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看病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矛盾愈加明显 诊疗创新制度建立提上日程

2020-08-14
家庭保险规划分配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保险 个人养老保险规划

我国患者看病基本是病急乱投医,跟着感觉走。看病乱导致了看病难,看病难又加剧了看病乱,形成恶性循环。最近,青海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分级诊疗制度。除了危急重症,患者住院必须逐级审批转诊,否则医保不予报销。此举引发了不少争议,很多患者抱怨看病不方便。

任何一项改革,只要触动既得利益,就会有不同声音。一项改革是前行还是止步,不能看是否有争议,而要看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应该说,青海的改革符合医改方向,值得肯定。

看病乱,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医疗体制弊端。尤其是在大城市,一个人生病了,不是先到社区诊所,而是直奔最高端的三甲医院,形成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怪现象。在三级医院接诊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是普通疾病,而非疑难重症。我国用最优质、最稀缺的医疗资源,来对付大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高级专家干了社区医生的活,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而全国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只有扩张三级医院规模,才能解决看病难问题。事实上,此举犹如抱薪救火,事与愿违。因为三级医院的盲目扩张,势必产生“虹吸现象”,不仅“吸走”了基层的骨干人才,而且“吸走”了基层的患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更大浪费。结果,三级医院越做越强大,基层医疗机构越来越萎缩,甚至因长期没有病人,导致医生业务撂荒。

看病乱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源在于医保调节机制失灵。近年来,我国医保患者看病的自由度很大,想到哪里到哪里,基本不受约束。尽管不同医院医保报销比例有所不同,但由于差距很小,难以发挥医保的经济杠杆作用。因此,即便是得个小病,人人都想住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享受最高端的医疗资源,从而导致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

事实上,即便是发达国家,患者就诊的自由度也没有如此之大。美国患者必须经过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转诊,才能看到专科医生。相比之下,我国患者看病基本是病急乱投医,跟着感觉走。看病乱导致了看病难,看病难又加剧了看病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

有人认为,医保定点已经放开多年,患者有了自由选择权,如果再收回去,必然招致强烈反对,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医疗需求是无限的,医保资金是有限的,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医保资金是一个公共“蓄水池”,如果因管理不善造成浪费,损害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让更多医院平等享有医保定点资格是合理的,但是,政府应限定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比例和范围,用市场机制来分流患者。例如,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制度,如果患者不经过下级医生转诊,直接到大医院就诊,报销比例就会大幅降低;在大医院治疗达到一定标准后,必须转到下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否则费用自付。在经济杠杆的调节下,患者的就医习惯会慢慢改变,看病乱就会得到改善。

当然,要想让分级诊疗制度得到百姓的认可,政府必须提高基层医生待遇,让优秀人才愿意留在基层。同时,放开医生多点执业限制,鼓励医生自由开办个人诊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合格放心的医生。否则,即便报销再多,患者也不会满意,甚至宁可全部自费,也不愿意留在基层。目前,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医生的诊疗能力和积极性都在下降,很多常见病都推到了上级医院。如果不扭转这种局面,分级诊疗制度就有夭折的危险。只有改革体制机制弊端,让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各尽其能、优势互补,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医疗生产力。

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急需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医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大胆探索,又要积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一项制度是否有长久的生命力,关键是看能否让大多数人受益。愿分级诊疗制度日趋完善,早日给百姓带来实惠,使“全国人民上协和”成为历史。

分级诊疗是一个好制度,可以方便老百姓到大医院有序就医,既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分级诊疗制度之所以没有建立起来,关键是前提性问题没有解决。第一,医生尚存在自由流动的禁锢;第二,基层医生低成本的行政定价;第三,基本药物制度尚待完善;第四,地方政府错位办医。分级诊疗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关推荐

延迟退休年龄,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养老“双轨制”须提上日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表示,为保证平稳过渡,不对当前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中国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曾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胡晓义指出,所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第一,要有一个预告期,提前几年告知社会,而不能今年才宣布,明年就延迟退休年龄。

