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人生四大阶段的健康险投保攻略

2020-07-16
保险规划的四个阶段 保险规划人生阶段划分 各个阶段保险规划的步骤
人的一生就好比一台机器,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是逐渐折旧的,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就像机器运转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只是有的时候是小问题,维修一下就可以继续工作了,有些问题却有可能使一台机器停止运转甚至报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尤其是那些刚过了磨合期开始正常产出的机器如果突然报废了,也许整个生产线都将跟着停止运作,损失的不只是一台机器的价钱那么简单了,人的境况亦是如此。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因病致贫”这两句很流行的话,充分体现人们对于大额医疗费—这个家庭财富无形杀手的担心,那么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很多人说,我把钱都攒起来,自己投资,多赚些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也有人说,如果家人有病,我就把房子卖一套给家人看病。这些都是解决医疗问题的方法,但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呢?

显然不是,用自己的储蓄去抗衡所有的风险,并不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事情,即使能做到也不是最经济的途径,实际上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各种保险有效的组合,达到最省钱、最有利的效果。

如果每个人能够按上述的金字塔的结构去构建自己的健康险防御体系,并且有比较充足的额度,那么患病后大额的医疗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真正做到让家庭后顾无忧。

基于健康险金字塔最底层的就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遵循广覆盖低保障原则,可是,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覆盖面非常有限。2004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2.57%,2005年为1.7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3.38%。虽然覆盖面有所上升,但是远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20%最低线。低保障却是实实在在的执行着,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社会医疗保障,有必要及早进行一份中国式的健康险投保计划,以弥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缺憾。

没有一种健康险规划可以适用于每一个人,也没有一种健康险规划适用于人生每一个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需求的不同,所需要的健康险规划也是不尽相同的。人的一生主要经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首先是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求学阶段的青少年,其次是毕业后开始工作到成家之前的青年时期,再次是成家立业之后到50多岁的中年时期,最后是50多岁以后的老年生活。那么每一个时期该如何构建自己的健康险体系呢?

NO.1 青少年阶段寿险投保计划——消费型最划算

王先生夫妇的困惑:

我们夫妻俩刚有了小宝宝,还不到半岁,我们想为宝宝买份保险,毕竟小孩子生病住院的事常有,还是个小男孩,到了4、5岁淘气的时候,磕磕碰碰有个小意外也是常事,可问了几家公司的产品,有的可保终身的还有返还,有的是一年一年交的,差别很大,选择很多,我们到底该为宝宝买什么保险好呢?另外我们夫妻俩都有社会保险,也都有大病保险,每年有盈余不是很多,除去房子贷款也就只有3-4万元。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能形容中国的家长,总想把最好的给与子女。很多未雨绸缪的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未出生的时候就考虑为孩子攒教育金、婚嫁费等,为孩子买保险更是必不可少的。王先生夫妇也是相对典型的一对家长,但为儿童买健康险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王先生夫妇风险保障意识比较强,也比较理性,已经为自己投保了基本的保障。但首先家庭可支配收入目前尚不足,如果为宝宝投保终身健康险的话,支出会比较多。其次,孩子长大后未必一定会留在父母身边,也许还有国外留学工作的可能,买终身型保险也不太合适;再次,依据现在CPI速度,从小给孩子花费长期险的保费等到孩子成年甚至中老年的时候,已经远远不够那时医疗花费的价格了,甚至保费已经超越了保额,出现保费倒挂的情况。因此,给少儿买健康险应以消费型为主。如果想为孩子准备教育金,可以结合定投基金和其他险种完成这部分资金的积累。

NO.2 单身一族健康险投保计划——混搭为宜

小夏的困惑:

我在外企工作三年了,今年25岁,从每月4000元的收入到现在每月8000元的收入,实现了从欠债到有那么一些积蓄的飞跃,日子算是进入了正常轨道,但是父亲的一场大病花去了我的大部分储蓄,对我触动更大的是平日里感冒都很少有的父亲突然就倒下了,才切实感受到大病对一个家庭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现在的医药费也太昂贵,让我对未来很是担忧,所以考虑着买一份保险,可是我一IT工程师,着实对保险了解不多,所以想知道我这种情况该买什么保险合适呢?

