业的第一要务。

当前,社会对储蓄型投资型业务存在一些偏见。保险企业过度依赖投资实现盈利,认为只有风险性业务才能提供保障。即认为保险的保障性是通过缴纳小额保险费在未来出现风险时得到远远大于保费的保险金,其他形式的保险例如储蓄型保险,被认为不能提供保险保障,而只是一种投资产品。

这种理解过于狭隘和片面,按照经济学解释,人们进行储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预防未来的不测之需,因此储蓄型保险通过平时积累资金,在未来需要时或者退休后为人们提供一定经济支持,这本身就是一种保障。而储蓄型保险还带有半强制性质,相比个人自发储蓄行为要更为稳定的资金积累途径。因此,对未来保障也更加可靠。

如果将储蓄型投资型保险上升到国家层面,比如像新加坡形成了个人形式的社会保障机制,保险产品的责任是涵盖生老病死残等方面,并不是只为有生病或者死亡得到赔偿的保障,大多数居民需要教育养老的保障,通过购买投资型储蓄型产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满足这方面需求实现保险的保障功能,正是因为储蓄型保险具有这样保障功能,得到了监管机构的大力提倡。

同时,从保险业的发展来看,相比储蓄型和投资型业务,纯保障型业务在积累资金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要想迅速形成一定资产规模,就需要非风险性业务做支撑,特别是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就更需要保险业快速积累相应的资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为整个经济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保险行业才能作大,保险机构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消费型保险,保障相同保费相差10倍 消费型保险遇冷


返还型和分红型保险可能是部分代理人最想销售的,但或许并不是投保人最应该购买的险种。高立斌表示:“消费型保险对于年轻人,以及对自己投资能力有信心的人来说非常适合,可以用最低成本享受最高保障。”

“当我坚持要买纯消费型保险时,对方态度冷淡了不少,有的最后甚至不再联系。”戴晓东筹划着为自己购买一份重大疾病保险,但近期接触的几位保险代理人的态度让他颇有微词。

纯消费型保险遭到冷遇,返还型和分红型保险却热卖

返还型和分红型保险可能是部分代理人最想销售的,但或许并不是投保人最应该购买的险种。“我自己买消费型保险产品。”北京某大型保险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精算师告诉记者。

消费型保险遇冷原因很多,但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却要比返还型和分红型保险更划算。

纯消费保险成本低保障高,但卖不过返还型保险、分红险

“其实保险也是一种商品,只要是商品就不可能不消费。只不过消费者总是喜欢拿一些返还或是分红等小恩小惠,表面上看上去很美的假象来安慰一下自己不甘的心而已。”友邦保险代理人高立斌告诉记者。

他认为投保人倾向于购买返还型保险,是因为他们觉得至少所交保费能有看得到的回报,“其实完全没必要。”

目前国内市场除了意外险之外,重大疾病险和寿险都有消费型的产品,根据保额不同,每年交费可能在几十至几百元。

高立斌表示:“消费型保险对于年轻人,以及对自己投资能力有信心的人来说非常适合,可以用最低成本享受最高保障。”

但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不少投保人对于保险认识有误区,认为购买消费型保险如果没发生风险保费会“打水漂”,而返还型或者分红型保险如果没有发生理赔,在一定期限内还能还本,所以纷纷选择看似亏钱的消费型保险。

“从投入产出来看,消费型保险其实比返还型保险更为合算。”家庭理财顾问李雯经过对多款产品测算发现。

返还型、分红型多缴保费到期最低可获2-3倍保额投资收入

“消费型保险很多是有期限的,通常只能保障到50岁、60岁。有些保险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会说,返还型的保险可以保障到70岁甚至是终身,但这并不能说明返还型保险更实惠。”李雯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经过我们测算,返还型保险到一定期限后,比如20年后,投保人所得到保障是来自于自己多交的那部分钱。”

以30岁的戴晓东为例,为了得到10万元保额的重大疾病保障,他可以购买太平洋人寿的“如意安康”和新光海航定期重疾保险,分20年期缴费,前者年缴费3380元,后者只需360元,相同的保障二者所缴纳的保费相差近10倍。

太平洋的如意安康是两全保险,20年总共缴费67600元,保障到70岁,其间如果未发生重大疾病,可以返还70980元。新光海航定期重疾保险属于消费型保险,20年总缴费7200元,保障期限20年,到期未发生疾病不返还。

案例显示,购买太平洋如意安康,戴晓东20年后还能享受10万元保额的重疾保障,并且到期返还所缴保费。表面看消费型保险毫无竞争力,实则不然。

“前者比后者每年多缴费3020元/年,用这笔钱去做投资组合,假设每年投资组合收益率为5%,20年后消费型保险保障期限结束,取得的收益将达到104852元,光持有的现金就比太平洋如意安康之后提供的10万元保额要高。”

李雯认为,返还型的两全保险比消费型保险更长的保障期限对于投保人来说基本没有意义,“即使按最保守的做法,多缴保费全部存成利率3.25%的一年银行定期存款,20年后在戴晓东50岁时也将有85949元的投资收益。何况做好债券、基金等投资组合,20年期间取得5%的投资收益并不困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