第二,要分步骤,可能会首先考虑从现在规定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先开始起步。

第三,延迟退休年龄一定要“迈小步”,以“一年提高几个月”的方式,一步一步来,用较长一段时间逐步完成平滑过渡。

第四,在延迟退休的同时,国家还将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强化养老保险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等,最大限度降低延迟退休的不利影响。

■回应

多缴费一年替换成养老金更高

据央视报道针对社会上质疑延迟退休是否会造成青年失业、让公务员等群体更受益等担忧,胡晓义也首度作出了回应。

胡晓义说,这些顾虑是有道理的。目前来看,我们整个的就业局势仍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青年就业是重点,所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植、援助青年就业的计划和政策。

要创造新的岗位、新的机会。比如说,老龄化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有两亿多老年人,他们需要相应的社会服务,这就产生了岗位需求,这是在变化中谋发展,发展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胡晓义指出,目前公务员的退休政策是依据《公务员法》和其他法律来执行,但延迟退休年龄是社会总体政策,而不是单对社会哪一群体来研究,“我没有听说过有哪个人提出过率先延迟公务员退休年龄的建议。”

而对一些人提出,延迟退休会增加缴养老金时间,损害个人利益,胡晓义算了一笔账:“实际上我们工资的增长比养老金增长要快,你多缴费一年,等于你多工作一年,你工资的基数会更高,替换成的养老金水平就更高。”

解决养老“双轨制”须提上日程

胡晓义说,党中央把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之一提出,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对近年社会关注的“双轨制”问题的积极回应。

“有关部门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并在局部地区进行了试点。”胡晓义说,“我们将继续深入调研,细化方案设计和测算,并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方案设计,适时出台实施。”

胡晓义介绍,目前各国对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有的是统一制度(单轨),有的是分别建立制度(双轨)。但总趋势是在基本制度上逐步合并,在具体政策上体现职业差别。

目前来看,我们整个的就业局势仍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青年就业是重点,所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植、援助青年就业的计划和政策。也是对近年社会关注的“双轨制”问题的积极回应。

三甲医院,大城市三甲医院“看病难”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重组方“治本”


北上广及省会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成为“治病中心”。“难”且“贵”,已成“共识”。近来,有人将这种现象与异地就医结合起来,说“就医难”是因为没有即时结算。只要实现医保“一卡通”,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

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真的是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治本”之策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稍有常识的人都懂得,治病是需要钱的。不管钱是医保基金结算的,还是东拼西凑借来的,对医院来讲,即时结算都是“必须”的,有时甚至要先行预付的。

目前,大中城市的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纷纷无度扩张,带来医疗卫生人才的异向流动,这加剧了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大城市的大医院与基层社区医疗机构之间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而这种“失衡”对人们拥向北上广及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看医生”客观上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公立大医院无序扩张加剧了医疗资源的垄断,民营医疗机构在强大挤压下,发展空间更加严峻,甚至想出诸如奖励住院类的高招。

众所周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需大于供的矛盾由来已久且非常突出。“即时结算论者”,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醉翁之意不过是转移人们对三甲医院看病“难”与“贵”的不满情绪而已。究其根源,是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失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首诊、分诊、转诊制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重组,才是缓解大城市三甲医院“看病难”的治本之道。

看病难,郑州医改三年取得突破性发展:使得 “看病难、看病贵”得到初步解决


8月22日,徐善长一行先后来到郑州市新农合管理服务中心、市社会医疗保险中心、市中心医院等单位实地考察,仔细询问参合农民报销、药品配送、公共卫生服务、村医保障以及患者住院等情况,并召开两次座谈会,详细了解郑州市医保开展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情况。