“钱到用时方恨少”,一般的普通家庭越来越难承受比CPI涨的更快的高昂医药费,而我国实行的又是低工资低保障的原则,依照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体系很难完成医疗方面的保障,因此居民个人只能自己完善自身保障需求,这就不得不借助商业保险来完成我们的目标。针对小夏的情况本刊采访了恒安标准人寿理财师给出以下保险规划建议:

首先,小夏有储蓄但不多,还没成家,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比如结婚、生子,父母万一再生病等,所以不建议每年花很多钱用来买保险;其次,小夏以后用钱的地方很多,可以考虑定期返还类保险产品搭配消费型产品,如果保险期间不生病,也可以达到储蓄的功能。

NO.3 家庭顶梁柱的健康险投保计划——终身型更划算

朱先生的困惑:

我今年34岁,有个可爱的儿子,太太在国企做会计,工作比较稳定,我刚刚升任公司的部门经理,这样的话每年我们俩税后的盈余能达到15万元。双方父母亲都需要我们的照顾,不过一边父母有劳保每年给5000元就够了,一边父母在乡下每年要给10000元,还得为几位老人准备大病的资金,也得为儿子准备教育金,感觉身上的担子比较重,也日益觉得健康是打拼最根本的基础,万一有一天我出了点什么状况,实在不敢想是什么后果,所以最近着急想买一份大病险,以防万一。

朱先生的情况代表了一个很典型的群体,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都会或多或少感觉到生活的压力,以及对患病的恐慌,不仅是病不起,更是不敢病,所以及早做规划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全家人的负责。朱先生目前的情况更应考虑大病险,终身型的相对比较划算。因为消费型的重疾险理赔过一次后,再续保就很困难了,尤其对中年人来说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果保额不足的话,将是不可弥补的错误,抱憾终身。并且以朱先生的年纪投保终身健康险保费也不会很高,以目前的家庭收入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且保额要尽量的高,依据目前医疗费用花费水平看,30万元的重疾险保额比较合适,如果采取万能险形式,随着未来医疗费用的增长,也可以随时增加保额。

NO.4 50多岁后健康险投保计划——不投更划算

江大伯的困惑:

我今年55岁了,很快就到了退休的年纪,身体也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大病到还没有,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听说有很多保险可以保好几十种大病,所以我想能不能也买份这样的保险?

保险是越早买越好,国内一般的保险即使到60多岁也能投保,但保费非常高,所以还不如自己攒钱更实在。不过意外到是可以保的,每年花个200元左右就可以了,所以建议张大伯多锻炼身体,上个意外险,再就是有一部分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相关知识

投保儿童险遵守四大准则


一是先保大人后保小孩。在保险方面优先为孩子投保,反而忽略了大人本身,这是最严重的误区。大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也是孩子最好的“保护伞”。如果只给儿童险,大人自己却不买,那么大人发生意外时,这个家庭很可能会因此陷入困境。

二是缴费期不必太长。可以集中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可选择自己合适的险种为自己投保,但是保障期相对较长。

三是保额不要超限。为孩子投保以死亡为赔偿条件的儿童险(如定期寿险、意外险),累计保额不要超过10万元,根据保监会的规定,超过的部分即便付了保费也无效。现在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家庭的核心,于是家长给购买儿童险时往往容易陷入保额越高越好的误区。理财专家指出,由于小孩子不是家庭收入的来源,因此,给小孩子买较高的保额没有必要。而且,随着孩子年龄变化,对儿童保险的具体需求也在变化。

四是购买豁免附加险。在购买主险时,应同时购买豁免保费附加险。这样一来,万一父母因某些原因无力继续缴纳保费时,对孩子的保障也继续有效。如果保险没有豁免保费附加险,投保人可以通过购买寿险来抵御风险。

健康险 让我们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有保障


风险总是无处不在,对此合理的保险规划其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提前规划自己的幸福生活,规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下面让我们看看人生不同阶段所适合的保险险种。

初入职场型:通常来说,刚刚加入职场的新人,这阶段应优先考虑意外险,健康险等费用低廉的基本保障。此外,由于保险有越年轻费率相对较低的特点,因此如资金许可,可适时增加重大疾病保障。

新建家庭型:在房价和物价高企时代,新组建的家庭要面临同时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可谓“压力山大”。可以首要考虑高保障的产品,通常来说,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和定期寿险等保障相对较高,可先作考虑和安排。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孩子的意外和健康保障等。

中年家庭型:一般来说,中年时候的保险需求偏重子女教育储备和养老储备。对于中产阶层来说,一方面,他们除了关注子女的教育储备外,还希望未来能保持目前的生活品质和从容丰富的退休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直面现实家庭生活的责任。因此,如何让资金具增值潜力的同时,确保资产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应对这些方面的需求,比较适合选择具有一定理财功能的中长期险种,以便匹配相应的教育金和养老金积累需求。

投保健康险在购买阶段和缴费阶段应该注意的事项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险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面对各家保险公司推出的形形色色的健康险种,如何合理购买健康险,成为一个让人颇为挠头的事情。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和部分保险公司负责人,希望他们能够指点一二。

选择阶段看自己需求

健康险是以被保险人身体的健康状况为基本出发点,以提供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补偿为目的的一类保险。健康险包括重大疾病保险、住院费用报销型保险及住院补贴型保险。因此每个人应该视情况不同购买所需要的健康险。先看一下自己是否已在单位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如果有,投保商业健康险就是一个补充,目的是使医疗保障更加全面;如果没有参加社保,就要把商业健康险作为全部医疗保障。

接着要考虑的自然是自己要拿出多少钱来投保。购买保险产品,并非保额越高越好,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按需购买。一般原则是,每年的医疗保险费是年收入的7%~12%,如果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障的话,这个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一些,比如15%。然后具体险种上,重大疾病保险应该是每个家庭的首选。重大疾病保险的给付都是一次性的。比如客户投保了保额1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一旦发生了合同中的重大疾病,保险公司就会给客户10万元保险金。另外,比较理想的险种搭配是:有社会医疗保障的消费者就选择重大疾病保险+住院补贴保险;没有医疗保障的消费者就选择重大疾病保险+住院费用保险。

健康险 投保健康险切忌三大误区


由于社保只能保证基本层面的东西,一旦遇到大病重病,就没有办法填补你的支出了。所以商业健康险是很好的辅助手段,可以补偿因此带来的经济负担,但是也并非多投多得,消费者要注意对健康险认识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多投多得

健康险在选购的过程中,消费者最易犯的错误是为了增加保障额度同时购买多份健康险。其实多投多得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成立的。保险专家解释说关键还要看投保的住院医疗险是属于定额给付型还是费用补偿型。定额给付型则按照约定的数额给付保险金,如常见的住院津贴日额,不受是否有医保或其他医疗保障的影响,可用来补偿因疾病入院而造成的收入损失。而费用补偿型根据被保险人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按照约定的标准确定保险金额,可以用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或者补充社保不足的部分。也就是说,如果你购买多份费用补偿型的医疗健康险,是得不到多重补偿的,只会浪费保费。因此在购买时,要咨询清楚所购买的究竟是哪一种,如果你之前已有一份费用补偿型住院医疗险,或自己单位医疗福利比较全面,不妨投保定额给付型住院医疗险,该险可按照需要的额度购买。

误区二:求大求全

健康险是一个统称,它包含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常见的险种,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是前两种。可是很多消费者不懂得如何选择,总觉得多买无害,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第二个购买误区:片面求大求全。以大病险为例,消费者常常会认为涵盖的大病种类越多越好,可是实际上大病保险的理赔大部分集中在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等几种疾病上,而保险赔付涵盖的其他一些疾病其实发病率很低,难免让人觉得“华而不实”。而保单上过多地强调疾病种类,往往还会让消费者忽略了产品本身的特性,如等待期的长短、大病确诊之后是否要求生存一段时间才能获得理赔的要求等。所以,保险专家认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听取保险代理人的建议会比自己盲目求大求全什么都买来的好。

误区三:投保没用

有这个想法的人恐怕也不再少数,这是另一个极端想法,也是我们开头所讲的那类人。试想,如果自己或者家庭成员的健康出了问题,医疗方面的支出先不说,还要长期疗养、还误工,不仅家庭收入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多年的积蓄和投资收益都有可能因此而消耗殆尽。而健康险恰恰能在这个时候显示出功效,可以帮你解决昂贵的医疗费问题,用较小的投入来保证家庭财务的稳定。所以,不要一口咬定买健康险没有用,其实不是没用,而是你还没有发现它有用。

健康险 投保健康险 需注意四个关键点


健康险已经被大多数市民列为首选保险产品。保险专家表示投保健康险一般要经过几个步骤:首先需要分析自己的健康险需求;然后是选择自己信赖的保险公司和适合需要的保险产品;接着按要求填写投保单并缴纳保险费;最后,保险公司核保通过后,签发保险单。在这些健康险投保步骤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

一、要求详细解释条款

市民可以要求保险代理人就健康险的保险责任、双方权利义务及投保注意事项等问题,做出详尽解释。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客户服务电话进行咨询确认。

二、务必如实填写投保单

按照现行保险法规定,市民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公司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

三、体检报告影响核保

对身体有指标异常的市民,保险公司会考虑这些异常指标对其所承担保险责任的影响情况,并给予响应的承保条件。市民也可能会正常通过核保,也可能会加费承保或增加除外责任,也可能被限额承保,延缓承保或拒保。

四、部分疾病患者不能投保

对广大需要健康险的市民来说,详细了解产品条、合理运用投保规则,将有助于其购买适合自己保障需求的险种,有助于避免将来理赔的不确定性。

相关推荐