据介绍,郑州市医改实施3年来,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60万人,新农合参保农民达417.4万人,参合率98.3%,均已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全市基本完成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3年建成2099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了107所乡镇卫生院,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扎实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实施了公立医院改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徐善长指出,郑州市委、市政府对深化医改高度重视,行动迅速、措施有力,医改工作进展顺利,亮点很多,希望郑州在良好工作基础上,不断建立新机制,加快推进改革步伐,使医改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互补、上下联动,中西医机构并举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并存、协调发展的服务格局,成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我国长期坚持的“预防为主”方针有了制度安排,这是医改的一个突出亮点。经过几年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长久地造福国民健康,也为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了中国式解决办法。

保险知识汇总,上海版医改解决看病贵看病难


备受瞩目的上海版医改《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16日亮相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多项举措剑指上海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意在惠及民生。

在一段时期以来“看病贵”、“看病难”颇受诟病的背景下,对上海这样一个处在转型发展期的特大型城市而言,市民始终高度关注正在推进的上海医改。

公益为先公立医院改革破题

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被视为中国医改中难度最大的一项改革。新亮相的上海版方案中,“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完善补偿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完善监管机制”等内容凸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决心。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表示,未来上海公立医院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支出由政府保障投入,逐步实现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并探索医师多点执业办法,构建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为基础的公立医院内部收入分配制度。

民生为本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城镇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金额提高到28万元人民币,超过最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报销80%”,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沙叶明表示,今后上海力促全面缩小各类医保差距,让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员等成为主要受益人群。

而针对市民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徐建光称将致力打造“1560”就医圈,即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通过公共交通1小时可到达三级医院(此间高等级医院),同时试点区域医疗联合体,多管齐下改善医疗服务。

多层次多样化打造医学中心城市

徐建光指出,上海是中国医疗资源最丰富、医疗保障水平最高、医学科技最先进、卫生改革最领先的地区之一。为此,上海将建设浦东国际医学园、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促进医疗旅游、健康管理、高端医疗、中医药保健养生、康复护理服务、整形美容等现代医疗服务业态的发展,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同时,进一步发展医学科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将上海打造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之一。

新农合,积极推行新制度加强监管新农合有成效


未来我省将结合实际,开展新农合基金监管对照检查,严格执行审核报付流程和标准,规范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稽查制度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在制度上堵住基金不合理流失的渠道。针对套取新农合门诊基金的现象,将通过加快推进门诊总额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规范落实村医补助政策,从补偿机制上杜绝村医套取新农合基金现象;针对乡镇卫生院挂床住院、门诊转住院等现象,将严格执行住院标准等规定,做好住院和门诊费用报销比例的衔接,从激励机制上消除挂床住院的诱因;针对参合农民购买假发票套取新农合基金的现象,将通过建立跨地区的医药费用核查机制、建立参合诚信记录来遏制恶意骗保行为。

通过检查和整改,进一步巩固了新农合制度建设成果,推动了金湖县新农合工作稳步健康发展。完善了补偿方案,制定残疾人康复项目补助方案,对残疾人开展的门诊康复训练项目及器械配备给予一定比例补助。实行医疗救助与新农合一站式同步结算。全面开展按床日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的综合支付方式改革,县内医疗机构费用上涨势头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完善门诊总额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有效防范套取新农合门诊基金的现象;全面开展尿毒症、重性精神病等20种重大疾病救治工作。按省先进合管办的标准建设新农合管理中心,增加了监管力量。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稽查制度、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和效能保证金制度,制定了考核办法,将住院费用可报率、均次费用上涨幅度、转外就诊率等重点指标列入考核,实行奖惩兑现。做好住院和门诊费用报销比例的衔接,从激励机制上消除挂床住院的诱因;通过网络开展实时监管,建立医药费用核查机制,查处了一起骗保案件,并追究骗保人的刑事责任。

活动中,还将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管理,将费用控制、规范服务、就诊信息协查等纳入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对社会公布。监管部门将通过网络开展实时监管,扩大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原则上每一笔跨省就医信息都要有效核实,坚决堵住利用省外医疗机构骗保的漏洞。在积极推行新制度的过程中,加强监管新农合,目前已经有所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